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托-代理模式中的代理人经营管理问题及改进策略

发布时间:2019-08-20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    要] 委托-代理模式是现代公司治理的逻辑起点,是公司在管理困难情况下不断探索形成的管理模式。委托-代理模式實质上是委托人充分借用人才资源优势,利用代理人的专业管理技能和信息优势来破解自身不擅长的管理难题,是一种“借长板补短板”的明智之选。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委托人未能对代理人的经营管理行为进行综合考察和有效监督、经营目标未能达成高度统一等因素,代理人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常会出现一些有悖于合约规定的行为,这将会阻碍公司业绩的提升和公司利润最大化的实现。代理人经营问题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改善代理人的经营管理行为,不仅要对其进行全过程监督,还要对其实施全方位的有效激励。
  [关键词] 委托-代理模式;公司治理;信息不对称;监督;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 F8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9)05-0092-09
  
  委托-代理模式是现代公司治理的逻辑起点,这种建立在契约理论基础之上的经营模式开创了公司治理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方向,是公司在管理困难情况下不断探索形成的管理模式。它实际上是一种对管理和经营权的“外包”,这种管理业务“外包”的形式能够及时提升企业当前低下的经营管理水平,改善业务拓展能力,使得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持续竞争力,保持竞争优势,占据行业领先地位。然而,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信息差,委托人在公司治理中无法察觉代理人的“败德经营行为”,无法评估行为责任风险,致使企业经营绩效急剧下滑,因此,如何更好地激励代理人履行经营管理责任是现代公司治理面临的重要难题。2016年,英裔美国经济学家、哈佛大学的奥利弗·哈特(Oliver Hart)和芬兰经济学家、麻省理工学院的本特·霍姆斯特罗姆(Bengt Holmstrom)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在契约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可见,无论是企业界还是学术界,都在对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以契约理论为基础的理论框架和制度设计进行着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寻求着理论和制度的协同发展,目的是使契约双方在合约基础上达成行为和目标的高度统一,形成良好的管理效应和结果。
  
  一、理论概述、文献回顾与内容框定
  
  (一)理论概述
   1. 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是现代信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对公司治理体制机制的发展至关重要。委托-代理理论源于20世纪40年代社会的专业化分工、信息成本的投入差异和信息的传递过程,在20世纪7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1]。如今,委托-代理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新的发展,已由传统的双边委托代理理论,发展成为多代理人理论、共同代理理论和多任务代理理论[2]。委托-代理主要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力,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委托-代理关系正是在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的基础上产生的[3]。经济学上的委托-代理关系泛指任何一种涉及非对称信息的交易,交易中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代理人,另一方称为委托人[4]。
   2. 信息不对称理论。信息不对称现象早在20世纪70年代便受到美国三位经济学家的关注,之后得到普遍研究,这一理论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信息不对称主要是指信息在相互对应的经济个体之间呈现不均匀、不对称的分布状态,即有些人掌握的关于某些事情的信息比另外一些人掌握得多[5]。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会造成市场中买卖双方无法达成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共识;保险公司和投保人无法实现彼此信任;企业管理中代理人为了自身利益,凭借自己的信息优势,隐瞒相关信息,选择对委托人不利的行为,从而引发逆向选择和败德行为[6]。信息不对称理论的逐步发展和广泛应用对国家、行业、企业和个人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3. 激励理论。大到一个国家的治理,小到一个企业的发展,都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促使成员更好地为组织的发展服务,这便是激励理论不断发展并形成体系的动因。激励是一种过程,主要包括努力、方向、坚持性3个关键要素[7]。激励机制是指通过特定的管理方法和体系,将员工对组织及工作的承诺最大化的过程[8]。激励机制主要由诱导因素集合、行为导向制度、行为幅度制度、行为时空制度和行为归化制度构成[9],这5个方面相辅相成、相互关联,各自在不同的维度支撑着企业的整个激励框架,共同构成了企业激励机制的内容。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激励理论进行了研究,总体可将研究内容归为3类:第1类是内容激励理论,主要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激励理论”、奥德弗的“ERG理论”等;第2类是过程激励理论,主要包括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等;第3类是行为后果理论,主要包括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海德的“归因理论”等[10]。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视角对激励进行了研究,为激励研究范围的扩展、研究视角的多元化奠定了理论基石,也为不同的行业和企事业单位开展激励活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
   (二)文献回顾
   委托-代理主要是针对信息不对称及提升组织内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信任而进行的研究,是一种能在厘清各种关系后有针对性地实施激励、提升组织效能的方式。在中国知网文献检索页面输入关键词 “委托代理”并含“激励”进行篇名检索,共检索到471条记录,可见学界对委托代理激励的研究足够重视。纵观现有的委托-代理模式下的激励研究,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来看,主要概括为以下3个方面。
   1. 以数量经济学为基础理论,运用数理模型并设定目标函数,通过公式推导寻找使得目标函数最大的条件和方法,最后形成实施激励的最优条件和激励措施。代表性研究有:李富强等人利用数理模型分析了风险态度、企业经营情况与激励系数的关系,并研究了代理人能力对于激励机制效应的影响[11];汪贤裕等人提出了“状态观测模型”,并对信息不对称问题作了贝叶斯分析,这种研究是建立在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上的,模型是在一定限定条件下建立的,最后结果是考虑了有限的因素而得出的,但是在实际管理活动中,不可控的因素太多,需要管理者视具体情况而决策[12]。

相关热词搜索:代理人 经营管理 委托 改进 策略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