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你藏在哪里?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与书相遇,就像与朋友交往,极平常,有时却十分难得。
  读到《最伟大的教育》一书,是我离开教育界后的事,不免相见恨晚。中学语文教材曾选入《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感人至深,撼人心魄,而该文作者正是《最伟大的教育》一书中的女主角,也就是“最伟大的教育”之受益者和“关于教育的传奇”之创造者——美国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
  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毅实现光芒四射的梦想,海伦·凯勒理当受到世人诚挚的敬仰。当我们感动并分享着这一巨大的成功教育传奇时,我们似乎也该把目光转移一下,且在光芒的幕后探寻一下无私的光源。
  安妮·莎利文,一个爱的奉献者,一个成功教育的缔造者!作为家庭教师,是她用青春陪伴着海伦成长;作为经历过黑暗痛苦的弱女子(小时患眼疾失明,后经手术复明,在孤儿院长大后受资助上学),是她用爱唤醒了海伦,用智慧成就了海伦。
  我是在某个打着“莎利文康复中心”招牌的商业网站上读到这部教育经典的,中译本的书名显然被商业化了,但歪打正着,名副其实。原著为一部传记,也可以说是一部成长档案,书名为“海伦·凯勒的教育”,实质乃“安妮·莎利文对海伦·凯勒的教育”。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幸福!”读罢全书,那些出自真实、发自肺腑的体悟,久久撞击我的心扉,逼迫我对身边的教育加以审视,对曾经的教育历炼加以反思。
  教育为了什么?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学(教育科研)?可以说,这样的困惑在二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始终困扰着我。
  中师毕业,高唱着《八十年代新一辈》的理想之歌初登讲台,几本程式化、教条化的教育学、心理学教材便是最权威的教育理论参考资料。这些资料,学起来味同嚼蜡,用起来无所适从。十分可笑的是,当时,为显“正宗”,也为表示遵守“教学规范”,竟天真地认定“先有教育学再有现代教育”。因此,备课时拼命寻找原理以期“对号入座”,而上课时往往不知所措“对不上号”。如此尴尬的境遇,一而再再而三,终于让血气方刚的新老师发出了叛逆的吼声:教育学在哪里,谁能告诉我?
  因为失望、反感、抛弃,上世纪末,我的教育几乎陷入无绪。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跟着感觉走。靠硬拼,靠经验积累,起初还真不赖(赛课获市级冠军),但达到一定高度(成为地区名师)后,明显发现自己境界不够,后劲不足。看来,教育还得请教育学莅临!
  进入新世纪,忽如一夜春风来,教育科研遍地开花,全新包装的教育学以前卫的姿态,冲上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最前台。一时间,不学几个新概念,不说几个新名词,不贩几条新理念,仿佛就没资格走进“新课堂”了。轰轰烈烈地论道了一番,风风火火地实验了一程,驻足回首,才惊觉教学并没有更“有效”起来,素质教育也没有进一步推进。科研崇拜,让中小学一线教师跟着专家们共演了一场华而不实的教育时装秀。本末倒置,热闹的是口号,折腾的是课堂。时尚教育学制造了可观的学术泡沫,最终却让现场撂荒,理论落荒。
  实践出真知。带着理念进课堂。从孔老夫子到陶行知,从苏格拉底到苏霍姆林斯基,几乎所有的教育大家都以活生生的教育生活培植着活泼泼的教育思想,也用活泼泼的教育思想引领着活生生的教育实践。是教育孕育了教育学,又是教育学反哺了教育。就像盐溶于水,又像羚羊挂角,教育学的有用与有趣,全在一个“融”字!
  回到《伟大的教育》,再去感受一下书中那些美妙而温馨的教育细节,如怎样让海伦拼写“水”这一单词,怎样让海伦区分“牛奶和杯子”,怎样让海伦进一步明白“爱与责任”,你会坚信,教育就在生活中,教育学就在教育中。“摸索着带领学生摸索”,安妮老师当年的那些教育法宝,原生态并具原创性可以说是最本质也最有效的,她所给出的教育原理和教育启示,也将是最本真和最恒久的。
  由经历凝结成的经验,或可作他山之石;与一本教育名著迟来的相遇,亦可影响更为广阔的终身学习。
  (作者地址:江苏省吴江市政协 邮编:215200)
  ■责编:向晴

相关热词搜索:藏在 教育学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