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5 来源: 读后感 点击:

 摘 要 地方政府公信力有许多方面的作用,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维护政权的稳定,还可以极大推动社会的健康成长,所以一直以来如何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都是一个困扰世界各国政府的课题,更是一个困扰中国政府的课题。尤其是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由于民主观念的普及和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冲击,再加上各种不利于地方政府形象的事件时有发生,导致中国地方政府的公信力急剧下降。本文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从社会发展和地方政府自身建设两方面入手,探究在地方政府的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系列影响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原因,并且根据原因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希望可以对提升中国地方政府公信力有所帮助。

 关键词:地方政府公信力;社会变革;政府监督;政府绩效 ;危机处理;行政问责制

 Abstract The credibility of local governments has many functions. It can not only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the political power, but also can greatly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the community. Therefore, how to improve the credibility of local governments has always been a topic that plagues the governments of various countries in the world. It is a problem that plague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Especially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due to the popularization of democratic concepts and the impact of Western capitalist ideas, coupled with various incidents that are not conducive to the image of local governments, the credibility of Chinese local governments has drastically declined. On the basis of drawing on previous experience, this paper starts with social development and local government self-construction. It explores the problems that arise during the process of local government construction and the causes of a series of problems affecting the credibility of local governments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Reasons Suggested suggestions are hoped to help improve the credibility of local governments in China. Keywords: Local government credibility; social change; government supervision; government performance; crisis management;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I

 目 录 V 第 1 章 绪 论 - 1 - 第 2 章 地方政府公信力内涵及提升的必要性 - 4 - 2.1 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基本内涵 - 4 - 2.1.1 地方政府的内涵 - 4 - 2.1.2 公信力的内涵 - 4 - 2.1.3 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内涵 - 4 - 2.2 增强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必要性 - 5 - 2.2.1 加强地方政府公信力是发展社会经济的需要 - 5 - 2.2.2 加强地方政府公信力是维护政权稳定的需要 - 5 - 2.2.3 加强地方政府公信力是保障社会发展的需要 - 6 - 2.3 本章小结 - 6 - 第 3 章 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 - 8 - 3.1 社会方面 - 8 - 3.1.1 现实社会的发展过于迅速 - 8 - 3.1.2 网络虚拟社会的兴起增加了变数 - 8 - 3.1.3 利益群体的增加导致利益分配不平衡 - 9 - 3.1.4 社会公众的素质有待提高 - 9 - 3.2 政府方面 - 10 - 3.2.1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缓慢 - 10 - 3.2.2 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能力不足 - 10 - 3.2.3 对地方政府监督制度建设滞后 - 10 - 3.2.4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制度落后 - 11 - 3.2.5 地方政府公务人员责任成本过低 - 11 - 3.2.6 地方政府危机处理能力不足 - 12 - 3.3 本章小结 - 12 - 第 4 章 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对策建议 - 14 - 4.1 社会方面 - 14 - 4.1.1 加快推进社会存在的建设 - 14 - 4.1.2 努力推进对虚拟网络社会的引导 - 14 - 4.1.3 寻找多个利益群体的平衡点 - 15 - 4.1.4 加强对社会公众的政治素质教育 - 15 - 4.2 政府方面 - 15 - 4.2.1 加快推进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 - 16 - 4.2.2 加强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能力 - 16 - 4.2.3 完善对地方政府的监督制度 - 16 - 4.2.4 完善地方政府绩效体系 - 17 - 4.2.5 完善地方政府责任体制建设 - 17 -

 4.2.6 加强地方政府危机处理能力 - 17 - 4.3 本章小结 - 18 - 结 论 - 19 - 参考文献 - 21 - 致 谢 - 22 - 第 1 章 绪 论 研究该课题的依据在于地方政府公信力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需要解决的大问题。地方政府在中国政治体系中扮演着中央政府行使职权的代理者和具体执行者的角色。在社会转型时期,地方政府往往需要承担起直接面对各种社会矛盾与缓解这些矛盾的重任[1]。但是因为种种原因,现代社会有许多公民对地方政府的不信任。并且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2]。所以本文致力于如何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使得地方政府在运行中更顺畅而做出的选题。

