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决策:四大焦点问题如何解] 高层管理人员的决策倾向于

发布时间:2020-02-14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最近,省有关部门正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加紧制定黔中经济区发展规划。在这个指导性的规划出台之前,关于黔中经济区的范围划定、功能定位、发展取向、组织构架等问题成为各界热议的焦点。
  
  黔中经济区范围如何划定?
  
  7月5日到6日在京召开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黔中经济区已被列为国家实施第二轮西部大开发布局的“重点经济区”。范围包括贵阳市全部和遵义市、安顺市、黔东南州、黔南州部分地区,划分为贵阳环城高速公路以内的核心圈,距贵阳环城高速50公里以内的带动圈,距贵阳环城高速约100公里的辐射圈。
  观点一黔中经济区范围应包括贵阳市10个区(市、县),遵义市的红花岗区、汇川区、遵义县,安顺市的西秀区、平坝县、镇宁自治县、普定县,黔东南州的凯里市、麻江县,黔南州的都匀市、福泉市、瓮安县、龙里县、贵定县、惠水县、长顺县,毕节地区的黔西县、织金县和黔西县。涉及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28个县级行政单元,国土面积40826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3.17%;GDP占全省的51.78%。
  观点二在28个县级行政单元的基础上,根据形势发展,可考虑把毕节地区的毕节市、纳雍县、大方县纳入。尽管毕节至贵阳有210公里左右的距离,但随着成贵快速铁路、厦蓉高速公路和杭瑞高速公路的建成,毕节市、纳雍县、大方县等将被纳入贵阳的一小时经济圈。同时,毕节地区是胡锦涛同志倡导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控制人口实验区,纳入黔中经济区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黔中经济区如果按31个区(市、县)计算,GDP占全省的55%,对全省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观点三结合我省实际,借鉴省外经验,黔中经济区的范围可适当扩大。在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28个县级行政单元的基础上可增加遵义市桐梓、绥阳两县,大区范围不变,县级行政单元增加到30个,国土面积46582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6.44%;GDP占全省的53.61%。
  观点四黔中经济区应以贵阳市、遵义市为组团,覆盖安顺市、黔南州、黔东南州、毕节地区、铜仁地区部分区域。即在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28个县级行政单元的基础上,扩大到遵义市全境和铜仁地区的思南县、德江县,也就是将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省级层面的北部重点开发区域全部列入黔中经济区,共41个县级行政单元,国土面积70484平方公里,占全省的40.00%;GDP占全省的63.77%。
  观点五黔中经济区应以贵阳市、遵义市、六盘水市为组团,覆盖安顺市、黔南州、黔东南州、毕节地区、铜仁地区部分区域。即在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28个县级行政单元的基础上,扩大到遵义市、六盘水市全境和铜仁地区的思南县、德江县,即将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省级层面的北部重点开发区域和六盘水市4个区县全部列入黔中经济区,共45个县级行政单元,国土面积为80398平方公里,占全省的45.63%;GDP占全省的75.16%。
  
  黔中经济区功能如何定位?
  
  省委十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十二五”要全力加快培育发展黔中经济区,将黔中经济区培育成带动富民强省的重要增长极。
  观点一黔中经济区的总体功能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定位。
  国家层面:全国重要战略空间区域,重要的新型产业基地和区域性交通枢纽;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
  区域层面:我省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对接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核心区;珠三角区域合作重要的能源基地和新型产业基地;西南地区联系长三角、泛珠三角的重要物资集散地,与成渝城市圈、滇中城镇群、长株潭城市群等竞争合作,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省域层面:贵州实现经济发展和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战略增长极;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门户区;新型工业化和科学城镇化的重要承载地;创新性建设和区域合作的示范领区;产业协调、文化多样、宜居宜业、和谐创新、环境优良的生态型城镇群。
  观点二黔中经济区的功能定位应是:落实国家和我省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推进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和发展现代产业的重要集聚区,全国重要的资源深加工和能源基地,以航天航空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烟酒工业、生物制药、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和红色旅游目的地;西南重要的陆路交通枢纽,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全省最大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带动全省发展和支撑全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增长极。
  观点三黔中经济区的发展定位应立足贵州、接轨西部、面向全国,建设“一极一枢纽,一区四基地”,即:贵州经济增长极;西南地区的陆路交通枢纽;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中国以铝、磷、煤为重点的资源深加工和能源基地,以航天航空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以烟草工业、现代制药和特色食品为重点的生物产业基地,以旅游、会展、物流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基地。
  
  黔中经济区取向是什么?
  
