新闻传播学大学排名 抗战时期宁波的新闻传播
发布时间:2020-02-15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 要 本文以对抗战时期宁波的新闻传播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宁波 新闻传播 抗战救亡宣传 中图分类号 G219 文献标识码 A 以1941年4月宁波被日寇占领为界,抗战时期宁波的新闻传播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两条主线。自1937年7月至1941年4月为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宁波的新闻媒体和各种报刊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宣传;自1941年4月至1945年8月抗战胜利为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宁波国民党政府的新闻宣传机关转向敌后,宁波沦陷区的新闻传播为日伪政权所把持;两条主线,即中共领导的抗日救亡报刊与浙东抗日根据地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为一条主线;另一条主线就是宁波国民党政府和社会各界所办的新闻媒体(报刊、广播电台、通讯社等)在抗战岁月中的消长。
一、全民动员:宁波抗日救亡报刊的兴起与沦陷前的新闻媒体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在上海爆发了“八,一三”淞沪战争。沪战一起,与上海有着深厚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宁波就深受影响,各界群众的爱国情绪顿时高涨,抗日后援工作蓬勃开展,宣传抗日救亡的报刊骤然兴起。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从1937年7月至1941年宁波沦陷前夕,宁波市区和各县先后出现的抗日救亡报刊达48种之多。其中,在鄞县(含宁波城区)创办的有16种。奉化12种,镇海6种,象山4种,宁海3种,余姚5种,慈溪2种。由于文献资料不尽周全,我们现在对上列报刊的情况不可能作全面的了解,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看出沦陷前宁波抗日救亡报刊活动的大致情况。
首先,这是在宁波掀起的一场有组织的全民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主办这些报刊的主要是抗战兴起后宁波各县、各界组织的各种抗日救亡组织,如“宁波民族先锋队”、“飞鹰团”、“抗日自卫委员会”、“战时文化教育事业推进委员会”、“动员委员会”、“政治工作队”、“学生周刊社”等,此外,学校师生等也创办了抗日宣传刊物。这些报刊不仅面向社会各界发行,而且还注重对妇女、少年儿童进行了爱国主义和抗日救国的教育,如《妇女抗战画报》(1938年)、《战时儿童》(1938年)、《小战士》(1939年)、《镇海儿童》(1940年)等刊物。其内容大部分是从各种进步的报刊上选摘抗战前线的军事消息。抗战英雄的战斗事迹。游击区里民兵游击队和儿童团打游击、锄汉奸、捉特务的故事,以及抗日歌曲、歌谣等等,同时也报道一些欧洲战场的消息。
第二,中共党组织和党员在宁波抗日救亡报刊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937年10月中共浙东临时特别委员会成立后,非常重视运用报刊这一舆论工具,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因此,在宁波的抗日救亡报刊中,有些是国共两党合作开展抗日宣传的结晶,有的则是在中共党组织或中共党员的直接领导下创办的。譬如,1937年11月创办的抗日刊物《野战》,是国共联合建立的抗日游击武装“飞鹰团”的团刊,其创办人是中共党员朱鉴;《宁波青年》、《宁波学生》、《学习》等也都是在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救亡组织或进步青年组织宣传抗日的刊物。
第三,宁波的有些抗日救亡报刊不仅在当地发行,而且还寄往延安等地,故其抗日宣传的影响力已超出了宁波本土。如1938年5月,由进步青年胡华等创办的《战时大众》运用奉化方言,通俗易懂地宣传抗日救亡,报道当地抗日救亡的消息,它不仅为当地群众所喜爱,而且还得到毛泽东来自延安的亲笔表扬信。称赞该报“用通俗的文字,向人民大众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希望报纸由宣传工作,进而起到组织群众的作用”。
第四,尽管当时国共两党已实行第二次合作,但在抗日救亡的宣传中,国民党仍对由中共领导的抗日宣传,或由中共党员创办的抗日报刊进行了限制或取缔。因此,在国共两党抗日救亡宣传工作的统一战线上,不是完全的合作与和平共处,而是合作中的斗争,在斗争中的共处。如1938年3月,由进步青年组成的宁波抗日团体“飞鹰团”被国民党当局俞济民强令解散,“飞鹰团”的团刊《野战》在出刊2期后,也为国民党所接收,改名《迅雷》;上述由胡华创办的《战时大众》(受中共奉化工委负责青运工作的詹步行指导)也遭国民党奉化当局的干涉而停刊,
