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农村精准扶贫问题与对策
发布时间:2020-11-12 来源: 对照材料 点击:
摘 要 扶贫开发工作一直都是我国党和国家开展治理工作的重点,自 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这一理念开始,扶助贫困人群的工作大步迈入新的阶段。精准扶贫的主要施行区域是我国广大尚未脱贫的农村地区,理解和执行关键在于“精准”二字,简单来说就是在识别谁是贫困户的环节要精准识别,在帮扶具体贫困农户人家的环节要精准对待,在帮扶过后的监督回访环节要精准善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国家发展有了新定位,治理贫困也应该与时俱进,充分考虑到当前农村地区贫困人群的实际情况。
本文从河北省农村地区的贫困农村和贫困农户的角度出发,基于河北省是人口大省,截止到 2017 年全省仍有 310 万农村贫困人口,7366 个贫困村和 62 个贫困县的现状,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和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等方法,在合作型反贫困理念的理论指导下分析了目前河北省农村地区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问题和对应的原因,并建设性地提出了引入社会保障措施治理贫困、建立产业扶贫机制、建立农村大数据平台,加强贫困户的信息化管理和京津冀协作扶贫等扶贫开发工作对策建议,希望能为河北省农村减少贫困人口贡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关键词:精准扶贫;扶贫政策;反贫困;河北省扶贫
第 1 章 绪论 1.1 精准扶贫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治理贫困是我国国家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河北省是我国有名的人口大省,截止到2017 年,全省七千五百万人中仍有 310 万农村贫困人口,7366 个贫困村和 62 个贫困县。精准扶贫政策自 2013 年被提出并逐步执行以来,到如今已经为扶贫开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入新时代,河北省农村地区的扶贫治理还存在着一些老旧问题,治理举措没有充分跟上时代的步伐,本文基于这一背景展开分析研究。
1.1.2 研究意义 本文选题的依据是在当前我国减贫问题复杂严峻的形势下,精准扶贫是新时代解决贫困问题的必由之路,笔者结合国内外有关贫困问题的理论,以我国河北省目前扶贫工作现状为切入点,分析河北省实现精准扶贫的难点与挑战,并对比提出了完善科学识别指标体系、实行京津冀协作脱贫等路径建议。
本文的选题意义旨在通过的目前精准扶贫政策开展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和原因的分析,来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以帮助减少我国的贫困人口,为我国夺取新时代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做出贡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黄承伟在《中国反贫困:理论,方法,战略》一书中指出生存环境及贫困与反贫困问题、人地系统分析、资源承载力与类型划分、生存与发展环境评价、贫困程度动态监测方法等内容;在《论精准扶贫与国家扶贫治理体系建构》一文中提出了参与与合作型反贫困理念。
张新文等人认为目前我国的农村扶贫是单向的政府活动,并指出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左停与赵梦媛等人从社会保障的视角分析社会保障体系对于反贫困的作用,当前农村扶贫阶段中,贫困人口的社会生理性致贫因素增强,因此要求包括社会保障、社会权利救济在内的社会保护式扶贫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程名望等人基于精准扶贫视角,采用 2003—2010 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微观住户调查数据,应用计量分析方法,对农户贫困问题及其决定因素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精准扶贫不仅要因人施策,更要因地施策,还要注重优惠政策措施的实施。
1.2.2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有关反贫困的研究由来已久,众多学者围绕贫困产生的根源以及影响因素等等展开提出了若干理论学说,其中瑞典经济学家贡纳尔?默达尔、印度学者阿玛蒂亚森等人的理论最具代表性。
瑞典著名经济学家贡纳尔默达尔(Gunnar Myrdal)提出了循环累计因果原理。这一原理简单来说是指在市场的经济关系中,一种制度或者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引起一种循环的变化效应,这种效应不会消失而是消极累积。他在充分考察和研究亚洲的欠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国家后发现,市场本身会趋向强化和扩大地区间的经济不平衡。这是因为较发达的地区能够凭借自身已经获得的资源,发展得更快,不发达的地区的劳动力、资金也会流向发达地区,这就是经济循环累积系统中的回流效应,反之被称为扩散效应。在地区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初期,回流效应远大于扩散效应,这为反贫困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印度经济学者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在《贫困与饥荒》等著作中引入“权利”、“经济自由”等观点来解释穷人的贫困问题,他认为发生贫困的根源在于穷人缺少生存以及获得发展的足够的生产资料,从而不具有发展的能力。阿玛蒂亚森认为想要消除贫困的关键在于给予贫困人群在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内平等的发展权利,给与他们发展所需的生产资料。