 研究本课题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其理论意义在于,本文立足中国国情,在管理学的基础上,借鉴政治学、法学的有关知识,提出研究方案,丰富中国行政管理理论。其现实意义在于,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不仅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而且有利于推动民主政治建设。本文致力于提高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在对于政府职能的有效履行、推行政务公开、防止贪污腐败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现在国内外对于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研究都有了很大的成果。

 国外对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导致政府公信力流失的原因和如何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方法上,并且已经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观点。

 首先在导致政府公信力流失的原因方面,约瑟夫·奈教授以美国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认为导致美国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可以从政府和公众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在政府方面,其存在的问题有政府规模过大、决策失误、行政失信、政绩不佳等原因;在公众民面,主要是因为公众所期望的后物质主义化,对政府的期望超过其显示范围以及对政府认知的不准确,再加上怀疑政府思潮的影响等。

 在如何提升政府公信力的研究上,奥斯本·盖布勒提倡对政府进行市场化改革,用企业家精神提高政府绩效[3]。罗尔斯主张提高社会公众的政治参与度,在满足社会公众的政治需求的同时,加强对政府行为的合理监督[4]。除此以外,还有一些专家学者从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方面提出精简臃肿政府机构,实现服务职能转换,提升行政效率以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

 相对于国外来说,国内对于政府公信力的探索则晚了许多。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关于政府公信力的本质属性研究。目前学术界对政府公信力的内涵还存在分歧。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徐珂认为,“政府公信力是政府通过自身行为获取社会公众信任、拥护和支持的一种能力。[5]”从民众的角度来看,李良栋认为,政府公信力,从实质上看就是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普遍信赖所产生的认同力和信服力。从政府与公众双向的角度来看,

 以唐铁汉教授为代表,认为“公信力既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同时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6]” 二是对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的分析。如李贵成将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缺失具体划分为四个层面,即政策公信力、行为公信力、资信公信力和政府绩效公信力四方面的弱化。张旭霞通过对政府公信力现状的实证调研,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当前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不容乐观[7]。

 三是我国政府公信力流失的原因分析。如陶文昭从公众因素分析认为:一是公众 对政府期望的程度和内容发生了变化。二是公众对政府绩效缺乏准确的认识。龚培兴等人从政府自身存在的问题分析认为,政府公信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管理理念、管理行为和管理效率的状况。管理理念缺乏民本意识、信用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会严重影响政府的形象和信誉。管理行为中存在的政府职能定位不合理、政府政绩异化、行政信息不公开、行政绩效评估失效、危机管理能力较差等问题削弱了政府的执行力和权威性,影响了行政效率,并最终侵蚀了政府的信任基础”。

 四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路径分析。如刘达禹认为,提升政府公信力,必须把完善相关法规制度,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放在重要位置。肖云认为,提升政府公信力,关键在于实现政府的职能转变,即从无限职能政府向有限职能政府的转变。吴光芸认为,提升政府公信力,必须做到将政府的所作所为为世人所知,只有使政府在阳光下行走,让社会公众看到政府真正做了什么,才可以在认同和理解政府的基础上提高对政府的信任程度。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是在对地方政府公信力内涵进行了解的基础上,从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现状着手,然后根据其表现找到导致存在这种表现的原因,最后在了解原因的基础上,相应的提出解决现今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建议,从而谋求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有效提升。

 在本论文写作中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系统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程序与方法。

 第 2 章 地方政府公信力内涵及提升的必要性 2.1 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基本内涵 2.1.1 地方政府的内涵 地方政府是相对于中央政府而得出的概念,指的是管理一个国家行政区事务的政府组织的总称,在我国泛指各级人民政府。我国地广人多,民族众多,事务繁杂,只依靠中央政府进行直接管辖无疑是不可能的,所以地方政府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地方政府本身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第一,地方政府可以有效的维护地方的稳定,从而促进地方的发展,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保驾护航。第二,地方政府作为联通中央政府和社会公众的桥梁,在将中央政府的决策向社会公众推行的同时,也将社会公众的诉求反馈给中央政府,为中央政府的决策提供依据。第三,中央政府作为公众将自身权利让渡的集合体,受到社会公众的广

