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汇总及答案

发布时间:2020-10-19 来源: 读后感 点击: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汇总及答案

  历史上的几次重大改革在高考上会出些什么题目呢?对于这类题目,考生该如何解答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仅供大家参考!

 (一)

 1. (2008 年江苏高考 24 题 A)(12 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6 分)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2 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4 分)

 答案:

 ⑴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

 ⑵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

 ⑶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考查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阅读理解分析提炼归纳概括能力。第(1)问体现汉与鲜卑之间存在矛盾;第二问考了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第(2)、(3)问主要考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和概括,体会改革的艰难和改革起到的效果。

 涉及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2. (2010 年高考福建文综 41 题 A)(15 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一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含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别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K^S*5U.C#O% ——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衔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6 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9 分)

 答案:

 (1)主张:灾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

 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

 (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荣;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

 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涟;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考查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主要内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解析:

 (1)此题考查提取信息知识的调用能力。(2)此题考查提取信息知识的调用能力。第一问侧重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第二问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

 涉及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主要内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3. (2007 年高考广东单科 31 题)(9 分)

 16 世纪对教会的反叛,以其世俗主义标志着近代的开端。

 ——据(美)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⑴"16 世纪对教会的反叛",在欧洲以德意志、瑞士和英国的宗教改革为典型。三国宗教改革的发动者分别是谁?(3 分)

 ⑵16 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何历史意义?(6 分)

 答案:

 ⑴马丁路德、加尔文、亨利八世。

 ⑵打击了欧洲天主教的神权统治;为确立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奠定了基础;新教登上历史舞台;增强了欧洲民族意识,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使语言、文学、艺术、音乐、教育等诸多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考查点:马丁路德领导的德国的宗教改革

 解析:(1)本问考查的是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回忆所学知识即可,三国宗教改革的发动者分别为:德意志的马丁路德、瑞士的加尔文、英国的亨利八世。

 (2)可从对欧洲天主教势力的打击、对宗教信仰自由原则确立的影响、对民族意识的增强、对人民思想解放的影响以及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等角度作答。

 涉及知识点:马丁路德领导的德国的宗教改革

 4. (2010 年海南高考历史 29 题)(8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主导的盟国军事占领当局推动日本进行改革,其主要指令和内容如下:

 ——摘编自《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后日本改革的背景。(5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推动日本改革的目的。(3 分)

 答案:

 (1)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军国主义体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本侵略战争失败;美国主导的盟国军事占领当局管制日本。(5 分)

 (2)促进日本非军事化,民主化;使之符合美国的要求和利益。(3 分)

 考查点:《大日本帝国宪法》及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踏上军国主义道路的日本

 涉及知识点:

 《大日本帝国宪法》及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踏上军国主义道路的日本

 (二)

 1. (2011 年海南高考 32 题)(8 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马丁路德金生平活动大事年表

 1929 年,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

 1954 年,就任南部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牧师。

 1955 年,为反对黑人必须给白人让座的规定,领导蒙哥马利市黑人抵制乘坐公共汽车长达一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布该市在交通工具上的种族隔离非法。

 1957 年,当选为南方基督教领袖会议主席,成为南方反对种族歧视运动的领导人。

 1960 年,在多地领导以"入坐"等方式反对餐馆、图书馆、电影院实行种族隔离的抗议活动,被捕入狱。

 1963 年,在种族歧视最严重的伯明翰进行抗议活动。

 1963 年,领导来自全国各地的 20 余万人参加的"为工作和自由向华盛顿进军"的大游行。不久,国会通过有利于黑人的民权法案,其中包括"保证一切人平等地进入公共设施"等内容。

 1965 年,在赛尔马领导争取黑人公平选举权的和平游行。

 1966 年,领导反对芝加哥学校种族隔离的活动。

 1968 年,遇刺身亡。

 ——摘编自 C.S.金《自由之梦》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马丁路德金领导的黑人民权运动的发展变化。(3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马丁路德金在黑人民权运动中的作用。(5 分)

 答案:

 (1)规模扩大,由地方发展到全国,由争取社会权到扩大到争取政治权利。(3 分)

 (2)组织者和领导者;提出明确的目标;采取了非暴力直接行动的斗争方式,比较可行,能够为各阶层广泛接受;运动取得一定成果。(5 分)

 考查点:马丁路德领导的德国的宗教改革

 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的 "抵制乘坐公共汽车"" "入坐"等方式反对"" 为工作和自由"" 争取黑人公平选举权"" 反对芝加哥学校种族隔离" 等有效信息进行归纳变化,注意斗争领域、规模、形式、地点等多方面归纳变化。

 第(2)题,本问可以从黑人运动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和特点中归纳作用。

 涉及知识点:马丁路德领导的德国的宗教改革

 2. (2009 年高考宁夏文综 41 题)(15 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 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等

 材料二 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摘编自《宋史 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其中制度规定的目的。(10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5 分)

 答案:

 (1)目的:材料一:规范租佃关系,抵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维持生产正常进行。

 材料二:保护自耕小农,抵制兼并,增加国家收入。

 (2)历史背景: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小农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土地兼并加剧,政府根据社会变化在政策上进行调整。

 考查点: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解析:本题为选做试题,考查学生"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中的"王安石变法"这一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第(1)问的回答要精读史料,最大限度的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归纳。第(2)问的回答要结合变法的背景和必修二的相关知识。

 涉及知识点: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3. (2010 年高考山东文综 33 题)(10 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4 分)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6 分) 答案:

 (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作用重科名资历。

 (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

 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应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考查点:育才措施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措施。第(1)问通过材料一中"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可以看出北宋的科举考试重诗赋记诵;"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可以看出官吏的作用重科名资历;第(2)问"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可以看出王安石改革中注重实用为主,改革措施根据教材知识作答,较为简单。

 涉及知识点:育才措施

 4. (2009 年高考福建文综 41 题 A)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敢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

 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并上书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法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

 --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8 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7 分) 答案:

 (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实质 :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的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在专治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考查点:戊戌变法的评价

 解析:(1)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正确的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主张是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评价该主张要结合中国当时的国情。

 涉及知识点:戊戌变法的评价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分享到微信好友或朋友圈来源:网友投稿

相关热词搜索:高考 真题 回眸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