美籍经济学家纳克斯(R.Nurkse)在其《不发达国家资本的形成》一书中提出了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和经济资本的形成过程中,在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存在着两个恶性循环。从供给方面来看,低收入会引起国民储蓄能力的低水平,低水平的国民储蓄会导致资本形成的不充分,无法提高社会生产率,低生产率从而进一步导致收入水平降低,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从需求的角度来看,较低的收入使得全社会范围内的投资低迷,低投资使得社会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社会生产率导致低收入,又一次形成恶性循环,阻碍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的进一
步增长。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叙述了本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精准扶贫的有关概念,包括精准扶贫的内涵、特点和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深入分析了河北省目前扶贫工作的执行现状。
第四部分,列举了当前河北省农村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难点问题以及相应的原因。
第五部分,作者在分析问题和原因的基础上,为了促进河北省农村精准扶贫工作更好地开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1.3.2 研究方法 (1).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指研究分析河北省农村精准扶贫历史发展进程与逻辑进程一致。本文对我国河北省的扶贫治理工作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对不同时期扶贫开发的政策内容及影响进行对比。
(2).文献研究法。是指对与研究分析河北省农村扶贫相关的著作,论文等进行阅读,分析、总结和借鉴,为写作研究提供理论支撑。本文充分阅读了国内外关于扶贫治理的著作,论文和政策性文件,为写作本文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
(3).定性与定量结合法 本文在分析过程中,不仅考虑定量评价因素,还考虑了治理贫困的定性评价因素。在采用评价方法时,除了对相关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外,还要对难以量化的但同样反映扶贫绩效的指标进行定性分析,以遵循科学、全面的评价原则。
第 2 章 精准扶贫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精准扶贫的内涵与特点 2.1.1 精准扶贫的内涵 在经过对精准扶贫相关政策以及有关文献资料的查询之后,本文认为精准扶贫指的是一种系统化、全方位和多角度的治理贫困的方式。这种扶贫模式关键是在于“精准”两个字,这是与以往治理贫困粗放的“一把抓”模式相区别。具体说来,精准扶贫是包括准确判定具体贫困农户、针对具体农户家庭实际和不同农村困难地区的不同情况而进行精准式的扶助以及在帮扶过后有针对性具体到户的进行回访和监督扶贫政策的落实情况等几个环节,即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同时精准扶贫要求以政府相关部门为主的扶助者加强管理,整合社会上的扶贫资源,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帮助贫困人群摆脱贫困。
2.1.2 精准扶贫的特点 一是实事求是,针对性强。精准扶贫是一种区别于以往的针对性明确的创新型治理贫困的路径,它与传统的反贫困理念一脉相承又在其基础上推陈出新,它强调将“输血式”的帮扶和优抚转变成“造血式”的因地制宜、因户而异的帮扶方式,不仅要授人
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使得贫困人群在离开了一时的扶助举措之后仍然可以保持住摆脱贫困的状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脱贫活动之中。精准扶贫政策的针对性体现在其并不是单纯的某一个两个政策,它是一系列在一个大核心下根据不同贫困地区的区位特点和不同困难群体的实际情况而有所调整和改变的政策体系。我国幅员辽阔,贫困县、贫困村所处的地区不一样,往往致贫原因也不同,因此治理贫困不能一概而论。
二是重点突出,科学性强。精准扶贫政策要求依托互联网数字化的工具,遵循科学有效的办事程序,根据最新的形势信息而做出相应的决策。贫困地区尤其是贫困村往往基础设施落后,缺少适合的产业支撑,农户家庭缺乏生产所需的物质资料,这是扶贫工作的工作重点。集合社会各界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帮助贫困地区发展产业,联合企业下乡一对一指导帮扶贫困农村。
