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八、,六有”,改革语文教学
发布时间:2020-11-16 来源: 读后感 点击:
抓住‚八的、
六有?
改革语文教学
鲁迅先生指出,作文没有具体方法,就是要多读、多写、多观察。
对事物的观察研究,必须用眼看、耳听、鼻闻、嘴尝、触摸、脑想,还要重点看一看人物的动作,听一听人物的说话,认真总结感受。这就构成了观察事物的‚八的?规律。
世间一切事物无不充满矛盾,有矛盾就有斗争,有矛盾就有波折,有矛盾就有起伏,有起伏就有悬念、有巧合。这就构成了事物向前发展变化的‚六有?规律。
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用‚八的?、 ‚六有?规律,改革语文教学,观察研究事物,指导学生作文,把语文教学和作文教学有机地、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是语文教学的一次革命。
叙事作文的场景,相关的人和事;人物的外貌、衣着、行为、动作;景物的状态、颜色、光影等;植物根、茎、叶、花、果的形状、颜色等;动物身体、毛色、脑袋、四肢、眼睛、耳朵、尾巴的特征;建筑物的大小、高低、形状、颜色、质地特征……都是用我们的眼睛观察出来的。
1、小学绝大部分课文,都是用作者眼睛看到的事物特征来描写的。语文教学时,我们理应抓住这些特征,让学生领悟它的含义和意境。
①《雨中》这篇课文,就有好几处的描写是作者看到的情景。第三自然段的描写就非常形象、具体。
‚一个年轻的姑娘蹬着一辆货车,急匆匆地奔来。车上装着两大箩筐苹果,红红的,堆得冒出了箩筐……?
②《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也是大诗人王之涣用眼睛看到的特征。
2、我们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围绕中心,把看到的特征,写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①《在上学的路上》这篇作文,有个学生捡到一个文具盒。他看到的特征是什么呢?
‚在上学的路上,我看到一个精美的文具盒,上面有两只熊猫正在津津有味地吃着竹叶。我捡起来打开文具盒一看,里面装有钢笔、铅笔、三角板、量角器……?
②在《喧闹的街市》这篇作文中,绝大部分学生都会写出在街上看到的特征。有个同学是这样写的:
‚市场里的东西可真多。百货店里挂着红的、蓝的、白的、花的布匹,摆满了布鞋、胶鞋、皮鞋……水果摊上堆满了各种水果,苹果、梨子、桔子、香焦……散发着诱人的清香。肉市场上堆满了猪肉、鸡肉、鸭肉、牛肉、羊肉……?
二、围绕中心用‚听到的?分析课文,指导作文。
‚听到的?包括听到的各种声音,听到的故事、传闻,听到的人物说话内容。
这里重点研究听到的各种声音,象风声、雨声、雷声、流水声,动物的叫声,鸟类的鸣叫声,各种物体发出的响声,人的喊叫声……
1、讲读课文时,我们理应找出作者听到的声音,体会它在文章中的作用。
①像《瀑布》一课,作者听到瀑布的声音:‚好像迭迭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②《夜莺的歌声》一课,好几处都有作者、听到的声音。
‚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起着麻痹敌人,向游击队报告敌情的作用。
‚呻吟声、喊叫声、断断续续的口令声充满了树林。?突出了战斗场面的激烈。
2、为了把作文写得生动、具体,我们理应围绕中心把听到的声音写进自己的作文里。
①象《拔河比赛》这篇作文,小作者把听到的声音实行侧面描写,整个场面就显得有声有色。
‚拔河比赛进入高潮,两队的小伙伴各为自己的队员呐喊助威。五年级同学一边挥手,一边喊:‘五年级加油!五年级加油……’整个操场上喊叫声此起彼伏。?