与宁波沦陷前抗日救亡报刊轰轰烈烈的创办相呼应,宁波的新闻媒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宁波民国日报》等国民党政党报刊以民族大局为重,暂时收敛了反共的反动立场,也积极投入到抗日救亡的宣传之中。揭露日军的侵华罪行,报道前线将士奋起抗战的战讯和欧洲反法西斯战场的动态。与此同时,国民党宁属各县的机关报也加强了抗日宣传。如“七?七”事变以后,国民党奉化县党部机关报《奉化日报》,增加了《芦沟桥》、《抗卫》等副刊,加强了其对抗日救亡运动的宣传。
其二,利用广播这种新媒体进行抗日宣传。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宁波地方政府为了顺应全国人民抗日救国的潮流,于1938年在“四明广播电台”的基础上办起了“鄞县县府广播电台”。电台以播送新闻为主,常报道一些有关抗日前线的新闻。其新闻稿源主要取诸当地的《宁波民国日报》和《时事公报》等。此外,还通过电台开展募捐活动,支援前线。这座电台在当时为唤起宁波民众参加抗日救亡斗争。促进抗日斗争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三,以《时事公报》为首的宁波民营报纸也大力吁呼救亡图存,积极宣传抗日,及时报道抗战形势和前线将士的抗日事迹。为大力宣传抗日救国,金臻庠还将副刊《珊瑚网》改名为《挺进》。这样《时事公报》的影响日隆。至1940年冬,其发行量突破1.5万份,为当时浙东地方报纸之冠。《宁渡商报》也于1937年10月起,开办短波电讯,报道抗战消息,并增辟“抗战”、“抗战民众”栏目,加强抗日宣传。
总之,在民族生死危亡的关键时刻,宁波与全国各地一样掀起了全民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在这次运动中,宁波的新闻媒体和各种抗日救亡报刊在宣传抗战、服务抗战工作,报道抗日战讯、慰劳和激励前线将士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抗日反顽: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新闻出版事业
1941年夏,中共领导的浦东武装南渡杭州湾到达“三北”(姚北、慈北、镇北)地区,开始了创建浙东敌后根据地的活动。次年夏,中共浙东区党委正式成立。建立了接收延安新华社电讯的新闻电台,将接收的新闻电讯选编成《电讯稿》,“并复写数份,供区党委几位负责同志阅看”。。新闻电台的建立和《电讯稿》的编写,标志着浙东抗日根据地新闻出版事业在战火中诞生。浙东抗日根据地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艰难创业阶段(1942年7月至1943年11月)
1942年7月,根据浙东敌后抗战形势的发展需要,浙东区委宣传部决定在《电讯稿》的基础上建立《时事简讯》。《时事简讯》初以八开四版的小报形式,油印出版。主要刊登新华社播发的新闻电讯,印发二三百份,“除送区党委领导及直 属单位阅读外,主要通过交通站发往各部队、各后方机关和各地办事处、税卡等单位”。1942年秋,《时事简讯》社随浙东游击队挺进到四明山区,而山上的办报条件却十分简陋、工作相当艰难,这主要表现在。随着《时事简讯》发行量的增加,办报的纸张却非常缺乏。当时,敌伪对运往四明山根据地的各类物资都严加封锁,印刷书报的纸张因此遇到困难。在当地群众的支持下,《时事简讯》利用慈南山区的一家废弃的芝林土纸厂恢复生产,解决了纸张问题,但接踵而来的又是用土纸油印质量不佳,印数不多的问题。
1943年初,随着四明山根据地进一步扩大,地方机构相应发展,油印的报纸显然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改油印为铅印势在必行。1943年7月7日,《时事简讯》改为铅印。“扩为四开四版,偶增6-8版,发行量增加,内容增发浙东地方新闻,约占四分之一”。
1943年春,以四明山为中心的浙东抗日根据地初步建立,为使新闻工作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浙东抗日根据地创办了新闻通讯社。1943年1月,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华社华中分社决定成立“新华社浙东支社”。同年5月,改为“新华社浙东分社”,原支社隶属华中分社划归延安新华社直接领导。分社主要任务是采访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地方新闻向延安新华社发稿,接收新华社和新华分社的新闻电讯等。此外,根据地还增加了报纸的种类。1943年6月,区党委宣传部试行出版了铅印的综合性报纸《浙东报》(不定期):1943年8月,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政治部也创办了机关报《战斗报》,油印,八开四版,每周一期。
1943年11月,国民党顽固派再次掀起反共高潮,浙东根据地第二次反顽自卫战爆发,根据地党政机关被迫从四明山转移到三北地区,《时事简讯》报社也随之迁徙,刚建不久的印刷厂只能关闭,《浙东报》夭折,《战斗报》也因此一度停刊。
2.反顽坚持阶段(1943年11月至1944年3月)
