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蝉的赏析

发布时间:2017-01-19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短文蝉的赏析篇一:虞世南《蝉》高考诗歌鉴赏

虞世南《蝉》鉴赏

古诗鉴赏

0216 2021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

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刘学锴)

短文蝉的赏析篇二:蝉

背景分析:《蝉》是七年级的一篇略读课文,通过对比,先抑后扬,体验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策略

教学重点: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学难点:感悟生命的意义,培养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引

一肚子没学问,开口闭口知道,

瞧瞧这小家伙,实在真是骄傲。

有翅没有毛,飞得没多高;

一到大热天,多在树上叫。

蝉歌声嘹亮,响彻一个夏天……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看看蝉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动?

学习目标:

1、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2、感悟生命的意义,培养热爱生活的感情。

听朗读,知内容,答问题。

这是一只怎样的蝉呢?

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我认为,这是一只的蝉,因为

二、学与导

1、文章开头就描写了蝉,作者是怎样来描写蝉的呢?作者起初对蝉的感情是怎样的?

2、作者描写的病蝉是怎么样的?此时态度如何?

3、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先抑后扬(欲扬先抑),是一种描写技巧。“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或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按下,从相反的贬义处落笔。用这种方法,可以使文章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并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4、从全文看,作者主要是写蝉的生命历程,但作者在结尾已经从蝉的生命历程中悟到人生的意义,这是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这样细小动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通过学习这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积极面对,好好活着。

5、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请找出来

赏析:

1、请你谈谈“哪管九十年,九十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的作用和含义?

2、怎样理解“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

三、练

1、写一写:仿照下列例子,你也写一句

生命就要像贝壳一样,即使卑微,也要一丝不苟。

生命就要像金蝉一样,即使短暂,也要放声歌唱。

2、片段练习

请你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一种小动物。(如蜜蜂、小狗、小猫等)

四、悟

学习了这篇课文,谈谈你的收获

教学反思:

通过一节课的教学,绝大多数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了生命的意义,感悟到生活的美好,能运用欲扬先抑的写法进行写作。但是,由于初一学生阅历较浅,对生命的感悟不深刻,不能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短文蝉的赏析篇三:《短文两篇 蝉

短文蝉的赏析

贝壳》教学设计与评析

对比探究体悟生命

——《短文两篇 蝉 贝壳》教学设计与评析

设计:南钢学校熊晓华

执教:南钢学校熊晓华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17课

【设计理念】

《蝉》《贝壳》两篇散文语言清新、凝练、意味隽永,因而既是指导学生朗诵的好材料,又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的经典之作。两篇文章都是精致而内涵深刻的优美散文,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自读《蝉》与《贝壳》,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来对比欣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2、 了解欲扬先抑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 对比探究阅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教学重点】

感受作品语言优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教学难点】

对比探究阅读;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痛苦又何尝不是一种美丽呢?”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

【设计意图】由冰心的话导入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生命,为感悟生命的真谛作铺垫。

二、 夯实基础

(1)知人论世,作者简介小思和席慕容的相关介绍,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活历程和创作情况。

(2)检查字词预习,为更好阅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三、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听准字音,注意朗读的感情、节奏。目的是“品语言,入意境,展想象”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诵读,通过范读、指导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初步感知文本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在读的过程中,请学生思考:

(1)、《蝉》这篇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2)、《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并且要求学生联系文章的主旨以及问题所处的具体语境作深入的分析和解答。

明确答案:(1)、“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

理解: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2)、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并没有就此停笔,而是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四、研读赏析,合作探究。

1、《蝉》一文中的“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2、《贝壳》一文中“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3、《贝壳》课文最后一段说 “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4、这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研读赏析课文,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通过对比阅读和思考,更深一步的分析体会两篇短文的写作手法。突破教学重难点。在这一环节中,要把着力点放在过程上,既要看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还要看是否做到全员参与和全程体验,更要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以及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明确答案:1、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2、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感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因为爱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为热爱生命,她加倍喜欢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笔下,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她才会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3、作者并不希望建立叱咤风云的丰功伟业,她只想像那颗小小的贝壳,用仔细、精致、一丝不苟来塑造执著而美丽的形象,回馈生命,打动人们。“固执”和“简单”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表现了她并不渴求人们对她绝对地赞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种感动,希望能像贝壳的美感动她一样感动着世界。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4、明确:相同之处:(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不同

之处:(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五、课堂小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设计意图】解决难点,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六、布置作业。

1、句子仿写:生命就要像蝉一样,即使短暂也要固执地等待;生命就要像贝壳一样,即使卑微,也要一丝不苟,生命就要像------------------------。

2、搜集当代散文家、诗人的有关“生命”之作。

附:板书设计:

蝉: 聒噪、瘦弱——延续生命

(抑) (扬)

贝壳:生命脆弱、卑微——居所精致、仔细

哲理:----生命短暂,珍惜拥有。

【评析】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指导学生的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为重点,以哲理语句的品读为亮点,以内在的生命哲理解读为难点,呈现了高效、丰富的课堂教学。

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在这堂课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地位。指导学生品读课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启发点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以品读—鉴赏—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

二、对比阅读,开阔语文学习的思路。

通过比较分析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学习通过各种形式获取有效信息,提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开阔语文学习的思路。

相关热词搜索:短文 赏析 八哥和蝉短文 短文蝉的音乐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