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茶叶全仗“炒”
发布时间:2019-08-31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喝了这么多年茶叶,我总结出一条经验:草芽贵适味!再贵的茶,再炒作出来的茶,如果味道、功效不适合自己,其实都是没用的,甚至是有害的。
到如今,什么茶最出名呢?什么茶最贵呢?金骏眉。在武夷山旅游区附近要四五万块一斤,正经厂家所出,也要近两万块一斤!
依据我的品饮经验,金骏眉把绿茶嫩芽的炒作概念嫁接到红茶上面了,炒家强调金骏眉的牙尖和采摘、拣挑成本,以误导消费者这种茶叶有多金贵。当然了,售茶小姐会告诉客人,金骏眉太金贵了,6万到8万颗芽尖仔细筛拣,才能制成一斤金骏眉,加上真正“正山小种”工艺,“全手工”制造,不贵不行!
真正会喝红茶的人都知道,红茶是发酵茶,如果用茶芽来做,味道根本达不到“力度”。所谓金骏眉清甜的果味果香,正因为茶芽做不出真正红茶的浓郁,所以把茶芽的清淡当成炒作卖点了。
毕竟市场上跟风群氓太多,送礼又是变相的送钱,最贵的就是最好的、最有面子的,所以国人如待宰羔羊一样,总是一再陷入商人们的炒作陷阱而不能自拔。
国内有名红茶,“祁门红茶”、“云南滇红”,我都不太喜欢。而广东英德出产的红茶,特别是当地茶研所研发出的“英红九号”,我认为味道上佳。
英德红茶质地之所以优良,除了发酵工艺特殊以外,主要还是因为当地气候、土壤适宜大叶类茶树生长。地利、天时加上工艺,所以“英红九号”才好喝。
喝了好多年英德“英红九号”红茶,直到2012年,我才知道英德红茶还是英女王指定的御用“顶级红茶”。可见,英德这个城市在炒作、宣传自己特产方面还很落后。这么大的噱头,平面纸媒加电视广告,看不到任何痕迹,罕为常人所知。
国人的口味和胃口,多随着商人炒作而转变。上世纪90年代初,大家都喝“人参乌龙茶”,茶叶里面据说有“人参粉”,特别是第一道茶,都舍不得涮,直接饮用,甜腻腻的,商家说那入喉滑甜的东西是西洋参参粉。其实那层包裹在茶叶外面白腻腻的“参粉”,实际上是一种植物根茎粉末。当时那种植物根茎粉只有台湾出产,后来云南地区大量制作出产,成品极其低廉。这么低成本的植物粉,当成人参粉来卖,自然都是暴利。
乌龙茶,铁观音类茶,炒过之后,就是普洱茶;普洱茶炒了一轮,黑茶炒了一轮,自然要想新东西,所以接着炒作历史上价格从来没有上去过的发酵茶——红茶。能把红茶这种东西从大众消费茶炒作成“金骏眉”,商家确实是天才的头脑。
喝茶买茶,和不少茶老板成为朋友。黄宝岭内一个批发茶叶的老板就对我说,买茶的人,千奇百怪,但是宁买贵的也不买对的人,大量存在。
“金骏眉这类茶,刚开始炒作不久,我进了一批,定价是1800,价签是我儿子写的。摆在那里,没有多少人看。他的同学图好玩,前面加了一个1,把原来的1800的1又改成了7,价签就成了‘17800’,嗬,您猜怎么着,当天是周日,被一个带着政府官员来买茶叶的香港人都买走了,20斤啊!我进价不过是600块,标价1800没人买,穷人嫌贵,富人嫌便宜。结果,被我儿子的同学改成17800,当天就卖空!我都不好意思感觉愧疚了……”
有一天,我把这个故事转述给好友赵天授听。这位九头鸟眼睛转了几转,嘿嘿一笑:“根据我多年经验,你认识的那个茶老板,说不定没告诉你更深的实话。老板儿子改价签啥的,或许就是那位老板自己编造的。价签,应该是他自己改的,带着香港人来买茶叶的官员,或许就是老板的朋友,他们事先商量好的,就是要拿茶叶来宰香港商人!香港人当然不傻,他付了现金买那么贵的茶叶,根本也不在乎茶叶的价值,他就是要办花100万才能办成的事情!交易过后,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官员和茶老板分钱而已。收茶和收钱,感受不一样,日后东窗事发,也不是罪过啊……”
茶,多雅的东西啊,一旦和关系、金钱、办事联系起来,就势利了,就俗了。
龙井,普洱,黑茶,金骏眉,不知道将来还要炒作什么茶叶?国人种种跟风喝茶的行为,从心理学意义上分析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源于没有文化的文化自卑感。
中国当代消费文化最大的恶习就是变态地强调“贵”,把“贵”当做品位,把“贵”当做与众不同,而最终的结果是泯然众人矣——大家伙儿所追求的都是一种东西,那就是“贵”的东西,也就是“好”的东西。而隐藏在所谓品位的背后,实际上只有两个字:势利!
喜欢别人喜欢的,买别人买的,送别人送的,喝别人喝的,就是忘了自己真正喜欢什么,真正适合什么。
无论是喝黑茶、红茶、金骏眉还是拉菲,在如今跟风的群氓消费者嘴里,其实没有感觉到任何茶味或者酒味,而是他们内心隐隐约约一直努力追求的那种奢华的、有钱的、丰富多彩的、让人艳羡的(这条最重要)生活方式。
其实,高级消费群氓们根本不理解真正老牌贵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人家在沉溺和享受高等级生活和物质的同时,还保持着发自内心而且漫不经心展现出的一种态度——啥态度呢,那就是沉湎享受之间,他们眉宇言谈流露出的对这种真正高级生活和物质享受的蔑视和不屑!
而中国的高级消费群氓,不过刚刚登上半个台阶,也就是那半个展示和炫耀的台阶,如此高调和怕不被人知道,距离老牌贵族低调的奢华,还差许多个等级。
(摘自《闲情偶尔寄》 上海人民出版社 图/游飞扬)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