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20-11-21 来源: 读后感 点击:
关于农民收入的调查报告(三篇)
报告是一种公文格式,专指陈述调查本身或由调查得出的结论,可以是机关对其内部调查的结果,也可以是由独立的研究人员进行调查的结果,其使用范围很广,报告的风格与结构因应各个机构的惯例而有所不同。
关于农民收入的调查报告
为了解徐州市农民工就业状况、工资收入情况、工资被拖欠情况、下一步的就业打算以及希望政府帮助解决的主要问题,日前,徐州民调中心与徐州调查队联合开展了农民工就业、收入情况快速调查。调查对象为徐州五县及铜山、贾汪两区在本地企业和尚未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共计 240 人。
调查结果显示,56.2%的农民工对自己的收入感到满意,77.1%的农民工每月能按时领取收入,农民工收入主要用于“日常生活开销”和“子女教育”;50.4%的农民工认为自己的工作“基本符合”期望,60.0%的农民工将“继续外出打工”,15.4%选择“在家创业”。
一、被访农民工情况
1、年龄集中在 18-50 岁之间。240 位被访农民工中,18-30 岁占38.3%,31-50 岁占 48.3%。男性占 85.0%,女性占 15.0%。
2、半数以上的农民工学历为高中、中专。52.5%的农民工文化程度为高中、中专,23.3%为初中,13.3%为大专及以上学历,10.9%为小学及以下。
二、农民工就业情况
1、以短期零工为主。57.1%的被访农民工为“短期零工”,30.0%为“长期合同工”,10.0%为“自主经营”,另有 2.9%目前“失业”。
2、以技术工人为主。63.9%的农民工从事包括建筑工、木瓦工、泥水工、电工、修理工、缝纫工、厨师、驾驶员等在内的简单技术工种,15.9%为工厂工人,13.3%为各类服务人员,另有 6.9%为管理人员和办事员。
3、长三角地区为首选打工地。40.4%的农民工选择长三角地区为打工地,35.4%选择徐州本地作为自己的打工地,11.7%选择中西部地区,选择珠三角地区、京津地区等地的比例均不高于 3.0%。
4、工作强度较大。58.8%的农民工平均每月工作天数在 25 天及以上,其中 31.7%的农民工平均每月工作 30 天;57.8%的农民工每天工作超过 8 小时,其中 28.8%的农民工平均每天工作 10 小时,12.1%的农民工平均每天工作 12 小时。
5、对工作满意、不满意数各半。调查中,50.4%的农民工认为自己的工作“基本符合”自己的期望,还有 5.4%认为“比预想的好”;44.2%的农民工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感到不满意,其中 16.7%表示春节后将“换工作”。
6、六成农民工选择“继续外出打工”。
在回答“您对今后的工作有什么具体打算?”时,60.0%的农民工选择“继续外出打工”,15.4%选择“在家创业”,5.4%准备“在家种地”,另有 19.2%表示“还没考虑好”。
二、农民工收入情况
1、农民工年收入大多集中在“1-5 万元”。50.8%的农民工年收入为“1-3 万元”;24.6%为“3-5 万元”;1 万元以下占 15.4%,其中不足5 千元的农民工比例为 2.9%;9.2%的农民工年收入超过 5 万元,其中7.5%为“5-8 万元”,1.7%在 8 万元以上。
2、半数以上农民工对自己的收入感到满意。56.2%的农民工对自己的收入感到满意,其中 12.9%很满意,43.3%感到基本满意;32.9%的农民工对自己的收入不满意,7.1%认为很不满意。
3、农民工收入主要用于“日常生活开销”。79.6%的农民工收入用于“日常生活开销”,39.2%用于“子女教育”,25.0%用于“人情往来”,17.1%用于“房租”,12.5%用于“赡养老人”,7.5%用于“医疗保健”,6.3%用于“储蓄”,2.9%用于“娱乐支出”,仅有0.8%分别用于“技能培训”和“投资”,3.8%用于其他方面。
4、工资被拖欠现象仍然存在。77.1%的农民工每月能按时领取工资,有 22.9%的农民工工资会被拖欠,其中 6.3%的农民工表示“经常被拖欠工资,严重影响了平时生活”。
在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中,36.4%被拖欠“1-3 个月”,25.5%被拖欠“半年至一年”,9.1%被拖欠“一年以上”。2013 年春节前,47.3%的农民工“全部拿到了”被拖欠的工资,29.1%“拿到一部分”,还有 23.6%“没有拿到”。
在回答“您准备采取哪些措施,追讨被拖欠的工资?”时,65.5%选择“和老板商量”,24.1%“不准备要了”,10.3%表示“说不清”,无一人选择“打官司”。
三、农民工的期盼
1、外出打工的农民工。选择外出打工的农民工,ZUI 期盼政府能“督促老板及时发工资,按月结”、“能有节假日,能休息,能签订劳动合同,希望有养老保障”、能“
办理五险一金”。
2、在家创业的农民工。选择在家创业的农民工,ZUI 期盼政府能在“资金方面给予支持,特别是在贷款方面提供方便”,同时能“在政策上给予支持”。
3、在家种地的农民工。选择在家种地的农民工,ZUI 期盼政府能“帮忙讨回以前被拖欠的工资”,同时希望“
医疗保险报销多一点”、“孩子上学不能乱收费,管理好肥料农药价格、质量”。
关于农民收入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保障农民收入快速健康发展。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农民收入依然增长缓慢。
由于农民的收入本来就较低,加上生活支出不断增加,农业结构调整成效尚未充分显现,农村劳动力难以充分就业,农民创业意识和技能薄弱等,使得农民的收入相当低,增收非常困难。我们调查显示:
一、基本情况
(1)农民绝对收入水平较低。2003 年,全国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622 元,折合为 320 美元,平均每天不足 1 美元。更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其收入水平比全国平均值还要低得多。按照人均 635 元的贫困线标准,2003 年年底全国尚有 2900 万绝对贫困人口。如果按照人均 825 元(100 美元)的标准,则全国有9000 万左右的人口低于此标准,而这个数量大于欧洲任一国家的人口总数。2003 年公布的绝对贫困人口数字,同 2002 年相比,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 80 万人。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虽然不属于统计中的贫困人口,但是收入水平很低,仅仅略高于贫困线,只要气候等生产条件稍有不利变化,就会陷入到贫困人口的行列中去。这部分贫困人口和准贫困人口的收入提高,将受到自然和经济基础条件的约束,难度非常大。近年来,减贫速度不断减慢。
(2)增收速度缓慢。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缓慢,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过去的情况比速度大大降低。改革开放的前 6 年,农民人均收入的年增长按可比口径计算在 14%~20%之间。而 1997 年以来平均只有 4%.二是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比差距很大。2000 年我国农业劳动力人均 GDP 为 4460 元,大约相当于 540 美元,按农业人口折合为人均 300 美元左右。到 2020 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人均GDP 要达到 3000 美元。农村人均要实现这个目标,每年的增长率要达到 12.2%.即使考虑到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将农村人均
GDP 的目标确定为社会平均水平的一半即 1500 美元,每年的增长率也要达到 8.4%.同这个要求相比,实际发展速度要低得多。
(3)城乡差距加大。改革开放以来的 25 年中,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年份有 16 年,而城乡差距缩小的年份只有 9 年,缩小年份主要集中在 1978—1983 年和 1995—1997 年的两个阶段。其中的主要原因,在前一个阶段是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提高,而在后一个阶段则主要是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城乡收入比例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 年为 2.56:1,1983 年缩小到最低,为 1.82:1;然后不断扩大,到1994 年达到了一个新高,为 2.86:1;然后降低到 1997 年的 2.47:1;从1998 年开始,逐年显著扩大,2003 年扩大到 3.23:1.近几年来,尽管诸多因素都很有利,农民增收速度可以超过 5%,但是仍可能落后于城镇居民,使城乡差距继续扩大。
(4)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之间农民的人均收入差距较大,并且这种差距没有缩小的趋势。总的说来,呈现出明显的东高西低、从东南沿海向西部内陆地区递减的趋势。上海、北京和浙江的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是西部云南、贵州、甘肃和陕西等省的 3~4 倍。由于城市居民在不同地区之间相对差异较小,因此,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呈现出明显的由东向西的递增趋势。即东部沿海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别较小,而西部地区城乡差别更大一些。
二、造成我国农民收入问题的原因
(1)农民整体素质还不高,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突出表现:一是文化素质较低。据调查分析,农民劳动力中,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 6%左右,初中文化程度的约占 20%左右,高中文化程度的约占 20%左右。二是思想僵化,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结构调整上,思路狭窄,不敢主动出击,存在等靠思想和过份依赖政府心理,瞻前顾后,怕担风险,不敢大胆地调整产品结构,不具备适应市场经济的应变能力。三是绝大多数农民对市场把握不准。从调查情况看,多数农民不了解和掌握市场行情,对市场需要什么,既不去研究,也不会去搞深入细致的调查,捕捉不到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在组织农业生产时,不是先看市场后抓生产,
而是今年的生产看去年,对市场判断不准把握不准,造成的结果是"什么赚钱种什么,种出什么就赔钱".