三是注重质量,体系性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任务,要做好打攻坚战,长期战斗的准备。精准扶贫要求政府扶贫开发的各有关部门不能盲目追求短期的绩效目标,为了快速达到地区治贫目标而走不可持续的道路,盲目地让贫困县区的人民发展回报快但是不符合地区实际的产业。扶贫开发工作应该为贫困地区的人民建立起“一条龙”服务,除了一时的帮扶政策之外,还要有定期的回访调查。把扶贫治贫当作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来对待和执行,制定符合当前社会形势的政策,鼓励企业派遣代表到贫困农村,为贫困农户举办创业和就业培训,提高农户的就业能力,从根源上增强贫困群体的脱贫能力和脱贫主动性。
2.2 精准扶贫的相关理论 2.2.1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理论的重要一部分,其中最根本的就是要充分实现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不仅包括体力的发展,更包括智力、素质和潜能的提升与发展。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每个人自身发展的最高追求。
精准扶贫政策最高的追求就是实现我国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除了物质上的富足之外,也包括精神上的提升。治理贫困要同时注重增强贫困人群的志和智,要充分开发农民的脱贫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让困难户从心底相信自己可以脱离贫困,并且为走上致富之路付诸行动,通过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改善家庭的境遇。坚持全面发展的思想来治理贫困不仅仅要求政府部门把致富的道路直接铺到每一个困难家庭面前,更要求开发出扶贫对象的脱贫潜能,让他们在脱贫致富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能力,拓展社会关系,从思想根源上摆脱贫困。
2.2.2 合作型反贫困理念 合作型反贫困理论强调的是不同的扶贫主体之间的相互合作,它是顺应当前我国国情和扶贫形势而产生的一种治理贫困的理论。合作型反贫困理论通过对大量的数据分析之后得出结论,治理贫困,扶助困难群体摆脱贫穷不是任何一个单一的主体群体能够完成的任务,只有依靠政府来治理,不仅要从财政投入相当一笔资金,还不容易调动起来被扶助群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合作型反贫困具体来说是指将贫困视为与政府、社会团体、企业和受助群体等主体共同对应的“客体”。反贫困工作要联合社会各界的力量,通过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协作来共同应对,这种协作通常是基于政府官方组织的平台来进行。
第 3 章 河北省农村精准扶贫的执行现状 3.1 驻村帮扶与定点帮扶 河北省政府从 2016 年开始制定并开始实行了驻村干部政策,省市县三级政府和机关、事业单位共计 6000 多个单位分别选派了 22165 名优秀的公职人员组成扶贫驻村干部小组,深入全省建档立卡的贫困农村,其中第一书记 7366 名,实现了贫困村第一书记全覆盖。32 家中央企业、国有企业和机关单位定点帮扶河北省 40 个国家级贫困村。每个驻村干部的小组内要有一个第一书记,省政府直属机关选派的第一书记被派到 22个特殊困难村和 34 个山区贫困县,同时确保对河北省内已经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系统网络的每一个贫困户家庭都安排一名扶贫下乡干部进行“一包一”帮扶。
3.2 千企帮千村 河北省自 2016 年开始开展了“千企帮千村”扶贫工程,由政府牵头组织 1000 家民营企业与 1000 个贫困村进行一对一帮扶。企业可以根据自己对接的贫困村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帮扶,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推广新技术,民企和村子挂钩还有利于企业向村民提供就业岗位。2016 年一年河北省政府共推动 424 家民营企业开展了对口帮扶,在353 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开展了扶贫工作,启动扶贫项目 557 项,投入资金 1.3 亿元。
3.3 扶贫搬迁 自河北省参加全国扶贫异地搬迁试点工程以来,截止到 2018 年初,河北省已经完成了53379 人,其中包括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 29526 人。异地搬迁是一种主要是面向生活在山地等生存条件艰苦的贫困人群的成熟的扶贫方法,河北省燕山和太行山区山地面积广大,分散分布着几十个特别贫困农村,这些农村分布地点分散,交通条件不便,企业帮扶对口不易。把这样的贫困农村中困难群体整体安置迁到适宜居住的地区,集中安置,通过改善生活条件,科学合理安排新的帮扶产业项目和就业岗位。
河北省异地扶贫搬迁计划采用将缺乏生存条件的自然村人口整体安排搬迁,优先安排迁出深度贫困农村,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村落人口的特性,精准管理,统筹安排。对于集中安置的村民,河北省相应级别的县、市政府给予标准为每人人均 2 万元的房屋建设费用和水、电等基础设施,同时安排联系电信、电力、水务等企业对贫困家庭提供一定的优惠条件,各地市政府可以根据自己政府的能力再给予贫困家庭人均 1.5 万元的旧房拆除补贴费用。
