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政治思想

发布时间:2020-10-17 来源: 对照材料 点击:

 孔子的政治思想

  新时期以来,我们对孔子政治哲学与治国方略误解尤深。正本清源,廓清误解,已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当务之急。我在这里整理了相关知识,快来学习学习吧!

  正名主义,还是民本主义

 《论语子路》篇"正名"一章,古今注解多误。要廓清误解,须弄清其师徒对话的历史背景。

 此章应系哀公六年(公元前 489 年),其中"卫君"乃卫出公,名辄,卫灵公之孙、太子蒯聩之子。据《左传》,太子蒯聩谋刺南子不成,投靠了其父仇敌赵简子。哀公二年(前 493 年)卫灵公殁,赵简子企图送蒯聩归国继位以控制卫国;忠于灵公的大臣拥立公孙辄继位,拒蒯聩于卫晋边界的戚邑,形成了表面是卫出公父子争国,实乃卫以齐鲁为后援抵御晋国干涉,长期相持不下的局面。哀公六年孔子自楚返卫,所言"正名",正是针对卫国君臣父子名分紊乱之局。

 汉儒郑玄、北宋邢昺注"正名"为"正百事之名""百物之名",显然大而无当。朱熹《论语集注》为挽旧注之失,指出"正名"的针对性,却误将"名不正,则言不顺"等语作为一般道理的正确性,混同于"正名"治国方略的普适性,忽略了首先实施"正名"的前提条件。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受朱注影响,称孔子的政治哲学为"正名主义",

 并把"正名"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画上等号。其实,"齐景公问政。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要求君臣父子的行为符合各自身份,到位而不逾越本分。这分明是正身、正行,而非正名;硬说是正名,是偷换概念;将其泛化为"正名主义"更是莫大误解。误解却被普遍接受,直到 1981年张岱年教授始醒悟道:"以前,很多人(包括我在内)解释正名,都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正名的主要内容,这在事实上恐怕并不切合于正名的含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可以说是循名责实,而正名是纠正名义,并不是一回事。"此论发表 36 年了,误解依旧充斥于各种《论语》注本和有关论著。

 如能摒弃流行的偏见,则不难发现,孔子的政治哲学是崇仁尚德的民本主义。

 政治哲学是政治与伦理的耦合体,是如何获得美好生活和良序社会的理性反思与实践智慧。先秦民本思潮蔚为大观,上古典籍颇有记载。孔子汲取前人政治思想精华,标举仁学的旗帜,对政治的目的、规律、规范、为政方略、理想的政治生活有深刻论述,其政治哲学含蕴丰富。主要内容有:1."仁者爱人",推行忠恕;2."使民以时",惠民安民;3."为政以德",政者正也;4."为国以礼",宽猛相济;5."有教无类",育贤举贤;6."讲信修睦",贵和贵公;7.尊君权,张公室,大一统。(详见 2018 年 2 月 4 日《光明日报》第 6 版)其对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道德至上,还是民众至上

 谈孔子的治国方略,首先要纠正单以读书、教书论孔的偏差。胡适讲"

 孔子的学只是读书,只是文字上传授来的学问。中国几千年的教育,都受这种学说的影响,造成一国的书生废物",似乎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亦可归咎孔子及其开创的教育传统。

 历史事实并非如此。春秋时代还没有常备军,官吏文武不分职。当时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是文武兼备的,射是射箭,御是驾驭战车,皆为"士"之必修课。孔子是陬邑大夫之子,早年习得六艺,"射、御"娴熟毋庸置疑。《史记孔子世家》记"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先秦 1 尺约合今 0.66 尺,按此折算其身高约 2.112 米;《吕氏春秋慎大》谓"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可见身材高大膂力过人,这是冷兵器时代超常的军事资质。孔门颇有武艺传授,七十子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与此相关,孔子的治国方略也是文武兼备、宽猛相济的。

