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弗莱雷解放教育学视角下的高职教育师生关系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要:目前高职教育师生关系的理想类型是“传授知识+传承技艺”,现实类型是“灌输知识+训练技能”,两者相距甚远。文章从保罗·弗莱雷的解放教育学角度,提出解决高职教育师生关系的“第三条道路”:走向“对话及共同成长”,教师和学生都深度释放自己的潜能,共同参与到课程及教学改革中,跨越代际文化沟通障碍,实现彼此的相互解放。
  关键词:高职教育;师生关系;共同成长
  
  师生关系产生于年轻一代的学习需要。学习需要有两种类型:第一,青年人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第二,“社会期待”,即社会“中流砥柱”们希望青年掌握“知识和技艺”完成文化传承的使命。然而,“社会期待”未必是青年人的真实需要,最理想的状态是两种需要合二为一,然而在现实中却只有少数青年感觉两者是一致的。师生关系也受时代主流伦理关系的影响,如受中国古代封建伦理道德影响,师生关系中“教师是绝对权威和精神领袖”,教师是除了国君和父母之外最重要的人,“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名师出高徒”等思想至今还在某种程度上还影响国人对师生关系的认识。高职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更加复杂,教师的角色也呈现多元化的状态,除了教师的普遍角色之外,他们还有“师傅”、“服务者”角色。
  
  一、高职教育师生关系的理想类型“传授知识+传承技艺”
  
  在高职教育中,理想的师生关系是以传授实用技能为基础、以新伦理道德为约束的师生关系。它的前提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大于或等于社会期待。也就是说,学生自身渴望获得实践知识,热切期望自己技艺精湛,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而不仅仅是靠父辈对其角色期待的压力。这种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有充足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具备精良的技艺,并且能够通过课堂或实践教学传递给学生。这种理想的师生关系是我国目前高职教育追求的目标。具体表现在:重视学生的自我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实施高职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提高从业标准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对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进行“双师”型结构调整,注重高职院校教师“双师”素质培养等。
  
  二、高职教育师生关系的现实类型“知识灌输+技能训练”
  
  从理论上讲,高职教育与传统普本教育有着根本的区别,且有着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但在现实中,它却是不完善的。无论是从生源来看,还是从教师素质来看,高职教育在我国力量相当薄弱,尽管它们在数量上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其不完善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是高考制度选拔下学习水平中等者,学习的自主意识不高,学习能力甚至在中等以下水平;第二,骨干教师来源于普通高等院校和企业,尽管他们已经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是距离理想型的“双师”素质还有很大的差距;第三,学生与教师之间文化的代际冲突严重;第四,高职院校的基础设施和实训基地薄弱。这些现实条件决定了高职教育师生关系的现实类型是简单的“知识灌输+技能训练”。
  现实的师生关系受到太多问题的影响。首先是学生的学习动机。高职院校的学生究竟有多少是有强烈的“学习技能”愿望的人?有多少人选择高职院校是因为没有办法进入普通本科院校的“无奈之举”?其次,学校的教学质量。假如说学生是自愿选择高职院校,因为不能认同高考那种单一的考察方式,那么高职院校以什么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高职院校能够提供最新的与现代企业同步甚至超前的职业技能吗?尽管高职教育调整专业、开展课程改革,把传统“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编制方式,改变为“以实践知识和操作技能为主”的课程,这些改变未必能够满足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第三,教师和学生的个人知识也会影响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从来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人际关系。目前的高职教育中,尽管有企业参与学校课程开发,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然而彼此结合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加强,这也是教育部强调高职院校与企业要“深度融合”的原因。理论教学中,由于资源限制和学生人数的增加,大班上专业课,学生在课堂上“失语”与“小声说话”等情况相当普遍,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交流,只是“独白式”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讲解理论和实践知识,学生手机聊天或者小声说话。实践教学中,不同的学校相差更大,即使实训条件良好的学校,学生的实训也不可能严格按照企业要求,学生到企业(校外实训基地)实训,由于时间较短,也很难接触企业最先进与核心的技术部分,很难实现高职教育师生关系的理想状态。
  
  三、高职教育师生关系走向“对话及共同成长的师生关系”的途径
  
  高职教育的师生关系比普通本科教育的师生关系要复杂很多。因为普通本科教育的历史悠久、学校的文化积淀也较为深厚,学生学习主动性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比较得心应手,尽管也存在一定的师生关系问题,但是比高职教育较为简单些。高职教育师生关系复杂在于要融“教师”与“师傅”两种角色为一体,要传递知识、技能给不喜欢抽象理论知识的人,况且不喜欢理论学习的人未必就喜欢实践知识并具备很强的动手能力。教师和学生都要深度释放自己的潜能,增加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共同参与到课程及教学改革中,跨越代际文化沟通障碍,实现彼此的相互解放。这是高职教育师生关系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高职教育的师生关系改善过程中的关键是“交流”,而不是教师的“独白”和学生的“失语”。高职教育是建立在“实学”基础上,有具体的实物形态可供学习者认识了解,学习过程也更加注重实践性。这种教育对双方的“交流”有着特殊的需要。高职教育者只有认识到师生关系中“交流”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设计课程标准、改善课程实施方式,进而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高职院校学生,因为其背负的社会偏见如“高考失败者”、“懒惰者”、“不聪明者”等标签,根据保罗·弗莱雷的解放教育学理论,他们具有“解放自己,也解放教育者”的使命。他们必须克服自己对“自由的恐惧”,他们必须倾听自己心灵的呼声“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必须倾听他人对自己的呼声并求助于他人。因为只有精神状态的真正自由才能带来创造性的交流,这种交流会改善高职院校学生的精神生活状态,进而改善他们未来的人生。
  学生本身的思考和学习需求的诉求是师生关系改善的第一步。学生必须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必须把自己的困惑提出来,才能促使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探索新知识和新技能。在高职教育师生关系中,师生之间代际文化冲突和思维方式的鸿沟超出人的想象。高职院校中的多数教师都是“灌输式教育”和理论学习的优胜者,随着高职教师准入资格门槛的提高,教师多数都是“科班”出身、学历越来越高,他们求学过程中接触的老师和学生多是积极主动学习理论知识的人。他们很难理解和认识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需求,很难真正认识他们的心灵诉求。所以,交流的双方似乎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对自我的反思性批判和对对方的全新认识。
  首先是教师的角色改变和行动性反思的产生。教师必须面对自己的不完善性,时刻提醒自己要在创造性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完善自己。只有教师认识到彼此的不完善性,决心和学生合作共同成长,真正的教育教学才开始,此时学生被理解为“可塑造成批判性的思想者”,教师的工作是以开发彼此的创造力为依托的工作。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具体形态就是“对话”。对话的精髓有两重含义:行动和反思。牺牲行动的对话是空话,牺牲反思的对话相当于行动主义,真正的对话是行动和反思的完美结合。
  高职教育师生关系中“对话”的涵义。第一,“爱”是“对话”的基础和对话本身。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只有热爱所接触的职业,热爱所要进行的活动,心中有着对彼此的关爱,才能够建立真正的对话关系。“缺乏对世界、对人的挚爱,对话就不能存在。”弗莱雷的话语道出了师生关系对话的第一涵义。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克服对学生的失望,以真挚的心关爱学生,唤起他们的学习需求。

相关热词搜索:保罗 教育学 视角 师生关系 弗莱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