(2)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还跟不上形势要求。总体看,一是特色主导产业总量小,覆盖农户少。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还不高,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力弱,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低,大部分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还是单纯的买卖关系,产业化经营链条短,农产品加工增值水平低,初级原料生产比重大,大部分农产品基本上是从农田到市场,缺乏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高科技含量产品少,加工增值率低。二是结构调整还只是停留在规模扩张上,缺乏在内在质量提高上下功夫。以蔬菜为例,近两年来,有的地区蔬菜种植特别是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连年快速增长,为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种植结构雷同,品种特色不明显,科技含量不高,大路菜多,贮藏、保鲜、深加工及包装、运输等严重滞后,如不抓紧研究对策,将有可能出现新一轮的结构过剩,应引起高度重视。
(3)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引导、协调、服务功能滞后,不能有效地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的诸多困难。一是信息服务滞后,手段缺乏,不能及时给农民提供各种市场信息和致富信息,使农民无所适从,组织生产难,进入市场难。二是技术服务跟不上。原因是部门管理制度不完善,科技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使科技人员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主动上门服务意识差,其结果是科技人员得不到实践,农民得不到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特别是高新技术应用上,技术与生产严重脱切,导致农民增收难。三是信贷部门缺乏有效的资金扶持措施,一家一户贷款困难。调查发现,多数农民都有强烈的增收意识,并有一些可行的增收项目,但苦于没有启动资金,而难以上马。
(4)农民的负担比较重。据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大部分农民家庭都有两个孩子,孩子要上学会需要一笔很大的投资,现在农民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上大学,不一辈子像他们一样只是个农民,供一个子女上大学几乎要花掉农民家庭三分之二的开支;家庭长辈的供养也需要一笔的开支。除此之外,还有农作物每年的成本开支。家庭生活
费,子女教育费,农业成本费,三个最基本的方面的开支累加起来,对与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民来说,生活就难上加难了。
三、体 会
我国农民数量如此之多,要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要带领农民奔小康,要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对策有:
1、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要增加农民收入,关键在于农民自身的素质。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这就要求政府部门下乡组织农民技能培训,打破思想僵化的局面,让农民大胆尝试,自主创新,随机应变,让农民更多更早的了解市场的最新信息和动态。收入来自与农民,农民必须从自身做好。
2、推进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潜力。这是农民增收的基础。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发挥比较优势,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一是在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的同时,切实抓好质量安全管理。二是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形成优势产业带。三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四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农村服务业,提高乡镇企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
3、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途径。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可以增加农民的资源占有量,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扩大农产品市场需求,同时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一是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小城镇,壮大县域经济,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引导和管理,把农民进城务工当成一项产业来抓,促进农民工跨区域流动,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4、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必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帮助农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降低农村经济发展成本,促进农民增收。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基本建设资
金应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经费应向农村倾斜,以逐步缩小城乡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差距。二是对农业、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尤其是要配合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对农业和农民实行补贴的各种有效方式,逐步建立对种粮农民生产直接补贴机制。