  《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以贵阳为中心,统筹推进区域发展,把黔中经济区建设成为全省工业化的带动区和城镇化的核心区。根据黔中经济区的资源条件和区位条件,以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及河运码头、机场等大型交通设施为依托,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带,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观点一打造黔中经济区,必先打造城镇群。只有先打造城镇群,黔中经济区的发展才有支撑的基础。贵州经济要发展仅靠改善物流条件和创造硬件环境还不行,如果不扩大城市规模,不增加城市人口,不提升城市档次,我们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很难提高,对一个地方来讲,越穷越要城市化。
  观点二第一,大力构建黔中经济区产业带。以建成和即将建成的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及河运码头、机场等大型交通设施为依托,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产业带。第二,构建黔中城市群(带),形成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根据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可能,以产业聚集带动黔中经济区城镇化发展。第三,加快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及信息网络为重点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观点三关于黔中经济区的培育发展,要抓几个关键:一是基础设施一体化。要围绕“半小时、一小时通达”的目标,加快建成以贵阳为核心的放射状的高速公路网,同时尽量减少收费站的“梗阻”。其次要加快建设城际快速铁路,力争实现城际快速铁路公交化,促进同城效应。二是产业一体化,一方面要大力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另一方面要防止重复建设、无序竞争。三是市场一体化。打破各自为政甚至以邻为壑的狭隘观念,摈弃地方保护主义市场分割的短视行为,实现生产要素的一体化。四是生态一体化。就是超越行政隶属关系,有效应对“跨流域”、“跨区域”环境污染难题。五是城镇一体化。在区域之间形成若干紧密相连的城镇带,以城镇带促进经济带的发展。
  
  组织管理构架如何搭建?
  
  《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立健全黔中经济区领导、协调、合作机制,协调解决各种利益关系和重大问题。搭建多种形式的投融资平台,积极筹集开发建设资金,统筹布局基础设施、重大产业和市政工程。制定支持黔中经济区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赋予黔中经济区先行先试的权利。
  观点一能否建立有效的区域协作发展机制,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成为黔中城镇群未来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
  黔中经济区内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应该是市场机制和增幅调控的有机结合,协调机制建设的重点是,由各区域政府行政负责人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以区域核心政府作为召集人,下设办公室。这种联席会议制度是一种协调机构,不是政府权力机构,但联系会议作出的决议有约束力。
  观点二成立高规格的黔中经济区领导协调小组,领导协调小组由省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省级领导任副组长,相关省直部门和涉及到的市(州、地)主要领导为成员。设立黔中经济区管理机构,主要负责黔中经济区的日常管理、工作协调和招商引资工作。建立区域合作机制,由省里牵头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在事关经济区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如征地拆迁补偿)统一政策、统一步调、统一行动。建立优先保障机制。凡属黔中经济区重点发展的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一律实行优先和支持。
  观点三一是参照武汉城市圈、长株潭经济圈等地区一体化的做法,建立以省委书记、省长为组长,相关省领导为副组长,相关市(州、地)党政领导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日常办公机构可设在省发改委。二是抓紧制定黔中经济区规划,明确区域范围、功能定位、节点城市和产业布局,尽最大努力进入国家战略层面,以国务院或国务院办公厅的名义下发。三是理顺体制机制,合理确定财政税收、土地转让、绩效考核、资源补偿等利益分享机制,通过互利互惠、联动发展调动省里与地方、地方与地方等方方面面的积极性。结合省委、省政府加快发展贵阳发展动员大会精神,出台一批切实可行的特殊支持政策,比如以经济区整体评估环境容量,确定节能减排目标,统筹土地指标、占补平衡等。
  (本文主要观点来自于省委政策研究室专题组《关于培育发展黔中经济区的研究报告》、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黔中城镇群协调发展初步研究报告》)

相关热词搜索:高层 决策 焦点 高层决策:四大焦点问题如何解 高层决策焦点问题解读 高层决策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