3.4 新能源扶贫 河北省自 2015 年以来出台了光伏扶贫的一系列政策,河北省利用贫困山区荒山荒坡以及农业大棚等地形优势发展光伏发电项目,所筹资金直接用于扶贫工作,为贫困人口创收。由政府牵头,因地制宜与新能源企业合作,建设光伏发电站,组织专家科学考核和电网公司实地调查,基于各地市政府申报情况,2017 年河北省发展集中式光伏发
电项目共计 171 万千瓦,造福在档困难家庭户数 58880。根据河北省政府所制定的标准,村级光伏发电项目扶贫标准为每户 5-7 瓦,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补贴标准约每户25-30 瓦,每户每年补贴约 3000 元,补贴期限为 20 年。
第 4 章 河北省农村精准扶贫的问题以及原因 4.1 目前河北省农村精准扶贫开展的问题 4.1.1 扶贫识别机制不精准 识别工作是扶贫开发工作机制的起始步骤,识别谁是贫困户是开展精准帮扶的前提和条件。但是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识别机制往往难以达到精准的标准,出现误评或者漏评的现象。我国自从推广实行精准扶贫政策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通过建档立卡使得几千万贫困人口新加入到我国扶贫建设数据网络体系,越来越科学严密的评判标准将一大群投机取巧的群体拒绝在国家帮扶的门口之外。但是由于各种当前客观条件的限制以及部分困难群体的个体特殊情况,理论上仍然存在着有部分应该被纳入国家扶贫体系的特殊困难农户没有享受到应有的被扶助待遇。根据调查和数据分析,比起漏判,误判是影响目前我国精准识别无法达到目的的重要问题。“误评”具体来说就是指错误地把不符合被帮扶标准的人认定成扶贫帮扶对象,享受政策优惠,从而占用公共扶贫资源,造成资源浪费。
河北省目前的扶贫开发工作对象的确定标准是:“五看、五不录、六优先”。“五看”是指在确定和识别谁是贫困户的过程中要从居住环境、劳动力状态、就业情况和家庭负担几个角度充分了解每个贫困申请对象的实际情况,但是仅仅依赖乡镇政府和村支部两级以及上级调查工作小组自上而下的调查,缺乏工商部门、卫生部门、房管部门等单位的配合联动难以全面检查。同时由于我国近年来对于精准扶贫政策的重视,扶贫资源落实到户的政策使得被登记入册的贫困家庭大量获得政策优惠和福利待遇,使得部分贫困户比没有列为帮扶对象的家庭还富足。
产生错误判定情况的原因还有:第一,我国幅员辽阔,国土面积广大,地形和自然条件复杂,人口数量庞大,分布区域差异非常大,这些条件致使导致我国贫困人口贫穷的原因各不相同。下表 4-1 是我国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数据统计,观察表格可以清楚地发现不同的地区的贫困群体致贫原因不尽相同,例如甘肃、宁夏等位于西北地区的省份水资源短缺,这几个省份的贫困农户每年买水的花销占比较大,北方省份偏远山区的贫困家庭每年的冬季取暖开销较大,如果仅仅凭借单一的贫困判定标准来识别确定帮扶对象就可能出现偏差。第二,我国目前的贫困人口确定标准是低于每人每年平均2300 元以下的家庭被认定为贫困人口。但是以人均年收入作为判定的主要标准,会使得部分贫困家庭无法享受到国家的补贴政策,例如家庭人均收入在贫困线上,但是家里因病致贫或者因病返贫的家庭。
表 4-1 中国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占比% 地区 自然生产条件 经济社会条件 人力资本因素 因灾 缺土地 缺水 交通落后 缺技术 缺资金 因学 发展动力不足 缺劳力 因病 因残
东部 3.6 1.5 0.3 0.8 15.3 23.2 4.8 2.0 21.9 58.1 9.4 中部 5.2 4.0 1.2 2.6 17.6 28.9 6.7 4.9 13.9 51.6 6.8 西部 6.8 6.9 2.3 7.6 28.9 44.9 12.4 7.4 18.9 28.9 4.0 全国 5.8 5.1 1.6 4.7 22.4 35.5 9.0 5.8 16.8 42.9 5.8 注:数据来源于国务院扶贫办网站 http://www.cpad.gov.cn/ 4.1.2 产业扶贫忽视市场需求 与企业寻求合作,在贫困地区发展产业是目前主流的扶贫方式之一。然而由于被帮扶对象的文化水平一般较低,无法快速掌握新技术,只能从事底端的就业岗位,摆脱贫困的困难较大。而且作为市场面前的弱势群体,贫困农民往往缺乏合理的渠道销售农产品,贫困地区也往往没有行业零头的企业作为依靠。与扶贫部门相联系的许多企业虽然有心帮助贫困群体,但是由于自身企业条件和贫困地区自然等客观条件等限制,无法做到根据贫困农村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发展特色产业。
根据河北省扶贫开发工作小组的相关调查反馈发现,全省范围内产业扶贫的见效较为缓慢,尽管大多数贫困农村都有了对应企业的产业扶持,但是基本都处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收益较低,特色效益尚未显现且回报周期长,短期内难以解决帮扶对象的基本生存支出问题。在扶贫到户的过程中,由于各贫困农户的具体情况不同,难以发展能够是整个村落长久为生,脱贫致富的产业,同时由于缺乏村支部的合理引导,一对一帮扶农村的民营企业与村民难以有效沟通,部分农户思想观念陈旧,脱贫主动性不够,产业帮扶项目难以落实到具体人员身上。