 泛关注。而地方政府所执行的是部分中央政府的职能,这意味着地方政府也有着这样的性质,其所做出的言行影响着公众对政府能力的判断。

 2.1.2 公信力的内涵

 公信力是一个中国化的词语,是对西方所研究和关注的“公信度”的改造[8]。其中心在于“信”,而获取信任的根源在于诚实,诚实的表现则是有信用,只有公信力的主体做到真诚待人,才会获取别人的信任,从而获得影响力和支配力。阿尔蒙德曾经说过:“如果一个社会中的公民都愿意遵守当权者制定和实施的法律,而且不仅仅是因为若不遵守就会受到惩罚而是因为他们确信遵守是应该的,那么这个政治权威就是合法的。[9]” 2.1.3 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内涵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地方政府公信力指的就是政府通过自己的行为获得社会公众对地方政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也就是公众通过对地方政府所行使行为的评价来决定自己是否对地方政府进行信任。

 2.2 增强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必要性 地方政府是行政金字塔的基石,地方政府公信力就是影响基石质量的关键因素。由于我国建国较晚,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建设还处于较弱的阶段,再加上我国的特殊国情,加强地方政府公信力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2.2.1 加强地方政府公信力是发展社会经济的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建设。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在现代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中,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基础和源头[10]。人无信不立,一个没有信用的商人或企业没有人会与其进行交易往来,一个没有信用的经济市场也没有其他的市场会与其进行商品交易,再加上近些年来我国市场诚信问题频出,严重影响力消费者对我国企业的信任程度,所以诚信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市场信用的建设属于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一部分,只有一个社会整体的氛围和风气是诚实守信的,才会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在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政府诚信的建设对市场诚信的建设起着主导的作用。政府作为一个国家唯一合法的权力主体,万事向政府看齐,政府更应该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这不仅是政府在行政过程中所应尽的义务,更是其引导社会风气,管理市场经济所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政府做好对市场经济的诚信引导,才能使我国的市场经济良性运作,增强竞争力。

 2.2.2 加强地方政府公信力是维护政权稳定的需要 政府公信力的强弱是判断政府执政是否合法的依据和标准[11]。现代国家的权力来自于人民,只有这个国家的绝大多数公民承认这个政权的合法性,才能保证政府的职能得到实现,政策得以推行,政权才会稳固。而要使得绝大多数公民承认其合法性,就要政府具有一定的权威,取得社会公众认同和满意,认为这个政府可以为他们带来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生活水平。相反,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一个政府无法取得社会公众的充分信任,常常无法兑现自己对社会公众的承诺,对于自己做出的决策朝令夕改,甚至在人民的头顶之上作威

 作福,就会降低社会公众对其的信任程度,从而损害政府存在的权威,动摇政权存在的根本,威胁到政权的合法存在。

 2.2.3 加强地方政府公信力是保障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应当是一个诚信为先的社会,如果一个社会之中人人都不讲诚信,处处都充斥着尔虞我诈,那么这个社会一定是混乱的,无序的社会,所有的规则在无诚信的作用下全部都荡然无存,试问在这样的环境下社会怎么会发展,只会导致社会无休止的后退。所以就要加强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的建设,而政府是正是规则的供给者以及正是规则得以执行的强制力保障。因此,对政府(供给规则并保障执行)保持信任,是社会信用得以建立的基石[12]。所以政府首先就要从自身做起,增强社会公众对地方政府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增强地方政府的公信力,这样就可以自上而下的带动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

 2.3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阐述了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有关概念和增强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必要性,并对二者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在本章中,不仅总结出了地方政府公信力内在含义,并且得出了增强地方政府公信力,不仅可以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维护政权的稳定,还可以推动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其作用是不可限量的,所以增强地方政府公信力势在必行。

 第 3 章 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 上文主要对地方政府的内涵和增强地方政府的必要性进行了一些相关的阐述,本章则主要是对造成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进行研究,从社会发展和政府自身建设两个方面寻找导致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主要原因,从而为后文探寻提高地方政府公信力的途径提供必要的解析。

 3.1 社会方面 社会是一切发展的基础,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基,根基的变动势必会影响上层建筑的变动,本节主要从社会方面对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进行探索。