 谈孔子的治国方略,本文仅就引用率最高的《论语颜渊》第七章,对流行的误解略加驳议。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此章"足食、去食"究系谁之食?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阐释最清楚:"足食"是在农人丰收季节"善藏其余",使政府仓廪实;"去食"是去府库所藏,缓征公粮,乃至开仓放粮。现代论者无视刘氏注解,将"足食、去食"释为民食,进而批判孔子"道德至上""道德第一的思想",实在是学术的退步。但凡平心研读即可看出:孔子所提"为政"三要素,是针对执政者而言;"

 必不得已"而去兵、去食,是说若遇灾荒饥馑,须缓征军赋、公粮,不仅缓征,还要放粮赈灾,以保民生安民命。知此,"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绝非要求民众宁可饿死也要守信,而是说"去食"之后,执政者顶多饿死,宁死也不能丢弃民众信任这一立国之本。因为国家社稷存亡,比君主卿大夫个人生死更重要。君主卿大夫为国而死,虽死而大节不亏;只要保有民众信任拥护,即可选君之兄弟子侄另立新君,从卿大夫家族选其继任者,以维系帮国不亡、社稷犹存。此乃春秋不断上演的历史活剧。孔子正是看清这一点,才将"民信之"作为最不可放弃的要素。此治国方略把备战、备荒作为基本国策,不仅属于朴素的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有相通之处。它隐含着对民众在国家兴亡、政权更迭中决定性作用的高度肯定,分明是民生至上、民众至上,岂能与"道德至上"混为一谈?后来《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本是此治国方略题中应有之义,是对孔子政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汉儒提出"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则是对于孔孟的正确理解和发挥。

 总之,孔子的政治哲学与治国方略集夏、商、周三代之大成。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兴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传授"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同时,搜集整理古文献传授于弟子,推动文教内容丰富发展并下移于庶民。其进步作用与深远影响不可低估。我们应为孔子这样一位矗立在人类历史轴心时代的文化巨人感到自豪,进而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知识点

 一、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1、当代文化生活色彩斑斓的原因?

 (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文化产品的大批量,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与流通成为可能。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2、文化生活的"喜"与"忧"的表现

 (1)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文化生活带来的正面影响:①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③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地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④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

 (2)文化生活中的忧虑现象:(原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3、大众文化

 (1)含义--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2)如何发展?一个原则:遵循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

 双为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三贴近和三创新: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

 四种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让精神文化产品符合人民的利益,促进社会的进步。

 二、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1、落后文化:

 (1)含义: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

 (2)表现: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成表现出来。如看相、算命、测字、看风水等

 (3)态度: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2、腐朽文化

 (1)含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

 (2)危害: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

 (3)态度: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3、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存在的原因(导致、诱发、滋生)

 (1)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封建文化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2)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既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带来文化活力的同时,还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也会反映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来,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图、权钱交易、损人利己、欺诈勒索等现象。

 4、怎样克服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影响?(怎样克服文化生活的"忧虑"和"阴影"?)

 (1)在个人方面:提高眼力,拒绝污染(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要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要遵守国家的法律,依法办事,树立法制观念;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不但要有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具有人文精神;等等。

 (2)在国家方面: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在文化上,要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奏响主旋律。在政治上,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在经济上,要加强监管文化市场,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引导人们进行科学的文化消费。

 ★5、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原因:当前的文化形势,各种各样的文化有吸纳又有排斥,又融合又有斗争,又渗透又有抵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

 (2)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3)特点: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发挥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4)内容:弘扬主旋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5)加强文化建设工作的意义:①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②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促进社

 会全面发展;③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素质;④有利于树立国家良好形象,增强国家文化竞争力。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中国先进文化的产生

 (1)中国文化的真正出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只有中国共产党代表的以人民革命实践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人民群众为创造主体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成为真正的先进文化。

 (2)中国文化的转折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2、发展先进文化

 (1)先进文化的基本内涵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意义:发展先进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是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团结、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对于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

 (3)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4、如何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2)必须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与创新,必须重视对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引进、借鉴与吸收。

 (3)必须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分享到微信好友或朋友圈来源:网友投稿

相关热词搜索:孔子 政治思想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