5、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一是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坚持依法征税,加快乡镇机构改革,尽快取消农业特产税。二是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培育和规范粮食市场,完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积极探索对农民的补贴机制。三是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和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解决农民因患传染病、地方病等大病而出现的因病致贫、返贫问题。
关于农民收入的调查报告
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所谓“农民富,天下富;农民稳,天下稳”,因此党中央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通过对山西省大同市农村居民的调查走访,对农民生活和收入状况进行分析,反映现今农民收入状况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表达农民的意愿和要求,以便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解决三农问题。
关键词:农民生活;收入状况;消费特点
中图分类号:F325,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3-0045-02
一、农民收入现状调查与分析
本文通过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设计调查问卷,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运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操作,对山西省大同市 1000 名农民进行了调查,并深入农户,取得了可靠的数据,同时运用定性
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来考察和探讨农民的生活现状以及增加农民收入制度的构建。
1 农民收入现状。在对农民收入来源的调查中,76%的农户务农,有 16%的农户外出打工挣取家用,可见农户的收入来源较为狭窄,大部分还是靠辛苦劳作维持家用。有 80%的农民受教育程度是中学文凭,也就是说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凭借多年娴熟的种植技术稍获薄利。在调查中,我发现受教育程度与收入是呈正相关的,充足的知识和技术储备可以引导农民更好地利用新技术、新品种,能找到良好的销售信息和渠道获得更多收入。
2 农民支出现状。农民在消费方面主要还是侧重于基本的生活消费,消费集中在衣食住行。家中有子女的农户负担会很重。因为子女的教育费用在农户眼中也是一笔不可小看的数目。但是很多辛勤劳作的农民由于种种原因还是无法满足家庭支出,部分农民背上债务负担,而这其中以子女教育支出比重稍大,“看病贵”的问题也依然困扰着农民们。
3 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影响农民增收的有利因素是农民对政府的惠农政策十分拥护,其中减免农业税占了 76%,可见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但同时也可以看出,农民缺乏创新意识,不易接受新兴事物。在调查中,56%的农民认为缺乏资金,20%的农民选择缺乏劳动力,由此可见,中国农业仍然是一个劳动和资金密集型的产业。
4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调查。农民对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的推广较为拥护,农村医疗合作保险、养老保险等保障制度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治病难,养老难”等问题。在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满意度的调查数据显示,82%的农民表示较为满意,这说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得以逐步推广。
在多天的调查走访中,我为农民算了这样一笔账,农作物以玉米为例,家庭平均种植面积 15 亩,以去年为例,在种植初期,玉米种子21 元/亩,播种价格是 18 元,亩,地膜 800 元,在作物生长期,玉米至少要灌溉两次才能成熟,每度电费用为 0.68 元,化肥(主要是二
氨)一袋 100 斤价值 200 元,耕地每亩 18 元,合计 270 元,玉米平均收获 1300 斤/亩,去年玉米收购价格为 0.78 元,斤,这样算下来,在去除运输费等等,农民收入年仅万元。
二、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
1 农资价格的上涨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长。随着各项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刺激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同时也带动了农资需求,使得农资价格不断上涨,这其中化肥价格上涨最为引人注目。在走访中,一位农民告诉我,化肥二氨的价格连年上涨,今年更有可能达到 250 元,袋,国家重视三农千方百计为农民谋利益,但是农资价格一涨再涨,将农民从惠农政策中得到的实惠被农资涨价所抵消。此外,通过全国种子市场观察点信息分析,2008 年全国杂交玉米种子市场价格比 2007 年涨 6%―8%,平均每公斤涨 0.6~0.8 元。
2 农业生产成本连年上升。农民人均占有资源太少,是造成农业生产成本高的重要原因。农业是耕地密集型和水资源密集型产业,但农民人均耕地严重不足,使得农户经营规模小,生产成本明显偏高。
3 农村劳动力自身文化和观念因素的限制。在调查中,反映了农民的文化素质同收入状况是有密切关系的。农民具有高素质,观念开放有远见,容易接受新兴事物及观点,开拓创新,引进新品种,掌握新技术提高产量,增加收入。而思想保守传统的农民仅仅是凭借多年种植经验挣钱养家糊口。
4 赡养老人和子女教育负担过重。“上有老,下有小”是很多农民家庭负担过重的原因,其中子女教育费用支出最多。农村一直以来都是国家计划生育工作的薄弱环节,加上重男轻女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农村家庭平均至少两个孩子,这无形中加重了家庭负担,根据曾经的调查数据中,在 2004 年 10 月至 2005 年 10 月,在拥有就学阶段孩子的农村家庭中,子女教育花费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达到了32.6%;城市和小城镇家庭中,子女教育花费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也分别达到了 25.9%和 23.3%。再者,农村老人不像城市退休工人一样可
