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发布时间:2019-08-10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要】从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相关理论出发对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问题进行分析,同时给出突破路径依赖的几条建议。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 制度变迁 路径依赖 高等教育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5-0003-02
一、高等教育制度变迁
制度变迁是指制度的替代、转换、交易与创新的过程。我国学者林毅夫提出了著名的制度变迁的两种基本路径,即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强制性制度变迁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行。”所谓制度的路径依赖是指制度变迁时对前有制度的一种依赖性,它是一个描述过去对现在和将来产生强大影响的术语,人们过去的选择会影响现在可能的选择。制度变迁一旦遵循着某一路径,就会出现自我强化的机制。
二、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束缚
1.移植别国高等教育制度。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移植苏联高等教育制度。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移植别国的惯性的力量使得高等教育制度移植不断的自我强化,形成路径依赖。
2.我国高等教育制度是应急性的制度选择。这是说,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变迁不是自然演化的结果,而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而进行的制度选择。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全面借鉴“苏联模式”在高等教育制度建设上放弃了新中国成立前已有的高等教育制度基础,转而全面移植苏联模式的高等教育制度。大跃进时期,为了急于摆脱苏联的影响,于是全面摒弃了之前移植的苏联模式,开始了本土化的制度探索,这些都是应急性的制度选择的结果。
3.政府对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主导与控制。首先,政府和大学是上下级的关系,大学被纳入国家行政序列,大学是国家行政组织的延伸和附属物。第二,在大学内部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关系上,行政机构成为学校主要领导部门,大学资源由行政权力配置,官本位意識严重,学术与行政纠缠不清。
4.既得利益者或集团部门的阻碍。制度变迁的诱致因素在于变迁主体期望获得最大的潜在利润或外部利润。由于外部利润不可能在现有制度结构中获取,为获得外部利润就必须进行制度变迁。但在此过程中权力会发生转移与再分配,既得利益者或集团部门的权力将萎缩或丧失使得他们阻碍制度的变迁与创新。
5.制度变迁的交易费用问题。制度变迁的交易费用即包括行为主体可能为之承担的经济损失、声誉风险、权力地位丧失等的变迁成文。制度变迁的成本与收益之比对于促进或推迟制度变迁起着关键的作用。只有当通过制度变迁与创新可能获得利润大于为之付出的成本时,变迁主体才会积极推动与实现制度变迁。
三、高等教育制度变迁中路径依赖束缚的突破
1.高等教育理念的创新。一个受到普遍认同的教育理念是教育发展的最好的庇护者。我们可以移植西方的高等教育制度,但不能移植西方的高等教育理念。没有了教育理念对教育制度的引领,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发展就会持续不断地陷入路径依赖中。我们研究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必须从大学所处的历史和文化出发,充分考虑大学代表的社会利益,同时重视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契合。
2.明确政府的职责,重新定位政府角色。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在职能转变上逐渐与国际接轨,从管制型政府向掌舵型政府、服务型政府过渡。这就要求政府退出一些领域,集中精力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在高等教育领域,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调整职能范围,重新划分权力分配关系,从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控制转向为之服务,作高等教育质量和公平的监督人。
3.建立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调动高等教育微观主体的热情。首先,设计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等级基金。高校制度创新方面的不积极表现,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制度变迁与创新不确定的交易成本。为此,政府可以根据变迁范围、程度设立不同类型级别的奖励基金。其次,加大制度变迁主体的声誉支持与精神鼓励。
4.健全多元监督机制。“现代政府转向‘更以社会为中心’和强调‘协作和自我治理’的新治理形式,更能适应环境的剧烈变化。公共权威在政府和非政府部门(社会)之间共享,更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因此,要建立健全多元监督机制,三方就高等教育办学目标、课程设置等问题展开沟通和磋商,以满足多群体的需求。
5.赋予高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以往我国高校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指示办学,服从上级安排,高校的办学主体地位很难彰显,高校办学积极性差,不能满足公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赋予高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将高校内部的管理权、资金使用权、教师聘用权等下放给高校,同时加强监督与绩效机制,充分调动高校办学积极性,让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定位学校的发展模式与进展。
参考文献:
[1]卢现祥,朱巧玲.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杨克瑞.教育制度经济学引论[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7.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