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新理念

发布时间:2020-11-07 来源: 读后感 点击:

 新课程改革新理念 一、新课改的理论基础:

 视觉?空间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存有智力。为新课改提供了新支点、新依据、新视角。

 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所以利用建构主义能够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其核心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选择的学习过程;强调学习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强调做中学;最好的学习是学会如何实行学习;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学生具有学习潜能并具备“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二、新课程体系改革内容:

  1、改革课程功能,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准确的价值观。

 2、改革课程结构,适合时代要求及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体现课程的科学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革课程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革课程实施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水平、获取新知识的水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水平以及交流与合作的水平。

  5、改革课程评价标准,要发挥评价在促动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素质提升、改进教学实践、推动素质教育上的功能。

  6、改革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的适合性。

 总来说之,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培养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一代新人。

  三、新课程“新”在哪里?

 (一)观点创新

  新的课程功能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质量观。

  1、课程的功能观:从“大课程”的观点来构建新的课程。教的过程、学的过程和评价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强调: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2、教学观: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师观:学生发展的促动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是平等中的首席。

 4、学生观:学习的主体,人格独立的人,有个体差异的人,个性丰富,富有潜力的人。

  5、质量观: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二)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创新 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1、自主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相对于被动学习)

  2、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相对于个体学习)

 3、探究学习: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相对于接受学习)

  (三)评价创新:

 1、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但重视语言水平与数理逻辑水平评价、也要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2、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除笔试外,口试、答辩、操作考试、听力考试、过程档案记录(成长档案袋,科学、艺术活动夹)、鼓励性评语、预测性评语等等。

  3、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过程评价主要在于促动发展,结果评价则有比较明显选拔甄别功能。

  4、促动学生发展,教师提升。

相关热词搜索:新理念 新课程改革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