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的帮扶贫困地区的产业项目都是注重生产而忽视了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导致市场排斥。根据实际调查收到的反馈来看,超过 80%的县级以上的扶贫主体受访人员对具体扶贫产业的产品销售链、产品的潜在消费者群体以及这些扶贫产业生产出的商品是否迎合市场需求不清楚。很多扶贫工作人员在挨家挨户动员贫困农户加入到产业项目之中的宣传语都是空洞的承诺,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这些项目生产出的产品如果不符合市场需求就会被政府收购,不仅造成扶贫资源的浪费,也难以长此为继。
4.1.3 扶贫资源配置不合理 我国国土面积广大,地形条件复杂,贫困地区分布区域分散,自然环境差异较大,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就河北省一个省份而言,作为全国有名的人口大省,截止到 2017年,全省仍然有 7000 多个贫困村,燕山——太行山脉山区深处分布着 20 多个国家级特别贫困农村,不同地区的贫困农村自然条件不同,扶贫项目难以一概而论。尽管今年以来,扶贫开发建设的有关部门意识到了城镇与乡村的地区差异,资金、人才以及政策优惠都对偏远地区和贫困农村有明显的倾斜,但是一方面长久以来的历史背景造成差异无法通过一两年的努力完全消除,另一方面资源的过分偏向使得地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发达地区的特别贫困农村收到忽视,它们无法享受到应有待遇,这一小部分困难村落与其他地区的差异被逐渐拉大。以 2017 年的数据为例,全国农村人均 GDP
为 13243 元,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 2.710:1,贫困地区的收入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特点。
同时,我国当前总体的扶贫形势是贫困地区居民的贫困根源已经从物质层面转变为精神层面。经过多年的精准扶贫工作,目前为止还处于贫困状态的贫困农户大多缺乏脱贫自觉性和主动性,思想观念落后,坐等政府扶持,没有能够长期保持脱贫致富状态的方法。对于这一部分人口,政府的创业就业培训资源落实不到位。而且我国现阶段的治理贫困工作尚处于“自上而下”阶段,农民作为贫困的对立面缺乏政策制定环节的参与,缺少话语权。扶贫资源的短期性和后续配套基础设施资源的不到位导致贫困农户因病、因残返贫的可能性大大加大。
4.2 河北省农村精准扶贫难以落实的原因 4.2.1 精准识别难度大 扶贫开发工作的第一步骤就是识别环节,确定谁是贫困户、各户的贫困程度如何是开展帮扶活动的前提条件。精准扶贫的重要要求就是要把政府投放的资源安置到户,但是登记入册贫困户信息的难度很大。
首先,“自上而下”的登记制度使得识别的误差较大,目前我国扶贫部门采用建档立卡的方法将贫困户的信息录入全国扶贫数据信息系统网络,省、市、县以及乡镇各级政府根据工作小组的实地调查和上传的数据分析,贫困村和贫困率确定名额范围后明确决定贫困户信息。乡镇及以上的政府由于人力和资金等资源有限,往往难以详细审核每个申请对象的背景信息。
其次,精准识别对于地方政府的资金压力较大,精准识别要求工作人员不仅需要确定出管辖范围之内居民收入低于国家规定贫困标准的城乡居民,而且还要详细地调查出这些家庭的真实经济状况,再进行建档立卡、信息分类和录入系统,这些工作在形成了庞大的工作量的同时,由于不可避免的工作周期,给地方政府的财政和人员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最后,我国目前的扶贫政策是基于“农民自愿报名”作为识别判定环节的主要前提,部分贫困群体由于生活在交通条件落后的偏远山区;家庭主要劳动力在外地出工,在家里的只有不明白扶贫政策的老年人和儿童或者其他各种不可抗外界客观原因、自身原因而错过或者不愿报名扶贫对象。
4.2.2 精准帮扶难度大 精准治理贫困的工作关键在于如何做到精准明确地制定帮扶每一户贫困家庭的政策决定,这也是精准扶贫的中心环节。精准扶贫贵在“精准”,不同贫困地区的自然环境不同,长期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村民习惯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贫困户的界定标准复杂,制定帮扶计划不能一概而论。要想做到“一村一策”甚至是“一户一策”,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帮助每一个困难家庭摆脱贫困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是一个需要耗费大量资金、物资和人力的工作。2018 年初,国家扶贫开发办公室的负责人欧青平在会议报告中指出,现在我国的贫困人口数量大约还有
4000 多万,针对这样一个无法忽视的事实,要完全做到“精准”的一户一策,需要的精力和财力是巨大的,加上村民对相关政策的认识程度不够和基层扶贫工作人员工作量过大等原因,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在制定精准帮扶措施上时存在一些偏差,以致精准帮扶难度较大,帮扶效果不佳。
河北省近年来实行了优秀党员领导和干部深入贫困山村内部的驻村帮扶政策,但是在具体的帮扶过程中,驻村的工作人员往往难以快速了解所在农村的详细情况,扶贫小组成员虽然知识面广泛,工作热情较为积极,但是难以贴合贫困农户家庭实际。帮扶过程更像是一种物质救济,只能解一时燃眉之需,不能给贫困村子带来能够长期持续的“造血式”的改变。
4.2.3 精准反馈难度大 精准扶贫开发工作不仅仅只包括确定帮扶对象和进行具体帮扶举措这两个环节,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在制定计划和执行计划之后,还需要根据计划的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定期检查,并且做出绩效评估之后根据实际效果和计划的偏差进行反馈和调整,因此在精准识别和精准帮扶过后的管理、反馈环节至关重要。但是由于信息化专业技术的限制和治理经验沟通交流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导致精准管理反馈环节难度较大。
