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教育技术学本科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发布时间:2019-08-07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要】 作者指出信息时代教育技术学本科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重大问题:教育技术专业培养的人材应具有什么样的知识能力结构?如何建立并完善能达成教育技术专业人材培养目标的本科教学课程体系?如何通过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更好地贯彻课程体系以达到专业人材培养的目标?作者对这三个方面的问题作了严肃而认真的论证,并给出了比较科学的、切合实际的回答。
  【关键词】 教育技术学专业;知识能力结构;学科理论体系;课程体系;本科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7) 11—0005—06
  
  要实现信息时代教育技术学本科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重大问题:一是教育技术专业培养的人材应具有什么样的知识能力结构?二是如何建立并完善能达成教育技术专业人材培养目标的本科教学课程体系?三是如何通过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更好地贯彻这一课程体系以达到专业人材培养的目标?下面我们就分别对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探讨,然后在此基础上作出我们认为比较科学的、切合实际的回答。
  
  一 教育技术专业培养的人材应具有两方面的知识能力结构
  
  据2005年9月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处的统计,全国已有 221 所高等院校设置了教育技术学专业(其中本科专业 190 个,大专 31 个),有 56 所高等院校设置了教育技术学硕士点,8 所高等院校设置了教育技术学博士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材的培养规模越来越大。不少院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业难。有不少教育技术界的同行和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师生问我对这种现象如何看待?对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或有何建议?
  我觉得,教育技术学专业和教育技术学硕士点、博士点近年来有了很大发展,这首先是件大好事(教育技术学专业是建国以来高等院校发展最快的本科专业之一)。这说明随着教育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随着各级各类学校教学改革的日益深入,社会对教育技术专门人材的需求愈来愈强劲,我国教育技术事业和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蓬勃发展自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社会对教育技术专门人材确实有强劲的需求;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我们高等院校现有的众多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出的人材是否能真正适应这种需求。我觉得问题的关键恰恰是在这里。上面提到近年来不少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毕业后就业难的问题也正是发生在这里。要正确回答和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但是要涉及对教育技术本质的理解和对我国国情的认识。
  
  1 对教育技术本质的理解
  我们认为,教育技术本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应用技术手段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效率与效益。
  这里的技术是指包括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硬件技术与软件技术、有形的物化形态技术与无形的智能形态技术(绩效技术与教学设计就是教育技术中最典型的智能形态技术)等多种技术在内的“广义技术”而非只含某一两种技术的“狭义技术”。
  效果的体现是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效益的体现是用较少的资金投入获取更大的产出(对教育来说,“更大的产出”就是要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效率的体现是用较少的时间来达到预期的效果。
  根据我们对教育技术本质的上述理解,对我学生的要求(也是我对所有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希望),我一直是强调要具有两方面的知识能力背景即:既要有较强的技术背景(在信息时代当然会更多地强调信息技术方面的背景,但不应理解为仅仅具有单一的、狭义的信息技术背景,而应具有如上所述的“广义技术” 背景),也要有较强的教育技术学的基础理论背景,这才是符合我国教育技术事业和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需要的人材。如果只偏重于技术或者只偏重于理论(只强调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是片面的。我们培养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在走向社会后要具有自身的优势,必须具有不可替代性;而要具有不可替代性,他们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就必须是其他任何专业的学生所不具有、所不能替代的。如果能够被代替,这个专业还有存在的必要吗?还有可能继续发展吗?从目前情况来看,教育技术界对于这个问题似乎还没有完全取得共识。
  例如当前有一类从物理学、电子学、计算机或软件工程等专业生长出来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往往比较关注信息技术方面,而不太关注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方面(更不关注教育学、心理学这类课程);另一类从教育系的教学论、课程论专业或者是从心理系的教育心理专业派生出来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则比较关注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而忽视与计算机相关的信息技术类课程。我认为,这两种倾向都有失偏颇,都不利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都无法使我们的学生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专业优势。试问:只关注与计算机相关的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它所培养的学生与计算机专业或电子学专业学生相比在知识技能方面能具有自身优势和不可替代性吗?反之,只注重教育、心理类课程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它所培养的学生与教育系或心理系相关专业学生相比在知识技能方面能具有自身优势和不可替代性吗?显然,在一般情况下,上述答案都是否定的。
  
  2 对我国国情的认识
  有的学者也同意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应当具有我这里所强调的两方面知识能力结构,但是却提出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从来没有人这样强调过、甚至根本没有人这样论述过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呢?
  不错,西方国家(包括美国)的学者确实没有人论述过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是否应当具有上述两方面的知识能力结构。按说中国的教育技术学是改革开放以后才从美国引进的,为什么美国没有这样强调,而我们却非要这样要求不可呢?这并非是要故意标新立异,而是不同的国情使然。
  就这个问题而言,中美两国的国情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中美两国教育技术学专业产生的背景不同。
  如上所述,我国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绝大多数是由物理学、电子学、计算机或软件工程等理工科类专业分化、扩展而成(另有一小部分是从教学论与课程论专业或教育心理学专业派生而来)。这就使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绝大部分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是技术能力强,而教育技术基础理论和教育、心理方面的基础薄弱;另一小部分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则相反。反观美国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他们的大学本科一般不设置教育技术学专业,要到研究生阶段才设置,而且总是在教育学院里设置;所以他们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教育技术基础理论和教育、心理方面的知识背景;而对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则由相关课程或研究的需要决定,而没有专门提出或另外提出要求。正是这种比较统一的、也是与中国不同的专业产生背景,使美国学者对美国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从来没有提出过其他看法,而中国学者对中国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则历来有不同的声音。
  第二,中美两国教育信息化的实施方式不同。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教育信息化都是由政府推动的,是国家行为。但是不同国家实施教育信息化的方式却有所不同:美国实施教育信息化的主体是企业(尤其是大企业),所有教育信息化工程(不管大、中、小工程)皆由企业去实施;而中国实施教育信息化的主体是政府(例如高校的“网络教育工程”、基础教育领域的“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都是由政府推动、政府投资、并由政府直接组织实施)。由于教育信息化与现代教育技术密切相关,教育信息化实施方式的不同,自然会给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带来不同的机遇与影响。应该说,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实施方式为中国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和美国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相比)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加有利的条件。而实施教育信息化的效果,最终必须落实到学科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上来,这显然不是只靠信息技术能力或是只靠教育技术基础理论和教育与心理方面的知识所能单独解决的,必须依赖这两方面知识能力的有机结合才能奏效。这正是我们坚持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材应当具有这两方面知识能力结构的根据所在。也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的人材具有自身优势和不可替代性的根据所在。

相关热词搜索:教育技术 信息时代 本科教学 改革 创新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