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学会表达

发布时间:2019-08-07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 要]
  读和写的关系是输入和输出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教学中,如果强调写而忽视了读,写就会陷入盲目性,写者会江郎才尽;但如果强调读而忽视了写,读也会失去有效的巩固和检验机会,读者会眼高手低。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写的有机结合,“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才能更好地落实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课程目标。
  [关键词]
  读写结合;“仿写”;“创生”;“迁移”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任务做了清晰的阐释:“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个界定一语道明了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務——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崔峦教授曾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叶圣陶先生也曾说:“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阅读得其方,写作之能力亦即随而增长。”读和写的关系是输入和输出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教学中,如果强调写而忽视了读,写就会陷入盲目性,写者会江郎才尽;但如果强调读而忽视了写,读也会失去有效的巩固和检验机会,读者会眼高手低。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写的有机结合,“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才能更好地落实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课程目标。
  那么,怎样在读写结合上花大的气力,使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实现教学中“加强读写有机结合,落实语言文字运用”呢?在人教版课标本五年级阅读教学中,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一、选准“仿写”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例子”意味着隐含规律,“例子”意味着一种示范。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小学生不仅需要模仿,而且善于模仿。仿写符合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已成为读写结合的重要形式之一。
  (一)模仿经典句式,积累好词佳句
  教材中的选文基本上是一些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是学生语言学习的范本。对文章中作家个性化言语的品味,除了结合语境细细揣摩之外,还可以进行仿写。例如,《慈母情深》一文中有这样的几句话:“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几句话是由一个个特写镜头与一声声“我的母亲”的惊叹组成的,具有极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教学时,笔者首先引导孩子们发现文中有相同特点的另一句:“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通过细细品读,对比揣摩,孩子们感受到作者连用3个“我的母亲”和4个“立刻”后句子语气加重,能更好地表示“我”对母亲怀念、敬爱等情感。接着,笔者设计如下仿写练习。
  (1)根据《钓鱼的启示》第三自然段的内容,仿写一个语段,体现作者钓到大鲈鱼时的心情。
  (2)根据《珍珠鸟》的课文内容,仿写一个语段,体现作者对珍珠鸟的感情。
  (3)运用这种多次连用一个词语或短语的排比句式,写一写生活中的一个情景。
  前两题是课文语境下的仿写,第(3)题引导学生运用此语言形式去表现生活,抒发情感。这样多种情境的仿写句子并置在一起,由浅入深,从课内到课外,言语形式的表达效果得到充分的彰显,学生较好地学习了语言文字运用。
  (二)练写精美段落,学习构思妙点
  言语形式的仿写除了句式仿写,还有段落仿写。例如,《新型玻璃》一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课文前5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介绍每种新型玻璃时都是先讲特点,再讲用途。二是特别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过渡,且富于变化。尤其是第一自然段的表达更加富有特色:运用故事开头增加了说明文的生动性,一下子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接着,作者揭示故事的答案,引出新型玻璃的名称和特点;最后用“可以……可以……可以……可以……”的排比句式介绍它的用途。教学中,笔者先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你最想发明什么玻璃?它的名称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和用途?”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我请孩子们模仿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巧妙构思,写一种自己最想发明的玻璃,如净化空气玻璃、太阳能玻璃等。
  句段仿写的理想状态为:初仿不脱离课文语境,在课文语境中进行言语实践,深化文本理解与言语感悟;再迁移到课外,以所仿句式、段式表现生活情景,达到运用的目的。大量的形式仿写构成了意义集合,有利于学生把握语言运用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较好地培养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二、用巧劲“创生”
  王荣生教授在其专著《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指出:“教学内容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创造的。”“语文教学内容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创生。”笔者认为:教师在创生教学内容时,应当加强读写两方面的结合,从而落实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课程目标。
  (一)破译语言表达密码,领悟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要先引领学生通过阅读理解,领悟和挖掘出语言表达方法,再重点训练语言运用的能力,然后进行方法迁移运用,学生即可逐渐学会表达。一篇课文会有多种写作方法,教师应依据课文特色和学生年段特点,筛选最值得本班学生学习和运用的表达方法。如《再见了,亲人》一课,可引导学生体会前3个自然段表情达意的特点。这3个自然段都是以祈使句开头,以反问句结尾,中间部分是志愿军深情地回忆、叙述。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让学生把祈使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再体会其效果,学生不难感受到作者的表达更深情、动人。笔者在第二课时教学中这样引导:“既然是话别,就应该是双方的,此时此刻,朝鲜人民会说什么呢?如果你是大娘、小金花、大嫂,你会怎样话别志愿军呢?请仿照课文的结构写一段向志愿军告别的话。”这一课的练笔,教师凭借课文留下的语言空白,引导学生变换角色,根据志愿军怎样说,推测朝鲜人民会怎样说,学着课文特有的表达,再现当时话别的动人情境。这样,原先仅仅是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话别,就变成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互相话别,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更重要的是孩子们领悟了本课特有的表达方法。这样的读写结合是一种对文本的拓展,“拓”的是文本深藏着的情感意蕴,“展”的是文本包裹着的言语表达内涵。

相关热词搜索:读写 表达 学会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