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体制再造寻求创新势在必行】 势在必行
发布时间:2020-02-12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乡镇企业通过大发展大提高的实践,已成为贵州经济社会实现历史性跨越的重要一翼。就我省乡镇企业发展如何、乡镇企业如何突破融资难“瓶颈”等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省乡镇企业局局长叶韬。
乡镇企业应成为贵州
经济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当代贵州》:改革开放30年来,通过每一个个体发挥自己的最大能量,贵州乡镇企业其实已经建立起了一种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基本价值”。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贵州乡镇企业发展沿革,好吗?
叶韬:贵州乡镇企业脱胎于农业、根植于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已成为推动贵州跨越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贵州乡镇企业发展至今,突破了单一公有制的限制,突破了单一计划经济的限制,突破了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组织形式竞相发展的格局,成为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的主体,全省地、县两级地方工业的主体,全省农村经济的主体。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称“紫气东来”,今有“和气东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切下,贵州乡镇企业正引来更多关注的目光。
《当代贵州》:从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贵州乡镇企业已经奠定了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种独特版块的“引擎”位置作用,正在释放贵州崛起的后发潜力。请问新形势下的贵州乡镇企业发展呈现出哪些特点?
叶韬:这个问题提得好。多年以来,这一概念的深化,关键在于我们全方位落实了“先谋而后动”的科学发展战略。主要表现在发展方式的转变上:
一是增长产业向生态产业、服务业延伸的趋势日趋明显。目前,以茶叶、辣椒、医药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和以乡村旅游、交通运输、餐饮住宿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增速分别达到43.5%和35.1%。其中,规模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到规模乡镇工业的2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到乡镇企业增加值的40.8%,“十五”以来比重分别提高了2.1和2.7个百分点。
二是增长重点以规模经济为支撑的趋势日趋明显。目前,约占企业总数0.4%的规模工业,创造的增加值现已占全省乡镇企业经济总量的37%,对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拉动全省乡镇企业增加值增长12.4个百分点,分别比“十五”期初提高了10.6、23.3和4.6个百分点。
三是增长区域向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关联度大的区域转移的趋势日趋明显。乡镇企业向贵阳、遵义等区位优势相对明显、产业关联度较大的地区聚集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由于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这些区域的产业集中度和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区域。
四是增长模式向集群化方向转变的趋势日趋明显。经过多年的引导和扶持,全省共形成各类乡镇企业集聚区157个,区内企业12776户,集聚区实现增加值90.2亿元,吸纳从业人员15.6万人。集聚区企业户数、增加值和从业人员三项指标较“十五”期初成倍增长。产品规模化、产业聚集化、加工园区化的发展模式,促进了乡镇企业的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正成为乡镇企业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形式。
上述四个新趋势显示出我省乡镇企业已步入创新提高、再造优势的新阶段,同时也为我省乡镇企业的大发展大提高积累了经验。
《当代贵州》:改革开放30年来,贵州乡镇企业带来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成为多彩贵州走向未来不可或缺的一种动力。请您谈一下贵州乡镇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取得了那些显著成效?
叶韬:数十载筚路蓝缕,贵州乡镇企业正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省情的农村工业化、城镇化道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经测算,2007年,农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得的工资性收入已达到514.3元,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1.7%。
乡镇企业已成为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重要渠道。目前全省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已从1978年的33.4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285.4万人,增长了7.5倍,约占全省乡村从业人员的15.7%。这不仅有效缓解了我省的就业压力,还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结构的优化和农村的和谐、稳定。
乡镇企业已成为壮大县域经济的基本途径。乡镇企业的兴起,使县域经济脱离了仅仅依靠农业来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全面发展,县级财政税收来源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乡镇企业已成为我省实现工业化的重要一翼。2007年全省乡镇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35.5%,乡镇工业对全省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达到36.9%。乡镇企业的发展,使我省城市工业化和农村工业化找到了相互依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结合点,加快了全省工业化的进程。
融资难再次考量政策智慧
《当代贵州》:长期以来,我们常常听到一些感慨与焦虑:融资难一直是困扰乡镇企业加快发展的重要难题。面对这样的社会真实,请问我们是如何解决乡镇企业融资难的?