第一,精准管理对政务系统的信息化、数据库专业技术的要求较高。列入精准扶贫档案的贫困户信息按照国家有关政策的要求应该被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之中统一管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较低,互联网信息系统普及率较低,贫困县、贫困村的政务信息系统难以推广,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相对于发达地区水平有限。精准扶贫要求工作人员实时对帮扶举措的落实情况和具体到户的政策效果进行追踪和数据分析, 并上传反馈到上级扶贫信息互联网数据库里。同时由于受帮扶对象的名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帮扶过后脱离贫困或者已经不符合帮扶标准的农户依照帮扶对象的退出机制应该退出帮扶名单。大量贫困户信息的录入、更新和修正,以及网络系统的维护要求扶贫开发工作人员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职业技能。
第二,精准管理的经验总结分享交流机制不精准。从河北省整体范围来看,精准帮扶的有效经验由于缺乏科学和有效的交流平台,难以将各地县分散、零散的感性经验,有的驻村帮扶和定点帮扶的领导干部的帮扶成功的经验升华成为理性认识,供其他地市的扶贫帮扶基层工作人员交流、沟通和借鉴。经验认识的总结、交流具有滞后性,无法及时传递到其他地区,不能够为创新扶贫帮扶举措建立良好的基础。。
第 5 章 河北省农村精准扶贫政策的执行对策 5.1 引入社会保障措施 5.1.1 引导贫困户加入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措施是世界公认的反贫困的有效对策,我国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引导贫困居民加入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以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保障范围内。根据国务院扶贫开发办公室的网站数据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东部地区的贫困人口因为家庭缺乏有效劳动力和生病、残疾等相关原因造成贫困的比例达到了 80%以上。河北省作为东部省份,
全省 300 多万贫困农户中有许多家庭中老年人养老负担加重了家庭贫穷程度,政府扶贫开发以及卫生和社会保障相关部门应该引导这些贫困家庭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组织专门的工作人员深入到贫困农村基层,向村民加大力度宣传和普及养老保险的优势,财政相关部门划拨足够的扶贫专项资金用于补贴贫困家庭的保额,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5.1.2 设立公益性岗位推动减贫 公益性岗位是一种国家政府部门为了合理安置困难群体的非营利性的公益性、福利性质的工作职位。以工代赈,以工作救济的理念自古有之,因为上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中的罗斯福新政为被广为人知。我国鼓励经济水平状况困难的家庭成员申请加入公益性岗位,树立工作福利的理念。公益性职位主要包括绿化保护、城市环境卫生维护、公共基础设施维护、道路停车位管理等对工作人员学历要求不高的社会后勤保障岗位,由政府相关部门划拨专项资金出资金设立,优先安排就业困难群体入职。
农村老年贫困人口往往是困难家庭的重要负担,基层政府和扶贫工作小组可以在贫困农村建设可以提升农村经济水平的必要的基础设施,改善偏远山区的交通条件,并且出资聘用困难家庭就业困难的群体来从事基础设施的看护等工作。
5.2 完善产业扶贫机制 目前河北省的“千企帮千村”工程虽然造福了许多贫困农村,但是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众多问题。民营企业经由政府牵线,与贫困农村形成了一帮一的队伍,可以分担一定的帮扶压力,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举措,但是目前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许多企业组织的产业扶贫项目缺乏长期性和科学性,产业扶贫机制并不健全。
河北省、市、县以及各地基层政府应该注重甄别参与扶贫工程的企业资质,加强企业背景信息资格审查,避免一些过小规模的民营企业独立帮扶贫困村落,小型企业的资金规模有限,抗压能力较差,容易被贫困村产业项目拖累,扶贫不成反而陷入泥潭。扶贫开发相关部门应该定期组织专业人员为参与帮扶活动的企业工作职员举办相关培训活动,增强基层人员的专业技能业务水平。鼓励企业探索开发适合挂钩农村的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建设符合各个贫困村自身地理条件、人文环境的特色项目,争取做到“一村一品”。由扶贫工作小组的公务人员实行监督和管理工作,确保企业在保证自身发展不会受到负面影响的前提下尽可能为农民争取利益最大化,督促和鼓励贫困村在企业的帮助之下建设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完整的产业链。发展具有收益长效化的特色产业,注重可持续发展,调动贫困农民的脱贫主动性,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鼓励企业派遣专业人员指导农村村民学习农业新技术,避免出现企业一撤走,农民就返贫的情况出现。