1943年11月,第二次反顽自卫战开始以后,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新闻工作进入了反顽坚持阶段。这一阶段根据地新闻出版的工作环境更加恶劣,工作条件更加艰苦,但为了保证书报出版发行的继续进行,根据地的新闻出版工作者以其顽强的毅力坚守在工作岗位,坚持着抗日反顽的新闻出版工作。首先,开展了武装自卫。反顽战斗一打响,报社、印刷厂、发行部(书店),就组织武装工作队,随时作好战斗准备。其二,转移三北,坚持出报。随着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党政机关从四明山转移到三北地区,根据地的新闻出版工作也进行了战略转移。他们先将部分印刷器材转移到三北,在石步毛山筹建印刷厂,着手《战斗报》的复刊工作。在向三北战略转移的过程中,《时事简讯》社址在也多次迁移,“先后在慈溪鸣鹤场上岙何家、镇北任溪洞山寺、南山鲁家岙云顶寺、四明山杜徐岙、三北桃香庵等地刊”。在辗转不定的环境下进行新闻出版工作,其难度可想而知。他们既要躲避日伪军的搜山扫荡,又要克服粮食短缺、印刷设备不全、发行点流动性大等困难。当时从事发行工作的同志在日后的回忆录中写道:“在反顽斗争期间,机关、部队经常分散活动,流动性很大,有时一天就得移动二、i次,这给我们准确、及时地发行书报带来很大困难。有时我们联络上了,辛辛苦苦把书报送到目的地,部队和机关却又转移他处,只得重新取得联络组织投送”。
3.走向胜利阶段(1944年3月至1945年10月)
1944年3月,随着反顽斗争形势的好转,根据地的新闻出版工作也出现转机。
首先,铅印新版《战斗报》于1944年3月在三北复刊。后来,“还设有单独的电台,有译报员。每个支队(团)都有一个特派记者”。“每个连队都有一个通讯小组和几个通讯员”:办报人员从“只有三个人”,“发展到一二十人”,报纸的“发行量从300份增至800份”
第二。区党委机关报《新浙东报》创刊。1944年4月,浙东区党委根据抗日反顽斗争形势的发展需要,作出“关于出版《新浙东报》与加强报纸工作的决定”,将《时事简讯》改为《新浙东报》作为浙东区党委的机关报,并成立党报委员会,主任谭启龙。4月13日,《新浙东报》在慈北创刊,社长张瑞昌,总编于岩。到了9月,《新浙东报》从每周二期改为每周三期。当时《新浙东报》、《战斗报》等根据地的报刊,不仅能运用消息、评论、人物访谈、战地通讯等报道形式,而且“还采用快板、诗歌、连环画等民间的传统文艺形式报道真人真事”。在内容上,《新浙东报》积极配合浙东抗日根据地党政军的对敌斗争。做好敌后抗战宣传工作;团结一切进步力量,宣传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方针,揭露国民党反动势力破坏抗战,发动内战的罪行;同时配合浙东区党委做好根据地生产建设,较好地反映出根据地军民的战斗、生产建设和文化生活,通过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第三,扩大了根据地的印刷能力。1944年春夏之间,原南山印刷厂恢复。10月以后,三北印刷厂与南山印刷厂合并,设备逐步得到完善,人员也逐渐充实,印刷能力日益扩大。除印刷《新浙东报》、《战斗报》外。还有能力印刷书籍。其中《政治常识》、《根据地建设》及《血战大渔岛》等几本图书均为根据地同志自行编写。
第四,出版了《解放周报》等多种刊物。为了向侵华日军宣传国际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形势以分化、瓦解敌人,在浙东区党委宣传部和敌工部领导下,以投诚和被俘日军人员组成的“日本反战同盟浙东支部”于1944年5月(一说“1945年1月16日”)出版了《解放周报》(日文版),此刊物对开展瓦解日军的工作中起了很好的作用。此外,在这一阶段。根据地还出版了多种刊物。如1945年1月24日,中共四明地委出版了《学习与上作》;4月,中共浙东区党委创办《团结》党刊,同月,综合性文化月刊《东南文化》由“东南文化社”出版。
第五,成立了浙东韬奋书店。1944年8月,浙东区党委宣传部成立了浙东书局,并在余姚粱弄开设了书店门市部。1945年春节,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者邹韬奋同志的逝世,浙东区党委把浙东书局改名为“浙东韬奋书店”,并将发行总部、印刷厂和造纸厂统一归韬奋书店领导。为了使根据地和游击区军民能及时看到八路军、新四军和全国解放区不断取得胜利的喜讯,书店加强了对报刊的发行工作。到1945年8月抗战胜利前夕,浙东韬奋书店已有“三北”、“余上”、梁弄、章家埠、“嵊新奉”、上虞(丰惠)、鄞西等七、八个门市部,初步形成了发行网。这对于促进浙浙东抗日根据地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起着有力的促进作用。
总之,1944年春夏以后,随着浙东抗日根据地抗日救国斗争形势的发展与根据地的扩大,其新闻出版与宣传工作的业务也不断地扩大与完善。在抗日反顽的军事、政治斗争走向全面胜利之际,根据地的新闻传播事业也不断地迎来胜利的曙光。
