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要:课程教学是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教学质量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前提。而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课程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课程监督考评机制和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等是决定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研究生;课程;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135-02
  由于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迅猛发展,研究生培养数量和培养质量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是当前研究生教育中面临的主要矛盾。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并继续保持精英化教育,是当今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及教育部出台的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文件中都强调要大力提升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课程教学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着重培养研究生知识创新能力,为研究生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教学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影响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的因素
  (一)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体系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现已按一级学科招生和培养,与以往按二级学科培养有着很大的区别,有的学科培养方案未按一级学科的要求科学合理整合研究生课程体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应在教授学生本领域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但由于各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时间较短,目前课程设置还在不断积累经验和完善的阶段,还存在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设置不是完全适合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问题。
  (二)课程的教学方式
  我国的传统教学模式是课堂“灌输式”的,导致学生听的和记的多而自己独立思考的少。随着硕士研究生招生和培养规模迅速扩大,研究生的教学,尤其是公共课和基础课的课堂教学又回到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即任课教师把课程的主要内容在课堂上进行透彻的分析与讲解,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课程的理论内容,但缺乏对研究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训练。这种“接收式”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使研究生思想僵化且缺乏挑战权威的学术精神,影响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的考核方式
  研究生课程的考核方式相对灵活,但目前主要还是采用闭卷考试或撰写课程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按照这两种方式,理论上能科学合理评定出学生成绩,使研究生掌握课程的理论知识,为了完成课程论文学生也能阅读一定数量的文章,但这对于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还远远不够。长期的应试教育也使得学生只停留在善于解答问题的层面,而独立发现新问题的能力较差。另外,有些导师主观上忽视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认为学生课程学习只要按要求修满规定的学分,能顺利毕业即可;而安排学生早早进入实验室,既可以帮助自己完成科研项目,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顺利完成硕士论文工作。为了方便学生取得学分、在科研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导师一般在授课和考核时给学生划定出重点内容,虽然学生都以较高的成绩顺利地通过了考试,但没有全面透彻的理解课程内容,导致学生的理论基础差、科研创新的后劲不足。
  (四)课程的监督考评机制
  研究生的课程教学是否能达到课程教学目标,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由于研究生任课教师普遍科研任务较重,有些教师还要承担行政职务,或者经常出差,进而影响课程教学的正常进行。为了如期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会安排一部分课程内容由学生自学,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透彻,不能真正掌握理论知识,影响课程学习效果。各高校对教师的考核指标往往也侧重于科研方面,导致教师在课程教学上投入的精力相对较少,或不愿意承担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任务,不能把知识和经验传授给研究生。另外,研究生的扩招在客观上造成了生源质量的下降,还有个别研究生学习目的和动机不纯,在学习中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同样也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没有健全的研究生课程监督考评机制,就不能有效保障课程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
  (五)研究生教学管理
  研究生教学和培养过程管理,首先要依靠健全的规章制度。国家研究生培养类型和政策不断调整,滞后的制度和管理模式将阻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随着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急剧增加,各高校普遍采取研究生培养二级管理模式。有些培养学院由于规模相对较小,没有专职的研究生管理秘书岗位,基本上都是由年轻教师兼职,由于他们还要承担科研和教学任务,导致在研究生教学管理上所能投入的精力有限。而且兼职秘书变动频繁,经常更换新人,每个新人都要经历对工作熟悉的过程,造成工作不连续,如果交接工作做得不好就更影响以后教学管理工作。另外,学校研究生院和学院研究生教学秘书之间的工作配合情况,也是影响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二、提高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应采取的措施
  (一)构建科学完备的课程设置体系
  研究生阶段教育是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的培养过程,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中的知识结构是建立在学科培养方案完备的知识体系基础上的。因此,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应科学合理,兼具广博性和深入性的特点。学术型各专业按一级学科整合,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应涵盖学科基础理论、系统专业知识和反映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并结合学校学科特色确定课程。在学科内对所开设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研讨,形成科学规范的课程教学大纲,以保证课程间的内容衔接,避免存在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叠或与本科生授课内容重复等现象,使研究生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掌握宽广深厚的理论知识。专业学位研究生各领域在制定培养方案中应充分体现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知识体系建设,注意合理安排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教学内容。
  (二)建立研讨互动式课程教学模式
  研究生的课程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必须在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中创造民主自由的学术氛围,采用互动式、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课程应安排一定数量的讨论学时,讨论课前布置的研讨议题。议题可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提出;也可鼓励研究生根据课程内容提出。讨论中对于学生不同的学术观点应给予支持和鼓励,即使是错误观点也要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切磋相互研讨,得出正确结论,不能简单的予以否定,影响学生的积极思维。课堂讨论过程是师生共同研讨学习的过程,能够真正实现教学相长。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善于在学习中发现问题,通过阅读文献、现场实践或实验等科学研究手段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

相关热词搜索:硕士研究生 课程教学 提高 质量 研究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