5.3 建立河北省农村扶贫大数据平台 当今时代是大数据的时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各行各业的各个领域。治理贫困问题也不能故步自封,必须与时俱进,迎合时代的要求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精准扶贫要求治理贫困必须要依靠现代化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进
行贫困户信息管理和数据分析。河北省要想真正实现精准扶贫、使困难群众永久脱贫致富,就必须引进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吸纳计算机专业技能人才到扶贫开发第一线,主持建立省级别的扶贫信息网络大数据平台,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贫困户信息的细化分类和数据分析管理,实时监测和追踪受援助对象的家庭生活状况变化和信息变动,更新建档立卡贫困农民的进入和退出机制。
河北省各级政府扶贫开发相关部门可以积极寻求与阿里巴巴、京东等著名企业集团的扶贫合作,由政府出面联系,与企业共同制定扶贫计划。利用阿里巴巴、京东等集团的大数据平台帮助线上售卖贫困地区的农产品,增加农民种植作物的销售渠道,鼓励民营企业加入到扶贫队伍之中,打造“一村一店”的品牌。充分发挥阿里巴巴、京东等集团在互联网领域的行业带头作用,实现优势互相补充交流,建立健全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系统平台的高效、透明的社会扶贫信息网络平台。推动扶贫开发的电子政务与农民脱贫致富的电子商务技术相融合,提高精准扶贫的工作效率。
5.4 京津冀协作扶贫 京津冀三省地区地理位置相近,地缘相连,多年以来河北为了配合北京和天津的发展付出了很多代价,例如河北省赤城县矿产资源丰富,地理区位优势明显,但是由于赤城县位于北京市的水源地上游位置,为了避免首都地区水资源受到污染,该县的资源开采受到严格管控,但由于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不佳等种种原因,一个本可以依靠矿产发展经济的地区却成为了贫困县。京津冀协作治贫之后,三方政府可以联合打造环首都旅游示范景点,发展旅游业,利用生态条件帮助贫困地区摘掉贫困的“帽子”。
北京、天津可以利用自身就业岗位比较充足的区位优势帮助河北省贫困人口解决就业问题。北京市、天津市政府机关相关部门可以与河北省政府合作,由政府牵头联系企业将底端文化素质要求不高的工作岗位优先开放给周边地区河北省贫困农村的困难农户。建立和健全市、县区以及基层政府扶贫工作交流、合作、沟通的多级机制,定期组织京津冀地区第一线的基层扶贫工作人员的经验交流会,建设网络交流互动平台。定期由北京、天津的专家、学者和扶贫开发工作人员对河北省贫困地区工作人员举办视频培训,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定期网络远程协助扶贫工作的开展,解答一些涉及到专业性较强,基层工作人员难以解决的问题。
京津冀协作扶贫能够有效减轻河北省各级政府的扶贫压力,缩小地区经济差异,缓解河北扶贫工作资金压力,新增资金应该投入到特别贫困地区,鼓励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收益高见效快,具有可持续发展特性的产业项目,带动农民富起来。北京可以利用首都农业科技资源先进的突出优势,针对性地选取适合河北省贫困农村的农作物品种,向贫困农民传授农业种植新技术,实现三地农民的合作和联动发展。
结 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迈入新时代,结构改革步入深水期,贫困人口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贯彻执行精准扶贫政策,实现贫困人口稳定持续脱贫,不仅仅是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更可以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
河北省是我国人口大省,截止到 2017 年全省仍有 300 多万农村贫困人口,7366 个贫困村和六十多个贫困县,近年来河北省政府一直致力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优秀的成果,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基于这一现状,对相应的原因及对策建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现得到以下结论:
河北省在开展农村精准扶贫工作的实际过程中,面临着帮扶贫困群体的识别体制不健全、推进产业带动农户发展的自生动力不足和脱贫的市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亟待解决; 第一,在实际扶贫过程中贫困户的界定标准复杂、各不同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的致贫原因不同导致扶贫难度大以及扶贫举措后续的管理工作流程不规范等等是致使扶贫政策效果不佳的原因; 第二,政府应该成为帮扶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主体力量,从社会保障政策、利用网络大数据库建档立卡和周围省市地区合作等方面创新扶贫举措,改进扶贫效果,同时根据合作型反贫困理念应该推动提高贫困农户的主体意识,使其参与到脱贫环节中。