1945年8月14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正当浙东人民欢呼胜利的时候,蒋介石酝酿发动全面内战,党 中央决定浙东部队和党政干部迅速北撤。10月1日《新浙东报》在发表浙东区党委、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浙东行政公署《忍痛告别浙东父老兄弟姐妹书》后停刊。至此,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新闻工作划上了句号。为了使留下坚持斗争的党组织能够及时了解全国和解放区的情况,《新浙东报》社长于岩给留守四明山的乐子型等同志留下了一部电台,继续抄收新华社电讯。正是这部电台和留守的同志,保存了浙东抗日根据地新闻工作的革命火种,也正是这颗火种燃起了解放战争时期四明山游击区新闻传播事业的熊熊大火。
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新闻出版事业是抗战时期宁波新闻传播史上最光辉的部分。尽管当时根据地的环境十分恶劣,条件异常艰苦,但是其所办的抗日救亡报刊始终坚持党在抗战时期的方针政策,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方针。与国民党反动派不断制造摩擦,破坏抗日统一战线的倒行逆施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为坚持敌后抗战。获取最后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坚持抗战”:宁波国民党政府的敌后新闻传播
宁波沦陷后,宁波国民党政府机关内迁至宁海、天台一带:与此同时,宁波国民党政府为做好敌后抗日宣传工作,不失时机地开展了敌后新闻传播工作。1942年1月,宁波警察总队政治部政工室、鄞县动员委员会宣传组在宁海龙宫创办了8开油印小报――《宁波报》,每周三、六出版,9月改为二日刊。主要刊载时事及国民党游击区消息。这一时期,因战事频繁,国民党政府机关迁转不定,《宁波报》编辑部也曾先后在新昌县中千、飞地、大陈出版。1942年底。《宁波报》迁到天台城内,由天台城内一家商办印刷厂承印,改出铅印4开小报。渐渐形成规模。1943年元旦后,改为日报。1943年春,《宁波报》改名《宁波日报》,社址由天台城内迁至宁海黄坛慈云寺。同年11月,获准为正式报纸,成为国民党鄞县县党部机关报,姚逸群为社长。
在抗战时期,《宁波日报》是宁波地区的政党大报,其报道内容主要是转载国民党中央社电讯,报道欧洲战场反法西斯战争消息,国内抗战消息。另外,《宁波日报》还辟有“波光”副刊、“每周文艺”专刊、“季候风”综合性专刊,曾刊载抗战文艺及著名作家(如许杰、于伶、陈康白、艾青、冯雪峰、孙用、白杨等)的进步文章。作为宁波国民党党部的敌后机关报,《宁波日报》主要是站在国民党立场上言事,代表国民党的观点、方针与政策。但从其创刊到1945年抗战结束,该报的新闻、言论、副刊等都具有明显的进步倾向,它及时报道了浙东敌后抗战的形势,反映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新动态;发表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坚持抗战。收复失地的事迹;揭露日伪军队的滔天罪行。对共产党及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游击纵队没有发表攻击性的新闻与言论。因此,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宁波日报》是沦陷后宁波抗日救亡新闻宣传工作的中坚力量。
除了报刊,宁波敌后的新闻工作者还创办有各种通讯社。其中比较著名的是“新潮通讯社”。1942年端午节后,“新潮通讯社”在王伯川(兴藻)的发起下在宁海县龙宫宣告成立。宗旨是:“弘扬中华民族正气,动员全民抗御外侮”。1943年春,新潮社由龙宫迁入宁海城内。“由于当时形势紧张。情况变化很快。但碍于交通阻隔,信息不通,因此报道当地新闻就非常必要。在这种情形下,“新潮通讯社”也活跃起来,在宁属各县设置了几个分社。新潮社采写的浙东各地(包括沦陷区)消息,分寄国内各大报,多被刊用。当时《宁波日报》的地方新闻也多由该社供给。在抗战期间,浙江报界人士评论。浙西“民族社”,浙南“建国社”,浙东“新潮社”,鼎足为三。“新潮通讯社”还被誉为“浙东支柱”。足见其深受当时报界的信任。
宁波沦陷后,国民党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抗日救亡的新闻传播,不仅及时报道了宁波本土的战讯、时事,而且也非常关注国内、国际的时势,经常发表对国内、国际时局的评论,对于促进抗战的最后胜利进行了积极的舆论引导。
纵观八年抗战时期。宁波的新闻传播与全国各地一样。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宣传运动。宁波沦陷后,国共两党所办的新闻机构与各种媒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各自在敌后不同的新闻战线对宣传抗日、揭露汪伪反动势力、和助推世界反法西斯形势的发展发挥了舆论导向作用,都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关热词搜索:抗战时期 宁波 传播 抗战时期宁波的新闻传播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