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成人教育的探索
发布时间:2019-08-05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成人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发展的加快,在前进过程中的种种新情况、新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不少地方反映,当前主要的困难较集中在成教的机构设置撤消了、固定的人员编制减少了、活动的正常经费落空了、学校的门庭冷清了。当然,造成当前困难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而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的思维方法、思想观念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我们只有系统地、辩证地分析新情况、新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才能深刻地认识问题、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开拓进取,这是农村成人教育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和思想基础。
一、了解国家政策,重视解决“三农”问题
解决农村人口的人才培养是成人教育发展的关键。农村教育是新形势下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人口教育程度低,严重制约了脱贫奔小康目标的实现。陈至立2003年9月19日在《加快发展深化改革开创我国农村教育工作新局面》中强调,“发展农村教育,使广大农民群众及其子女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是实现教育公平和体现公正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显然,现在从事农业生产也被看成是一种职业,这是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国家整体实力提高的必然要求。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中国的教育要从“点”走向“面”了。因此,我们必须看清教育发展形势,提高认识水平,把教育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上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关心农村教育的发展,群策群力面对农村教育的严峻问题,以更大的决心和更有力的措施加快农村成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步伐,促进农村教育上新台阶。
二、转变办学观念。更新办学思路
在2003年9月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说:“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性,务必牢牢抓住机遇,全力以赴,发展农村教育。”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强调,农村教育改革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更新教育思想,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拓宽教育服务领域,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满足农村人口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导向应该以农民技能培训为重点,要坚持多样、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和培训方式,培养出能真正服务于农村生产、服务于农业小康社会建设的各类人才,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根据农村教育的特点,当前农村成人教育不是以学历教育为主,农民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才能发财致富,而发财致富的原动力是科学文化知识,具体表现为成人的职业技术教育,以技术为中心的人力资源开发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的生长点。
三、了解农村人口巨大的人力资源储备,灵活办学形式
农村成人教育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按照国家的发展计划,“每年培训农民超过1亿人次,使农村劳动力普遍掌握一二项实用生产技术”。“积极实施农村基层管理人员培训,提升农村基层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能力”。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面对我国农村人口的巨大开发潜力,成人教育即非义务教育的群体相当大。成人教育机构必须寻找适应农村特点的教育内容和教学形式,建立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机制,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
四、了解农村发展形势,寻找教育突破口
面对复杂的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应该选准农民所需开展技能教育。教育内容必须符合农村经济发展实际,使受教育者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多种信息,掌握更多的实用技能。农村成人教育要以培养学习者的实际能力为目标,跟上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使其成为学习者寻求就业的最佳途径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选择或编写适合农村成人教育特点的教材,内容通俗易懂,重点突出,有利于学习者自学;教学计划以实际需要为根据,符合成人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应用为基础,强化实践教学,重点突出实际能力的培养;管理应该规范化,避免成人教育最突出的问题——工学矛盾的现象;选聘的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实践能力和较强的责任心;教学方法要改变学历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尽量避免填鸭式枯燥的讲解,充分利用学员求知的上进心理实施教学。
五、集中高校教育资源优势,调节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现象
长期以来,由于经济、文化等因素表现出来的城市和农村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我国对教育的投入主要集中在城市,尤其是投向了高等院校,使本来就不丰富的教育资源流向比较单一。在国家全面发展的今天,过去教育资源流向不公的现象日见突出,主要表现在资金的投入、设备的更新、信息的获得等,城乡差异越来越大,尤其是教师这样的人力资源,城乡差别大,全国的特级教师基本上在城市里,专家、学者也都在城市里,所以靠县、乡、镇自己解决教育方面的人力资源不足的现象是不现实的。成人教育机构可以充分利用这次难得的发展教育的机会,扩大成人教育的辐射面,让教育资源有计划地向农村流动。
(作者单位: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教育局)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