 3.1.1 现实社会的发展过于迅速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两者在平衡与不平衡中交错前行。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上,社会的民主意识的发展已经领先于现如今地方政府的民主建设。在民主参与上,公民只有选举权能够具体的行使,而其他的民主权利没有能真正的落实到实处。在政府服务上,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为人民服务也是其应尽的责任。但是现在许多政府官员的“人治”观念无法扭转过来,地方政府“父母官”的思想在其心中根深蒂固。《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 年)》的实施也从侧面折射出我国法制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尤其是法律工具色彩浓重,“有利时用,不利时弃”成为习惯,领导的话大于法,人治现象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民众难以形成对政府运作规则和制度的信任,影响政府公信力[13]。在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上,地方政府没有站在人民群众的位置上进行思考问题,只顾着地方政府的利益,与民争利,没有做到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反而将群众和政府的身份对立起来,以上种种原因,都是因为地方政府的思想观念没有真正的跟上时代的发展,不重视理念的转变,从而导致地方政府的公信力无法提高。

 3.1.2 网络虚拟社会的兴起增加了变数 互联网在十余年的时间里,迅速发展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俨然已经形成了一个虚拟的网络社会。而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和便捷性,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随心所欲的发言,这就使得网民的素质良莠不齐,在便利人民生活与发表诉求的同时,一些反人类、反社会的言论也可以在网络上迅速的进行传播,从而很快的形成舆论的浪潮,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我们发现,在群体性事件的背后,对于受众来说,事件本身的是非曲直并不是其关注的核心,其关注事件更多的是处于一种心理折射和情绪宣泄,更多的是对事态发展过程中的偏激性行为抱有感情上的价值判断,这就很容易有意无意的向不利于政府的方面发展[14]。而政府的处理方式则采取简单粗暴的封禁的形式,没有对舆论进行及时的纠正,使得许多不明真相的群众被谣言所蒙蔽,多地方政府产生不信任的情绪。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的特点,一些社会热点事件很快的就可以被全国的网民所熟知,引起人民和政府的广泛关注,事件得以迅速的解决,这就使得人民产生了只有借助网络的滚滚大潮之势,才能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从而对地方政府的能力产生怀疑,损害地方政府的公信力。

 3.1.3 利益群体的增加导致利益分配不平衡 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得利益群体的数量迅速提升,有专家研究指出,我国现在的阶层可以分为十个阶层,甚至在向着二十个阶层前进。这些阶层由于社会地位不同、社会分工不同,就导致每个阶层都有其自身不同的利益诉求,这些利益诉求之间难免产生冲突矛盾,而利益方面的调和是最难的,各个阶层都认为自身所得的利益被其他阶层所抢夺,这是他们的全部矛头就都指向了地方政府这个社会利益的直接分割者,而地方政府想要全部满足各个阶层的利益诉求显然是不可能的,这就导致一定的阶层对地方政府产生不满的情绪,从而导致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在这一阶层得不到支持,是公信力产生滑坡。

 3.1.4 社会公众的素质有待提高 受时代的迅速发展和西方民主意识的冲击,社会公众的民主意识迅速增长。但是,公民意识的增长与其能力的提升是不匹配的,由于中国的教育水平是近些年才有所提升,所以大多数的社会公民对于民主意识的认识是片面的、破碎的,其自身的政治参与能力无法驾驭这种先进的民主意识,但是其又有这种民主意识,于是这一部分人在地方政府无法达到其自身的利益诉求时,就认为地方政府是不民主的,不为其利益所考虑的,从而不再相信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公信力水平自认而然的有所下降。

 3.2 政府方面 地方政府公信力低下,不仅仅是因为社会的原因,作为主体的地方政府,公也有很大一部分其自身的原因,既有思想方面的原因,也有制度方面的原因,还

 有地方政府公务人员自身的原因,下面就针对这些原因进行具体分析。

 3.2.1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缓慢 地方政府职能的履行是其存在的根本价值,而地方政府职能的履行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公众对地方政府的信任程度。但是在政府职能转变方面,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差距较大,远不及在经济发展领域的转型步伐,缺乏探索精神[15]。现在地方政府的发展趋势是由全能政府变为有限政府,将一部分职能外包给社会组织,虽然近些年地方政府一直在积极的进行职能的转变,但是其转变的速度相对于社会发展的速度还是缓慢的,不到位的。大部分地方政府对于权力的把控还是相当紧,不想将这一部分权力让渡给社会机构,但是其自身的能力又不足以将这些问题处理好,其所提供的服务跟不上社会对于地方政府的要求,从而导致社会对地方政府不信任。