②‚六一儿童节那天,学校里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庆祝大会开始了……同学们精彩的节目表演,获得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三、围绕中心用 ‚闻到的?分析课文,指导作文。
在分析课文和指导作文时,我们应注意闻到的气味描写,来突出事物的特征。
1、描写动、植物,要用准确的语言把闻到的气味写具体。
①我走近桂花树旁,一股清甜的幽香迎面扑来,情不自禁地吸上几口新鲜空气……
②屁巴虫为了保护自己,能够放出臭气,其它动物闻到这种气味,就会跑得远远的。
2、很多食品都能散发出诱人的香味。
①劳动了半天,我真饿了,一进屋,饭菜的香味扑鼻而来,直往鼻子里钻,多么想吃上几口啊……
②香,真香!这么香的鸡汤,王大娘一口也舍不得喝。她把这些鸡汤全让八路军的伤员吃了,养好身体,早日上战场杀敌。
3、叙事、写人的文章,也离不开闻到的气味描写,达到烘托环境,渲染气氛,深化主题的作用。
①新翻的泥土散发着一股股新鲜的土味……
②战场上硝烟弥漫,火药味,炸翻的泥土味……呛得使人难受。
四、围绕中心用‚尝到的?分析课文,指导作文。
分析课文和指导作文时,我们不要忽略品尝到的味道在文章中的作用。
1、水果和食品只有通过品尝,才能抓住它的滋味。
①取出一瓣红桔丢进嘴里一嚼,充满了香甜的汁水,从嘴角溢了出来,似蜜的甜味,窜到了嗓子眼儿,甜到了心里。
②这顿饭菜香甜可口,大家吃得津津有味……
2、叙事写人的文章,把尝到的味道写进去,会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①他挥舞锄头深翻泥土,汗如雨下,流进嘴里咸咸的,擦了一把又一把,它还是直往嘴里钻,真不是滋味。
②他不顾嘴里的血腥味,吐掉两口鲜血,站起来继续向敌人冲去。
五、围绕中心用‚想到的?分析课文,指导作文
所谓‚想到的?是指合理的想象、联想及人物的心理活动。
1、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抓住想到的实行分析、研究,一定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收到良好的效果。
①《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故事中,小女孩在临死前,做些什幺?想些
什么?这完全是作者的想象。
‚她实在受不了,在墙角坐下来,擦了一根又一根火柴,在火柴发的火光中,看到了火炉,看到了烤鸭,看到了圣诞树,看到了疼爱她的奶奶,最后擦燃了一大把火柴,仿佛奶奶带着她飞走了。?读了这个段,我们分外同情这个小女孩。
②《月光曲》这篇课文,就使用了合理的联想。
贝多芬看到盲姑娘、鞋匠、茅屋、月光,就联想到大海,在他的琴声中反映了出来。
听到贝多芬的琴声,年轻的鞋匠就联想到:‚他好像面对大海,看到海上洒满了银光,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③《今天我喂鸡》这篇课文中,有几处就是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
‚我拿起笤帚扫地,边扫边想:快点儿扫干净,好快放它们出来。正扫着,不小心,踩上一块鸡粪。我想:‘哎,真倒霉,多脏呀!’可马上又想:‘不对,劳动不应该怕脏。’?这段描写,表现了我不怕脏,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2、指导作文时,我们理应引导学生,使用合理的想像,合理的联想及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把作文写得生动、形像。
①在《我的理想》这篇作文中,王刚同学就使用了合理的想象。
‚长大以后,我的理想是当一名汽车驾驶员,把工厂生产的布匹、衣服、玩具、机器……运到城乡去,把农产品运到街道、城市、边疆、国外去。我唱着歌儿,驾驶着心爱的汽车奔驰在社会主义的大道上……?
②在《升旗》这篇作文中,同学们能够联想到,八一南昌起义,井冈山的革命斗争,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开国大典……
③在《拾金不昧》这篇作文中,漆丽同学就恰当地刻画了人物的内世界。
‚上学的咯上,我捡到五十元钱。‘心里可高兴啦!到玩具店去给弟弟买辆小汽车吧!他一定会高兴得跳起来,姐姐,姐姐,你真好!’雷锋叔叔好像又在对我说:‘ 小丽,小丽,捡到的东西应该交还失主……’?
六、围绕中心用‚说的?分析课文,指导作文
所谓‚说的?,这里主要指人物所说的话和作者所做的介绍、说明。
1、分析课文,我们一定要研究作者,是如何使用人物说的话来展开情节,是怎样来表现人物的个性和品质的。
①《飞机遇险的时候》这篇课文中,周恩来所说的话,充分显示了周总理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②《会摇尾巴的狼》这篇寓言故事,通过老山羊和狼的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充分暴露了狼的伪装和凶残本性。
2、有的文章,作者需要对所写的内容,做必要的介绍和说明,也就是作者说的话。
《詹天佑》这篇课文,作者就主要采用了介绍和说明的写作方法。
3、试验的结果,同学们都会把人物说的话,使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记叙一件乐事》,赵丹同学就采用了人物的对话,来展开事件的发展过程:
吃过晚饭,爸爸对我们说:‚来,举行个知识大奖赛,怎么样??
