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下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一个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2019-08-11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 要:自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以来,高等教育做为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供给侧改革研究在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上有了很大进步,在高校创新创业研究方面有了一定进展,并形成了两条研究主线。第一条主线:高等教育改革以社会需求为主导,通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培养不同类型人才,满足社会需求;第二条主线:高等教改革育要以学术为主导,适当改善学术的运行规律,满足社会需求。本文根据上述两条研究主线,对2015年以来有关供给侧改革下高等教育改革的130篇文章进行了阅读与思考,对其中主要的40篇文章进行了梳理与述评,试图清晰的诠释研究现状和两条主线的发展脉络,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配置
一、引言
目前,教育质量不高,中低档人才过剩,高端人才不足以满足需求,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人才输送严重错位,办学效益低,科研产出的质量整体不高等问题一直难以解决。由此可见,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是内外部动因共同驱动,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旨在将层次结构、 类型结构、布局结构、 学科专业结构和形式结构进行改革,从而提高教育供给质量,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满足社会需要。
学者们从不同专业角度对高等教育结构改革进行了研究,并形成了两条研究主线。第一条主线:高等教育改革以社会需求为主导,通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培养不同类型人才,提高高等教育供给质量,满足社会需求;第二条主线:高等教改革育要以学术为主导,适当改善学术的运行规律,满足社会需求。两条主线都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共同为供给侧改革下高等教育改革的可能发展提供了可思考的方向。
本文将沿着上述两条研究主线,对供给侧改革下高等教育改革领域的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述评,力求充分诠释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取得的成果,并对可以发展的空间进行了展望。目前在该领域还没有完备的研究综述,因而本文希望通过大量的文献梳理,为读者带来方便。
本文第二三部分,分别针对两条主线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将不同学者的观点与研究成果作出重点摘要,试图清晰简洁的呈现出成果发展过程和研究现状。第四部分是总结与展望。
二、市场主导的高等教育
坚持高等教育改革以市场为主导的学者们也从不同的思考角度对高等教育改革进行了研究。
(一)创新创业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力
我国是人口大国,在毕业生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上都有很大的基数,然而供给与需求的不对等甚至是错位影响了教育市场的发展,社会需求难以得到满足。2014 年有 127 万大学生毕业即失业;2016年 3 月,北京用工缺口达到 52%,上海求职缺口为 44%,广州求职缺口为 28%。从总体看,,一些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额同时,大量企业还在花重金聘用人才,产生了大量闲置劳动力和企业职位大量空缺的矛盾;从地区看,在北京存在用工缺口时,上海广州等地存在求职缺口,这就说明了求职与劳动力供给存在矛盾。要想解决这些矛盾,还要回到劳动力的供给源头——高校的人才培养上。
张宝君、张佳、张务农、梁坤伦等学者在研究供给侧供给侧改革下高等教育的改革时,提出了高校应当以创新创业的形式发展这一主题,而创新创业的目的在于“精准供给”。正如上述分析,教育的供给与劳动力教育市场的需求存在不对等甚至错位,精准供给的最大效果就是依靠高校的创新创业方式,为学生提供优秀的平台学习创业技能和工作技能,促进社会实践能力和文化知识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平衡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与需求。
(二)高等教育改革致力于人才培养
林曼峰认为,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群体,在国家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先天不足情况下,若能有效开展供给侧改革,实现有效创新、优化结构、提升效益,将能够更好应对新形势对地方高校发展带来的挑战和制约。常飞云提出,要培养可以满足市场需求,企业岗位需求的人才,应当将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培养成应用型的人才,依靠地区优势和本土化,满足当地企業的需求,同时认为,大学章程应该具有法定效力,章程的效力真正得到落实,相关制度政策等由大学自主决定并实施,以独立法人身份为大学自治披上法律的保护衣。地方院校培养人才当地化的同时,也要培养人才国际化。培养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国际化人才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程书强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普通教育模糊化,高校的人才培养要求学生要有以一技之长,但不能单纯地固化在一技之长的培养上,所以即便培养的学生布置全才,但不能过于转移,这就使得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出现转型。(三)资源配置在高等教育改革下尤为关键
如果把教育培养的人才比作市场上供给的商品,那么生产商品就需要投入适当的生产要素,因而资源配置就变成了供给侧改革下高校改革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陈荣生发现,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改革滞后,从根本上来讲依然是政府主导型的资源配置方式。 政府各级教育部门作为高等学校的举办者,决定了财政经费的分配、人事的任免等。民营资本进入高等教育行业之后形成的民办高校,在其行政管理和资源配置上也诸多地受制于政府部门。资源配置过程中与市场脱节、资源配置存在地区和城镇的差异化、配置的效率低下等问题都导致了人才质量不高。陈清森在研究教师资源配置时还提出,优质教师供不应求。优秀教师像高等院校转移,普通院校“后继无人”。
对上述问题,应围绕企业用人需求安排调整高等教育结构,优化高等教育投入要素资源配置,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体的,通过制度建设增强高等学校人才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普及受教育人群,降低教育门槛,同时提高教育质量没降低教育成本,大面积覆盖网络教育资源。在市场的引导下进行调整,才能真正做到供需的均衡,进而满足社会需求。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