 3.2.2 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能力不足 地方政府行政的表现形式就是政策的执行,但是在这个方面地方政府却问题频出,导致社会公众对地方政府的能力不信任。首先就是对中央下达的政策执行不彻底,或者是象征性的执行,对上面下达的文件欺上瞒下,大打折扣。而现在社会公众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中央政府下达的文件政策,两者在进行对比后很容易就导致社会公众对地方政府不信任。其次就是地方政府的政策朝令夕改。由于地方政府人事调动频繁和其唯经济是论的绩效考核机制,导致地方政府的政策不考虑政策的连贯性和长期性,政策的不良后果由社会公众承担,人民对地方政府的怨尤越来越大,使得地方政府公信力下降。

 3.2.3 对地方政府监督制度建设滞后 我国对地方政府的监督与发达国家相比是十分落后的。在我国,由于政府处于强势的地位,所以对地方政府的监督主要是由体制内的上级部门进行监督,体制外的力量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作为补充来对地方政府进行监督。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制度上来看是由于社会公众无法得到全面的地方政府的信息。虽然现在我国地方政府现在已经有了许多政务公开的措施,例如政务公开、阳光政府等,但是这些措施的实施程度却差强人意,甚至只是一个口号和噱头,仅仅将一些无关紧要的政策公诸给社会,允许人民参与的只是一些生活中边边角角的小事,而在一些真正事关百姓的政策制定上,只是象征性的请一些事先安排好的人员参与,弄虚作假,将这些事情变成了邀政绩的作秀活动。但是地方政府远远低估了社会公众的眼光,其丑陋的嘴脸早已经完全暴露在社会公众的目光之下,这只会对地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严重的打击。

 3.2.4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制度落后 我国现在对于地方政府的绩效评估,大部分还停留在唯 GDP 论的层面,只要地方政府做出良好的经济政绩,地方的经济水平有显著的提高,就认为这个地方政府的绩效水平是良好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于思想理念和制度建设两方面都比较落后,另一方面也是由于 GDP 的增长是可以用数据表现出来的,是最为直观的体现,这就使得地方政府官员为了迎合这种评估制度,为了

 做出令上级看得见的政绩,不顾地方的长期发展,追求短期的经济迅速增长,建造一些所谓的“面子工程”,从而达到自己升迁的目的,这种状况严重损害了社会的公共利益,使社会公众对地方政府怨声载道,对地方政府的信任程度持续下降,最终丧失对地方政府的信任。

 3.2.5 地方政府公务人员责任成本过低 中国官场现在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反腐倡廉运动,腐败是各个国家政治发展的必经阶段,中国社会现在就处于这个特殊的转型时期,尤其是近些年网络的迅速发展,各种各样的腐败案件接二连三的展露在人民的眼前。其腐败手段之多使人触目惊心。同时腐败案件涉及领域之广也使人心惊胆战。从经济领域到科研、教育、文化等无所不有,甚至使人感到一种错觉,认为官场人人都是贪官,只不过是大贪小贪的区别而已。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就是因为公务人员在事发之后,其所承担的责任相较而言是较轻的,其所应当承担的政治责任和刑事责任在一定程度上被道德责任所替代。政府的存在是为了公共行政和服务公众的,如果连政府都不遵守法律法规,自然难以得到群众信任[16]。并且根据透明国际的调查显示,我国 2011 年的清廉指数得分为 3.5 分,在全球 180 个国家和地区中仅仅排名第 75 位,这样的数据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综合国力较为发达的国家来说是不相符的。政府官员的腐败和渎职行为严重挫伤了人民对于地方政府的信任,影响力地方政府的社会公信力。