‚行!?我和哥哥一致赞成。
可妈妈冲着爸爸说:‚就你觉得没事干,我要洗衣服,没有空。?
‚哎,也难得举行一次,高兴,高兴嘛!?
妈妈被我们说服了,连连说:‚好好好,依你们的。?
爸爸出的题目是……
4、《参观石人山》这篇作文,同学们就采用了介绍和说明的方法。
相传古时候,大峰山来了两个妖怪危害老百姓。王大力和王大山两弟兄,不怕千辛万苦,从济公和尚那里学到制伏妖怪的法术。在斗争中,两弟兄消灭了妖怪,但他们也变成了两座石人。老百姓为了纪念兄弟俩,就把大峰山改名为石人山……
七、围绕中心用‚做的?分析课文,指导作文
所谓‚做的?,这里专指人物的动作和行为。
人物的动作可写的内容十分丰富,只要细心观察,善于分析,就能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文章内容写得充实、丰富。
1、《放风筝》一课,第三自然段的动作描写就很具体。
‚哥哥让我端端正正地举着‘大蜻蜓’,他拿着线轴,飞快地向前跑,边跑边放线。等到他喊了一声‘放’,我赶紧松开手。哥哥又跑了一阵才收住脚……?
2、《景阳冈》一课,老虎抓人和武松打虎的一连串动作描写,充分显示了武松的英雄本色。
要想写好作文,我们理应注重动词的积累和应用,力求写好人物的动作,为中心服务。
①《拔河比赛》这篇作文,龚静同学的动作描写就很逼真。
‚比赛就要开始,双方队员紧紧抓住绳子,蹬开八字脚,使劲踩着地面……?
②《野餐》这篇作文,何琼同学的动作描写十分具体。
‚小队长把一块塑料布平铺在地面上,大家七手八脚地解开挎包,拿出盛菜的盒子、碗碟,横七竖八地摆满了‘一桌子’……?
八、围绕中心用‚感受到的?分析课文,指导作文
所谓‚感受到的?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指我们用触觉器官摸到物体的感觉,如,粗糙、细腻、柔软、坚硬……第二,指我们对事物的感受和体会。
1、讲读课文时,我们理应找出文章中人物对物体的感觉,对事物的感受、体会等等。
①《高大的皂荚树》这篇课文中,夏天,同学们在高大的皂荚树下乘凉的感觉是:‚觉得格外凉爽。?
②《雨》这篇课文的最后一段,就是写雨后人们的感受。
‚我推开窗户,一股泥土的清香迎面扑来。空气像滤过似的,格外清新……?
2、作文时,我们理应把人物的感受写到文章中去,使文章更加完美。
①在《我和老师》这篇作文中,记叙一次上课时,我肚子突然疼痛起来。王老师背着我向医院跑去。我周身像一股暖流通过,激动得流出了泪水,疼痛一下子减轻了很多……
②在《入队宣誓会上》这篇作文,王崯州同学的感受是这样写的。
‚当红领巾戴上脖子的时刻,我仿佛置身于祖国美丽的山水之中,自己又长高了很多。心里充满了幸福……?