河北省作为环首都经济圈中的重要一员,在进行农村精准扶贫和开发工作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寻求与周边省份的合作和交流,分享有效的治理经验,实现扶贫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我相信再过几年,河北省有希望消除贫困人口,使河北省的城乡所有居民的生活水平都达到小康水平,走向永久脱贫致富的道路。
参考文献 张笑芸,唐燕. 创新扶贫方式,实现精准扶贫[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30(9):1118-1119. 李祥. 当前扶贫工作中精准识别的问题与对策[J]. 政经观察,2016,259(4):36-39. 孙璐. 扶贫项目绩效评估研究——基于精准扶贫的视角[D].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学位论文 2015:31-67. 张丽娜等人. 国外农村扶贫模式与中国“精准扶贫”创新模式探讨[J]. 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5:35-37. 黄吉等人. 国外文化精准扶贫案例研究与借鉴[J]. 图书馆杂志,2016,305(9):18-23. 杨园园等人. 基于典型调查的精准扶贫政策创新及建议[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3):337-344. 邓维杰. 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 农村经济,2014,6:78-81. 李毅. 精准扶贫研究综述[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16,16(4):68-77. 郑瑞强,王英. 精准扶贫政策初探[J]. 财政研究,2016,2:17-23. 黄承伟,覃志敏. 论精准扶贫与国家扶贫治理体系建构[J].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5,8(1):131-136. 汪三贵,郭子豪. 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 贵州社会科学,2015,305(5):147-150. 王国勇等人. 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问题探析[J]. 农村经济,2015,9:46-50. 程名望等人. 农户贫困及其决定因素——基于精准扶贫视角的实证分析[J]. 公共管理学报,2018,15(1):135-145.
谷联磊,马华. 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的困境及化解路径分析[J]. 中国农村研究,2016,2:94-103. 左停等人. 路径、机理与创新:社会保障促进精准扶贫的政策分析[J]. 华中农业科技大学学报,2018,133(1):1-13. 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Sen Amartya. Poverty: An Ordinal Approach to Measurement [J]. Econometric. 1976,44(2): 219-231 Myrdal G. A Critical Appraisal of the Concept and Theory of underdevelopment [J]. In Essays on Econometric and Planning in Honor of P.C. Mahalano-business,1965,(8):57-61 陈曦,赵原.河北省精准扶贫工作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技视界,2017(15):17-18 UNDP.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M].New York:UNDP Press,1996:30-43 致 谢 吋光飞逝,转眼间四年紧张而又充实的大学生生活即将画上句号。在这四年的学习期间,我得到了很多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怀和帮忙。在学位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要向所有期间给予我支持、帮忙和鼓励的人表示我最诚挚的谢意。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李子芬老师对我的教导。从论文的选题、构思、撰写到最终的定稿,李子芬老师都给了我悉心的指导和热情的帮忙,使我的毕业论文能够顺利的完成。李子芬老师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对学术的钻研精神和严谨的学风,都是值得我终生学习的。
其次,感谢文法学院的全体领导和老师,由于他们的悉心教导,我学到了专业的管理学知识,掌握了扎实的专业技能。同时,也感谢论文指导组老师金福子老师、曹榕老师、焉香玲老师和张亚军老师,对论文的修改提出了宝贵意见,使我的论文更加完善。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在此期间给予我的包容、关爱和鼓励,以及所有陪我一路走来的同学和朋友,正是由于他们的支持和照顾,我才能安心学习,并顺利完成我的学业。
毕业在即,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铭记师长们的教诲,继续不懈努力和追求,来报答所有支持和帮忙过我的人!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