 3.2.6 地方政府危机处理能力不足 在社会发生紧急事件时,地方政府作为直接的主管机关,对危机事件的处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绝大多数地方政府对于危机的应对都是粗放的。在平时没有危机意识,对信息的收集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忽略了许多可能导致危机发生的原因。而后在危机产生萌芽时,没有对其有足够的重视程度,将危机预先掐灭在萌芽之中。最后在产生严重的社会影响之后,一般的地方政府都是凭借其强硬的行政手段,将危机的影响力强行压下去,不能给社会公众一个明确的交代,使得人心惶惶,各种议论甚嚣尘上,引起社会公众的怀疑和猜忌,使社会公众认为政府存在某些不法行为,也就导致了公民对地方政府的不信任。

 3.3 本章小结 促使事情发生的原因从来不是哪一个单方面的因素造成的,而是由于各方面因素合力造成的。所以本章主要从社会和地方政府两个方面对在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原因方面上的研究,对这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入微的分析,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提升之所以阻碍重重,也就是因为以上所叙述的原因导致的,在这些原因的共同作用下,使得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工作停步不前,危害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所以下文将根据本章所分析出来的原因,进行对策方面的建议,希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这些原因的影响,加速提高地方政府的公信力步伐。

 第 4 章 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对策建议 本章主要针对造成地方政府公信力下滑的原因进行对策建议,并且对这些建议

 进行详述,希望可以找到一些可以确实提升社会公众对地方政府信任满意的方法,从而提高地方政府的公信力。

 4.1 社会方面 4.1.1 加快推进社会存在的建设 首先就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不只是口头上的民主,更是真真正正,实实在在的民主,虽然现今的中国没有全民民主的条件,但是也应当着手准备,在接受现代化教育的这一代人成为社会的主要群体时,民主建设就可以顺理成章的进行推广。

 其次要尽快摒除“人治”的现状,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莫过于依法办事、依法行政,地方政府带头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要做到依法行政,首先就必须保证法律的健全,这就要求立法机关完善法律法规,对法律有所欠缺的地方及时做出改正。其次就要求地方政府及其公务人员带头学法、守法,文明执法,依法办事,对于犯错的公务人员依法进行处理,不包庇、不袒护,并及时的将处理结果通报给社会,获取人民对于法律的信任和尊重,带动社会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风气,向社会公众展现一个公平公正的人民政府的形象,从而获取社会公众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增强地方政府的公信力。

 4.1.2 努力推进对虚拟网络社会的引导 对于虚拟网络社会,地方政府不能将其视为洪水猛兽,一味的进行禁止和封锁,而要在虚拟社会中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建设出一套完整的、适合网络虚拟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

 针对网络社会出现的问题,首先应当尽快推行网络社会实名制,使每一个人在网络上进行发言时都要对其自身的言行负责,在发言时也和现实社会一样考虑一下自己应当承担的后果,而不是随意的、无底线的发表自己偏颇的观点。另一方面,还应当加强对网络道德的建设,现在网络道德还是社会道德的空白区,一些在现实社会中人人遵循的道德在网络虚拟社会中就变成了一张白纸,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尽快在网络社会形成一套成熟的道德体系,使网络中的道德风气不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带动,损害地方政府的公信力。最后还要加快对互联网社会的立法和对已有法律的行使,一方面不能仅仅依靠现有的行政手段来代替法律手段,因为行政手段还是存在许多的主观随意性,可能阻碍虚拟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网络社会也不是法外之地,也必须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

 4.1.3 寻找多个利益群体的平衡点 面对对于多个群体的利益诉求,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有所欠缺,所以在目前现有的条件下想要做到全部满足是不可能的,现在只能先去解决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稳定、亟需解决的问题,如农民工问题、社会就业问题等,但是其他问题最终也是需要解决的,所以其最后出路还是在于将社会利益这块蛋糕做大做强,使其足以满足各个利益群体的诉求,人人都可以分享社会发展的这块大蛋糕,而不是在利益失衡,贫富差距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只有这样,