叶韬:针对这一现状,我们一直在思考解决问题的对策。长期以来,融资难一直是困扰乡镇企业加快发展的重要“瓶颈”。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创造性地把发挥财政资金的政策性引导作用和担保体系的融资作用结合起来,打造了政府、银行、企业合作的新型融资平台,成功探索出了一条解决乡镇企业投融资难题的新模式,在推动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以体制再造寻求创新势在必行。
准确摸清融资难状况是解决资金瓶颈的基本前提。2007年以来,我们针对当前乡镇企业融资难的状况进行了一系列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调查发现,造成当前资金缺乏的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我省乡镇企业发展的现状不利于融资。二是银行现行的运作机制不利于乡镇企业融资。三是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的滞后不利于乡镇企业融资。因此,从2000年以来,金融部门对乡镇企业的支持力度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远远满足不了企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
解决融资难题,按照以往的模式,主要采取以企业自筹为主、部门协调为辅、财政资金直接补助的方式。每年省政府用于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资金仅为2000万元,尽管2006年、2007年相继增加到4000万元和6000万元,但是这对于规模企业总数达2100余个,企业每年有50亿元的流动资金缺口来讲,只能是杯水车薪。这种被动式的发展模式,在现行金融机制的条件下,对解决融资已显得力不从心。一方面扶持力度十分有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融资难题;另一方面,财政资金也难以发挥出国家产业政策的传导作用和扶持作用,发展资金的使用效益难以得到更加有效的发挥。
要使乡镇企业在新阶段更好地发挥“异军突起”的作用,最大限度的释放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上的潜能,必须在解决融资这个难题上创新,必须千方百计在解决乡镇企业资金瓶颈上破题。2007年,我们做出了集中资金办大事的决策。这一决策的核心,就是将有限的财政资金集中起来,以财政扶持资金为基础,以信用担保为杠杆,以新型的融资模式为平台,撬动金融资金支持乡镇企业发展。这一决策突破了被动解决融资的模式,改变了以往财政资金直接从面上对企业进行扶持的做法,使财政资金能够从更宽的领域发挥国家产业的传导作用和扶持作用。
思路确定后,要把集中资金办大事的设想付诸行动,关键是要建立一个政、银、企三方共同认可的融资平台。为探索建立主管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的新型合作机制,打造各方认可的合作平台,2007年3月,我们与多家金融机构和数十家企业建起 “县、市推荐项目,专家银行评估项目,企业申报贷款,多形式连环担保,省局财政资金贴息,企业承贷承还”的新型融资机制。这一机制最大程度地发挥了金融部门、主管部门、当地政府、担保机构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在政府、主管部门、银行和企业之间打造了一个共同推进经济发展的诚信体系,有利于将各方风险化解到最低程度,有利于提升项目的信用度。今年,省乡镇企业信用担保中心以此为平台,累计实现在保企业273户,在保余额4.89亿元。
为把新型的融资机制具体落实在支持乡镇企业发展上,实施了大项目推进计划。以新型融资平台为基础,通过重点扶持一批富民强县有较大影响力的产业型大项目,引导特色产业实现集约化、规模化,把国家产业政策和财政资金的扶持作用传导到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劳动力转移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上,传导到把资源优势尽快转化成富裕农民的经济优势上。由于组建的企业集团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融资需求得到省乡镇企业信用担保中心支持,目前已有8家企业或集团与担保中心签订了2.6亿元的融资担保协议,极大地缓解了企业资金紧缺难题,企业发展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当代贵州》:多年以来,贵州乡镇企业在不断认识和发掘中向前走,追求着充满信心和力量的梦,鼓舞人心。请问贵州乡镇企业下一步发展的目标是什么?
叶韬:面对西部崛起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贵州乡镇企业发展顺势而为。今后,我们将牢牢抓住“促进农民增收、转移农民就业、壮大县域经济”这个主题,牢牢树立“用全省乡镇企业发展的‘好’服从和支持全省经济发展的‘好’,用发展的‘快’服务和支持全省经济发展的‘快’”这个理念,牢牢把握“好字优先、能快则快”这个要求,坚定不移地引领乡镇企业走有贵州特色的又好又快发展道路。加快结构调整,创新体制,推进科技进步,真正发挥乡镇企业促进城乡区域经济发展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当然,在发展中整合的过程,也是在体制上整合的过程。贵州是孕育商机的热土,资源丰富,山水秀美,更是发展新型乡镇企业和环保产业不可多得的宝地。我们始终保持着对于未来的信心。
相关热词搜索:势在必行 再造 体制 以体制再造寻求创新势在必行 创新势在必行 势在必行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