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博弈论分析
发布时间:2019-08-09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 要:教育学专业校企合作能够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互渗透和促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提高了毕业生质量,企业找到了合适的人,校企合作实质上是寻求共赢的过程。由于相关制度不成熟,出现了高校和企业在合作中相互博弈的现象。本文以博弈论为依托, 探讨教育学专业校企合作的博弈模型, 并分析各种博弈情况下各自的收益,提出校企合作的建议,以实现校企联合办学的双赢。
关键词:校企合作;博弈;博弈模型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0-0219-01
一、博弈论的引用
博弈论可定义为:一些个人、一些团队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博弈理论已经成为分析经济问题和其他领域问题的重要工具和方法。博弈论现正广泛地应用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和文化学等研究领域, 并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因此, “ 博弈论”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知识, 更是一种方法。将博弈论引入教育领域, 能够使教育问题得到全新的方法论观照。
二、校企合作的博弈模型
假设:E代表企业,S代表高校;Re 代表企业正常收益,Rs代表高校正常收益,高校承担的社会成本为Co , 高校参与校企合作的成本Cs;企业从社会招聘的成本为Cp*Pe, 企业需要负担校企合作的成本Ce。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利益分配比例是r,企业分配比例则是1-r,这里的r∈(0.1)。
(一) 假设企业用E表示,高校用S代表;Re 代表企业正常收益,Rs代表高校正常收益
(二)企业 E从社会招聘到合适人才的概率为Pe;高校培养合适人才的概率为Ps
(三) 如果高校S同意与企业 E 合作, 企业 E可以考虑和高校 S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合作,在签订合同时, 两者要对合作的收益进行分配, 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利益分配比例是r,企业分配比例则是1-r,这里的r∈(0.1)。
高校S
企业ES合作S不合作
E合作S:Rs-Cs+[(Co+Cp)-(Cs+Ce)]*r
E:Re-Ce+[(Co+Cp)-(Cs+Ce)]*(1-r)*PsS:Rs-Co
E: Re-Ce-Cp*Pe
E不合作S:Rs-Cs-Co
E: Re-Cp*PeS:Rs-Co
E: Re-Cp*Pe
三、校企合作的博弈分析
(一) 利益目标的博弈。学校主要希望通过校企合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就业质量。企业主要关心经济效益, 政府希望社会效益最大。三方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以及校企合作中利益分配问题也很突出。
( 二)信息不对称的博弈。从校企合作的博弈模型中可以看出,博弈最优的结果是双方都选择合作策略,以实现整体收益的最大化。但是在实践中,由于校企双方信息不对称,高校和企业中的任何一方都不知道对方的选择,双方没有达成共识,只能根据对对方行为的假设和自身的收益作出选择,导致校企合作难以顺利进行。
( 三)权利不对等的博弈。由以上的模型可以看出,当R
(一)加强校企合作法规建设,明确权利和义务。由于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承担的社会责任少,校企双方之间的义务不平衡,使得校企合作陷入困境。因此,必须用法律的手段强制规定校企双方尤其是企业一方的责任。
(二)构建基于校企合作信息平台。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博弈的一方难以了解另一方的行为,免不了会出现其中一方“违约”的行为。因此,有必要建立校企合作的信息平台,让高校和企业能够充分交流和了解。
(三)政府对企业经济补贴,保障企业利益。在校企合作双方中,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利用经济手段引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例如,对于接收高校学生实习的企业,政府可以给予企业相应的培训经费补贴;对于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政府可以适当地给予信贷上的优惠资金支持
(四)以市场来主导校企合作。以企业为主导的校企模式是我们当前改革的重点,实际上校企合作绝对不应是以企业为主导,而应以市场为主导。企业生产需要满足市场,高校培养的学生也要适应市场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和高校有了共同目标合作更加顺畅。
五、结语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涉及政府、企业、学校和学生各个方面, 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使校企合作顺利开展, 必须在政府组织下, 学校与用人单位合作, 以市场为导向, 尽可能发挥各地与各自的资源优势, 最终实现各自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参考文献:
[1]方德英.校企合作创新 博弈演化与对策 [ M],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
[2]刘海林.产学研合作的博弈分析 [D].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3]江能.博弈论理论体系及其应用发展述评[J].商业时代,2011.
[4]张建英.博弈论的发展及其在现实中的应用[J].理论探索,2005.
[5]黄涛.博弈论教程[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