九、围绕中心用‚有矛盾?分析课文,指导作文
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没有矛盾就没有发展。
1、有的课文,我们就理应抓住它的矛盾来分析文章的结构。
①《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作者抓住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这对矛盾来展开情节。周瑜为了治诸葛亮的罪,限期要诸葛亮造十万支箭,并设置障碍陷害他。诸葛亮算定三天之后,江上必有大雾,利用与曹军的敌我矛盾,想出‚草船借箭?的高招,解决了矛盾,推动了情节向前发展,充分显示了诸葛亮的聪明才
智。
②《将相和》这篇课文,作者写了三对矛盾。第一,秦王企图骗取和氏壁与反骗取的矛盾。第二,秦王侮辱赵王和反侮辱的矛盾。这两对矛盾都被蔺相如的勇敢、机智所战胜,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第三,蔺相如立了功,升了官造成了与廉颇将军的矛盾。蔺相如为了赵国的利益,采用团结、忍让的办法,解决了矛盾。他们俩终于成为好朋友。
2、作文时,我们理应抓住事物的矛盾,把事件的经过叙述清楚。
①任何一件平凡的事情都存有着矛盾。
象《跑早操》吧!我的身体不好,容易感冒,决定天天跑早操增强身体的抵抗力。这存有着身体与疾病的矛盾。到了寒冷的冬天,北风呼啸,冰天雪地,冷得使人难受,只想到了春天再跑。这就存有着跑与不跑的矛盾。作文时,我抓住这些矛盾展开情节,写出的作文既具体又感人。
②在《我的同桌》这篇作文中,小作者抓住他们之间的矛盾展开情节,文章就写得比较生动。
我和小兰是同桌,是一对要好的朋友,经常一起玩耍,一起作业。一次数学考试,小兰碰到一道难题,对我说:‚小红把第五题给我抄一下。?我没有理她。从此,小兰再也不理我了,矛盾越来越大。她还在桌上划了一道‚三八线?,不让我超越一点……
十、围绕中心用‚有斗争?分析课文,指导作文
有矛盾就有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所谓‚斗争?包括思想行动上的斗争。
1、请看下面两篇课文,矛盾着的双方是怎样在实行斗争的呢?
①《景阳冈》这篇课文中,老虎饿极了要吃武松,使用了扑、掀、剪的办法向武松猛烈攻击。武松使用了闪躲、棒劈、拳打、脚踢的斗争手段消灭了老虎,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②《夜莺的歌声》这篇课文,德国兵采用收买、威胁的斗争手段,要小孩给他们带路去消灭游击队。小孩采用鸟叫的声音向游击队报告了敌情,把敌人带进了游击队的伏击圈,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2、下面这篇作文,小作者把‚有斗争?的规律,很好地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之中。
①在《我的学习进步了》这篇作文中,王伟力同学有一段刻画自己的内心活动,实际上就是准确与错误的思想斗争。
我爱看电视,耽误了很多功课,经常不完成作业,学习成绩很差。
有一次,我正在做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电视室里传来播放《齐天大圣》的声音。我心里痒痒的,真想放下作业,去看五分钟也过瘾!王老师的声音,仿佛在我耳边响着:‚小伟,你怎么又管不住自己呢??我走到电视室门前,叫奶奶把声音开小点,又回到自己屋里认真做起作业来……
十一、围绕中心用‚有波折?分析课文,指导作文
所谓‚波折?,指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遇到阻力和障碍,就要产生矛盾,有矛盾就有波折,使事物发生意外变化,出现曲折现象。
1、《飞机遇险的时候》这篇课文中,飞机从延安飞往重庆的途中,遇到强烈的寒流,沉甸甸地往下坠,情况十分危急……最后,飞机终于冲出了寒流的包围圈,脱离了危险。
把这种波折现象记叙下来,扣人心弦,显示了周总理舍已为人的崇高品质。
2、《做风车的故事》这篇课文,记叙牛顿小时候做了一架会转的小风车非常得意。他高兴地把小风车带到学校里,却回答不上卡特的问题:‚风车为什么会转的道理。?牛顿被羞得满脸通红。经过这次波折,牛顿逐步养成了刻苦学习的习惯,终于成为伟大的科学家。
3、指导作文时,我们理应引导学生抓住事物中的波折实行作文,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
在《助人为乐》这篇作文中,王国力同学就使用了有波折的规律,把文章写得生动、感人。
有一天放了午学,天空乌云翻滚,雷声隆隆,突然下起了大雨。幼儿班小朋友王小芳没带雨伞,站在校门口急得直哭。
我对小芳说:‚小妹妹快来,我送你回家去。?我俩共同遮着一把雨伞,慢慢向小芳家中走去……
路又溜又滑,不留神,我一跤被摔到水田里,衣服湿透了,小芳也被吓哭了。我连忙爬起来,继续遮着小芳往她家中走去
十二、围绕中心用‚有起伏?分析课文,指导作文