以在老年按月领取养老金,保障晚年生活,农村老人没有经济来源,只能靠年轻时劳动积攒下来的钱和儿女的赡养,而且老年人体弱多病,更是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但是令人振奋的是,2005 年 12 月 24 日,国务院发出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决定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这项举措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子女上学难、负担重的问题,让农民的孩子也上得起学,能够接受平等的教育。
三、农民消费状况
1 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较大。2008 年,全市农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为 1200 多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一半以上。这种消费比例特征预示农民生活消费支出费用有一半是停留在解决温饱问题上,离小康水平基础性消费还有一定的距离。
2 医疗消费负担中。虽然现今农村中正在普及农村医疗合作社,为农民就医治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是对于本身经济基础底子薄的农民来说,一旦家里有人生大病,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因病还贫、因病致贫的社会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3 农民子女教育费用高。教育花费一直被广大农民视为头号家庭开支,尤其是家中子女众多或是子女就读于高中、大学花费更是高昂,这无疑成为了农民头顶的一座大山。
4 人情消费重。农村人情风历来是比较严重的,名目繁多,无论是喜事、丧事,大大小小都要宴请众人,收红包,而且礼金的数额也是有增无减。而很多家庭并不富裕的农民也要打肿脸充胖子,不堪重负。
5 赌博消费也占到一定比例。部分农民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并且农村缺乏一定的娱乐基础,所以总是在闲暇时聚在一起赌博,加之人们普遍存在侥幸心理,甚至不惜血本投身赌博。
我所走访的几个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偏低,人均收入仅仅 3000 元左右,消费仅仅集中于生活必需品,简单来说,较高的收入和较轻的负担以及对未来支出的轻松期望是促进农民消费的主要原因,相反较低的收入和较重的负担以及对未来支出的紧张期望是引起农民消费不旺的主要原因。
四、对农民增收的思考和建议
1 增加财政投入,减轻农民负担。农民增收要加大对中国农村公共品的投入,让农村也能享受到公共财政的实惠,这对于缓解三农困境中农民最迫切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困难具有重要作用,农民负担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农民在减轻负担后,便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生产,进一步增加收入。
2 发展乡镇企业,提供致富信息,增强农民致富本领。乡镇企业一直以来都是农村转移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只要充分的结合当地实际,总结成功经验,完善企业管理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以市场为导向,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政府帮助提供产品信息和有关销售情况,帮农民早日找到致富道路。
3 积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与变化,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已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已经实行的农村医疗合作社与农村养老保险等保障措施切实的解决了农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问题,但由于制度不完善,国家对农村的支出只有少数用于农村扶贫和救济,而且在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中,国家几乎没有承担什么责任,在去年发生的上海市陈良宇社保基金一案曾轰动一时,不仅仅因为其挪用数额巨大,主要是案件的背后给我们以启示,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让这些为新中国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农民可以安享晚年。
近年来,由于农民收入问题引起了一系列的农村社会问题,地方不仅生产靠老人妇女,而且出现了许多“留守儿童”,家庭内部矛盾难以协调,再加上农民赡养老人和子女教育问题造成负担沉重,农
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缓慢。因此,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以免变成一纸空文。使农民收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4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科教兴农。针对长期存在于中国的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需要加大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构建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的新机制,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民转变落后观念,落实科教兴农战略。
5 积极促进农民就业创业。中国农村仍有大量富余劳动力,当前外出农民工回流使农村就业压力增大。因此,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经济环境下,应着重把握农民就业,最大限度拓展就业增收空间。可以从扩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组织农民大规模开展兴修水利等公共事业建设多渠道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又拓展就业空间。同时,拓展农村二、三产业就业渠道,积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活跃农村经济。此外,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予以支持。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