 才是缓解社会矛盾、提高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正途。

 4.1.4 加强对社会公众的政治素质教育 提高社会公众的政治素质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长期的、稳定发展的过程。在这方面,我认为可以将之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就是加强如今社会上对民主政治一知半解的社会公众的教育,由于我国改革开放较晚,这些人错过了青年时期的政治教育,所以在民主政治生活中仅凭其根据生活的经验和听到的零碎信息而对民主政治所作出的判断是不准确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对于这一部分人应当由社区或者是村委会组织对其做一定程度的认识教育,可以定期定点的对和部分人进行初步的民主政治教育,可以以小利引之,引导其了解我国真正的国情和正确的民主知识,这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民主政治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第二部分就是对正在接受现代化教育和以后将要接受现代化教育的青少年,应当在其学习文化知识之余,开设时政之类的课程,并且应当真正的重视起来,从小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和民主观,在他们的心目中种下优良的民主政治生活种子,在他们长大后自会生根发芽。

 4.2 政府方面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其自身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了许多不合时宜的问题出现,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有效地提升地方政府的公信力。

 4.2.1 加快推进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 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提出已久,但是由于地方政府不想放弃对一些利益的把持,不愿意交出这些权力。我认为想要推进政府的职能转变,在如今以市场为主导的条件下,应当促使地方政府放弃万能政府的想法,将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相协调,各司其职。地方政府公信力之所以低下,其自身职能的履行效力占据着主要的部分,所以做好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是提高其公信力的必由之路。其次就是对各级政府的职能进行明确,越是与社会公众直接接触的地方政府越要将为人民办实事放在首位,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解决人民最想解决的问题,这才是获取人民信任的正途。

 4.2.2 加强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能力 首先要对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进行监督,不能仅仅只是中央政府将任务布置下去,然后静静的等待地方政府的反馈,而要派专人进行跟踪监督,确保中央所制定的政策完完全全的落实到人民群众的头上。另外,在政策制定出来之后,还要利用现有的社会条件,例如利用网络信息传播快的特点,由中央将政策内容公诸于社会,而不是仅仅采用传统的方式,这样会使其受众面增大,保证地方政府不敢对社会有所欺瞒。其次要解决朝令夕改的问题,就要完善绩效机制和官员连任机制,使地方政府所制定的政策是站在长远的角度上决策的,是可以可持续发展的,而不能竭泽而渔,损害社会利益做出的政绩。

 4.2.3 完善对地方政府的监督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以后多次指出:健全权力运行和制约监督体系,让人民

 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的笼子里。若想让权力真正的在阳光下运行,只有进行政务公开,才能让社会公众直截了当的对地方政府进行了解和监督。

 要让地方政府进行政府公开,首先就要严格规范政府的行为。因为政府进行信息公开是政府所应负的法律责任,政府应当向社会公示在何时何地以何种途径向社会公众公开与之息息相关的政策,并且这种途径也应当是对社会公众来说最方便的,比如在网上做好信息的通报工作,或者与通信运营商合作定时向社会发送最新的政策等等。其次应当增强公民的参与度,不能将听证会当作一种作秀的手段,只听取极少一部分人的意见便进行决策,在决策前应当尽量收集大多数公民的意见,并真正的将这些意见重视起来,真正的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决策。

 4.2.4 完善地方政府绩效体系 由于我国绩效考核与政府官员的政绩直接挂钩,而评价其绩效水平的最主要因素就是经济建设,所以这就导致地方政府在做决策时唯 GDP 论,不考虑其他方面的问题,只考虑自己任期内的绩效水平,从而导致政策问题频发,所以这就要从绩效方面进行着手完善。在对官员进行绩效考核时不能仅仅从经济方面进行考核,更要从道德和能力方面进行考核,将道德水平放在第一位,这就使得地方政府官员不得不对自身的道德评价进行看重,在制定政策时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注重人民群众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评价,从而提高人民群众对地方政府的信任。

 4.2.5 完善地方政府责任体制建设 加强地方政府的责任体制建设,在现阶段就要做好行政问责制的建设。而要完善行政问责制,首先就要完善问责主体。传统的政府(行政)问责自身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自上而下、流于形式、机会主义等),为社会问责的开展提供了现实可行性[17]。所以要加强人大、民主党派、司法机关和社会公众对地方政府的制约能力,在法律上确立这些主体对于地方政府监督,并保证法律可以完全实施下去。其次就是行政问责所面对的不能仅仅是地方政府官员,对于普通的公务人员也应当一样的适用,要将行政问责制变为一种常态的制度平稳运行。再次就是行政问责的后果,不能用其道德责任代替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应当对其所犯过错依法进行追究,不能在风头过去之后就继续启用,使得行政问责成为了一种逃避责任的手段和工具。