因为外部和内部的原因,有很多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会出现起伏现象。阅读文章时,我们理应抓住起伏现象实行分析和理解,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作文时,抓住事物的起伏现象,写出的文章才会感人至深,耐人寻味,避免平铺直叙的毛病。
1、《黄继光》这篇课文,就描写了战斗的三次起伏场面。我们被黄继光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深深感动。
第一次起伏,进攻开始后,战士们占了一个又一个山头,战斗形势顺利向前发展。突然敌人的一个火力点凶猛地射击起来。战士们被压了回来。
第二次起伏,黄继光主动请战,把敌人的火力点炸塌了半边。战士们冲到半路,又被敌人的机枪压在山坡上。
第三次起伏,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口。战士们冲上去,消灭了敌人,占领了阵地。
2、我们只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事物中的起伏现象实行作文,就能写出耐人寻味的文章。
《记一场篮球赛》这篇作文,王祥合同学就抓住了比赛中起伏跌宕的情节实行作文。
篮球比赛进入最后阶段。五(二)班以四分之差领了先。
五一班同学们为队员呐喊助威,比分追到 10 平、12 平、14 平……五二班又以 20 比 18 领先。
五一班同学们心里咚咚直跳,手上捏了一把汗。五一班球队长请求比赛暂停,认真研究了战术,重新做了部署。五一班终于夺得了这次比赛的冠军。
十三、围绕中心用‚有悬念?分析课文,指导作文 在实际生活中,有些事物要通过人们的探究和斗争,才能揭开谜底。在揭开谜底之前,人们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把这种好奇心,使用到写作中去,就能起到设置悬念的作用,发人深省,激发读者强烈的阅读欲望。
小学语文阅读课文和讲读课文在故事的开头、中间、结尾设置悬念,给读者予以联想、想象、猜想的空间,我们抓住‚悬念?部分分析课文,体会悬念的作用。
1、《宋庆龄和她的保姆》这篇课文开头就采用设置悬念的写作方法。
‚一个泱泱大国名誉主席的墓为什么建造得那么简单、那么朴素?为什么宋庆龄的墓的左面却安葬着一位默默无闻的劳动妇女?我们不由发出感叹:‚李燕娥,她是谁?为什么安葬在宋氏陵园,和国家主席并列?? 几句简单的提问,大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读者必然带着好奇心去阅读,去探究。
2、我们理应鼓励学生把设置悬念的方法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①因为革命队伍里出了叛徒,革命组织被破坏,革命同志被逮捕和杀害。谁是叛徒呢?文章的开头不予交待,而是通过情节的持续展开和深入,最后揭露真相,惩办了可耻的叛徒,大快人心。
②学校生活中,某个小朋友突然失踪。通过师生、家长、警察多方寻找,终于找到这个学生。如果采用设置悬念的写作方法,写出的作文,一定会扣人心弦,生动感人。
十四、围绕中心用‚有巧合?分析课文,指导作文。
在实际生活中,有些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会发生巧合,解决矛盾,使事物沿着新的方向发展。把有巧合使用到写作中去,写出的文章会更加曲折、生动。
小学语文课文中蕴藏着一些巧合的事件,抓住其中曲折、生动的情节,仔细体会它在文中的作用。
1、《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遇到野人,用枪杀掉两个追赶‚星期五?的人,鲁滨逊和星期五共同生活很多年;后来英国船只的船员发生了叛乱,鲁滨逊救了船长,船长带领他们走出荒岛,回到英国。这种巧合的应用,使危险万分的船长转危为安,满足了读者好必有好报的心理愿望。
⒉我们理应鼓励学生,把有巧合的写作方法,使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①象几个小朋友在河里洗澡,其中一个小孩掉进深水里,其他几个小朋友吓呆了。恰被路过的老师救起。这种巧合的使用,使读者悬着的心,大舒一口气,对老师的敬意油不过生。
②象‚好人正要被杀害时,却被英雄侠客救走;被追杀的革命者跳进大海里,被渔民救走;一个险被汽车撞死的人,恰被旁边的过路人推倒而获救;一个人从悬崖上摔下去,被荆棘挂住而获救……?这些巧合事件,使用到小学生编写的故事里,一定会更加曲折、生动。
通过研究和实践,我们发现‚八的?、‚六有?的规律,不但适合于小学生阅读和写作的需要,而且一切文艺作品,像散文、诗歌、戏剧、小说的创作也离不开这种规律。
‚八的?、‚六有?规律解决了怎样观察,怎样阅读,怎样写作的重大课题。
我们只要遵照‚八的?、‚六有?规律,多读、多写、多观察,作文水平就会迅速提升!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