 4.2.6 加强地方政府危机处理能力 地方政府面临危机是不可避免的,每一次地方政府对危机的处理都是一个契机,处理的好可以增加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反之则减弱地方政府的公信力,所以对危机的应对是非常影响地方政府的公信力的。

 对危机的应对首先要树立危机理念。政府的危机理念作为一种思想意识,是政府行为的灵魂,它决定了政府在公共事件中的行政行为与效能[18]。所以,应当在平时就要做出一定的预案,以防止在危机出现之时自乱阵脚,在有预案的

 情况下在平时做出一些演练,提高地方政府的危机应对能力。其次应当注重对信息的收集工作,在发现出现危机的萌芽之时,应当在人们没有察觉之时,将危机消灭在萌芽之中,这无疑是应对危机最好的结果。在危机爆发时,应当及时的将危机的破坏力降到最低,并且将危机的处理过程和结果公之于众,只有这样才能打消掉社会公众的猜疑心理,赢得社会公众的信任。

 4.3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从社会和政府两个方面如何提高地方政府公信力进行了详述。伴随着中国民主社会的不断发展,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是必然的,但是本章内容对促进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发展,加快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希望本章内容可以对地方政府的实践活动有所启发。

 结 论 本文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地方政府公信力问题是一个在行政管理领域长久不衰的话题,本文在分析了大量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炼出来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中所出现的共性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阻碍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更是可能是造成社会动荡和政权不稳定的因素,所以对这些问题的及时解决可以起到许多积极的作用。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将许多前人所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提炼总结,并且在紧跟时代发展的同时,加入了我自身的理解,造成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不仅仅是政府自身的原因,还有很大程度上的社会发展的原因,所以我将原因和对策都分成了社会发展和政府本身的发展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并且将前人所做出的成果理论更新换代,使其可以对信后我国的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增砖添瓦,具有极其强烈的现实意义。

 在影响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原因当中可以看出,我国的民主政治发展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尤其是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的历史变革的时期,各种各样的因素交织纵横,蝴蝶的翅膀忽隐忽现,情形颇为复杂,并且在民主意识上距离民主政治发达的国家还相去甚远,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建设也是任重而道远。

 本文的研究在浩瀚的学术研究中只是沧海一栗,其高度与专家学者相比也是相形见绌。但是,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学术的发展正是许许多多这样的研究堆砌而成,希望我的研究可以对中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有着些许的帮助,对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赵为龙,周世虹.浅论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的途径[N].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9):12-14. [2]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N].人民日报,2017,10(19):01. [3]奥斯本·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周敦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4]罗尔斯.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58-59. [5]徐柯.政府公信力浅说[J].前线,2007,(09). [6]唐铁汉.提高政府公信力建设信用政府.中国行政管理[J].2005.26(06):39-45. [7]张旭霞.试论政府公信力的提升途径[J].南京社会科学,2006,(07):50-55. [8]朱光磊,周望.在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中提高政府公信力[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3):120-128. [9]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0]时伟.论政府公信力的基本内涵、弱化表现与提升路径[J].领导科学,2012(33):6-8. [11]刘晓玉.政府公信力的内在价值和提升路径[J].理论学习,2017(04):36-39. [12]张权.政府公信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2(07):007. [13]蔡梅兰.政府公信力的现实困境和提升路径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6(07):94-97. [13]杭泰斌.从改革的视角看“政府公信力”问题[J].领导科学,2017(15):7-8. [14]王庆怡.地方政府公信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世纪桥,2017(10):75-76. [15]李建生,熊滨.政府信用缺失的原因分析[N].南昌大学学报,2005,(06):25-29. [16]土晓晔,梁勇,吴一凡.政府公信力与社会问责的关系研究[J].领导科学,2017(35):15-18. [17]杜一君.我国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13):209-211.

相关热词搜索:公信力 地方政府 路径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