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重初战,打则必胜:青化砭战役
发布时间:2018-07-02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战役爆发背景
1946年6月,蒋介石开始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内战全面爆发。由于我军正确执行中央军委制定的战略方针,至1947年2月,经过8个月时间歼灭敌人7l万人,粉碎了敌人向解放区的全面进攻,使其被迫转为重点进攻。
蒋介石为了实施其重点进攻计划,于1947年2月28日将胡宗南召至南京,部署进攻延安具体事宜,想以攻占延安来实现其“摧毁匪方党、政、军神经中枢,动摇其军心,瓦解其斗志,削弱其国际地位”的企图。
蒋介石将在西北的34个旅25万兵力组成南、西、北3个集团,以第一战区胡宗南集团为主力从南线突破,以宁夏马鸿逵及青海马步芳集团的12个旅、陕西榆林邓宝珊的2个旅分别在西线、北线钳制配合,对陕甘宁边区进行包围进攻,最终夺取延安,将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驱逐出西北,在延安及其附近围歼西北解放军,或逼解放军东渡黄河,由胡宗南集团与黄河以东的国民党军夹击而歼灭之。
1947年3月13日,国民党胡宗南集团从南线以15个旅共计14万人向我党中央所在地延安发动猖狂进攻。我西北野战兵团组织运动防御,迟滞、消耗国民党军的进犯,掩护指挥中枢转移。到3月18日,中共各机关已转移完毕,西北野战兵团主动在1947年3月19日撤出延安。
毛泽东在离开延安之前,已经预见到敌人占领延安后,必然继续向延安以北地区进犯,以寻我主力决战。果然,敌人窜到延安后,气焰十分嚣张,急于寻我主力作战。能否避开敌人的正面攻势,寻机战胜敌人,是粉碎敌人对我西北战场重点进攻的关键。以2万多兵力对20多万用飞机、大炮武装的敌人,要粉碎其重点进攻,看似不可能,甚至是战役战术不可思议的事情。然而,用兵如神的毛泽东主席自有办法。毛主席深谋远虑,正确估量了敌我形势,指示部队要充分发挥我军熟悉当地地形特点和人民群众站在我们这一边的优势,利用山涧沟壑同敌人周旋,用“蘑菇战术”把敌人拖得筋疲力尽,然后将其消灭。
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经研究决定,将第1纵队(建制为558旅、独立第1旅)、第2纵队(建制为359旅、独立第4旅)、教导旅、新编第4旅组成西北野战兵团,由彭德怀担任司令员,担负主要作战任务,以地方部队、游击队、民兵在敵后展开广泛的游击战,直接威胁进犯陕北的胡宗南集团后方,配合野战军作战。
西北战场我军主力仅有6个旅2万余人,并且装备比较差,弹药少,加之,陕甘宁地区人口稀少,物资比较缺乏,我军后方供应和兵源补充均较困难。在这种敌强我弱的情势下,欲打胜敌人,必须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法,牵着敌人的鼻子在根据地内打圈子,从而造成敌人行动上的过失,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歼灭敌人。
我军主动放弃延安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行动,敌人却认为我军“不堪一击、已成流寇”,急于寻找我军主力决战。我军撤离延安后,隐蔽集结于甘谷驿、青化砭、蟠龙地区待机。因这些地区物资相对较多,阵地和群众条件较为良好,有回旋余地,且东有晋绥解放区作依托,是待机歼敌的良好地区。
胡宗南集团于3月19日侵占延安后,将其前进指挥所由洛川移至延安,以整编第1师、整编第27师、整编第90师及整编第15师之第135旅等共8个旅集结于延安、拐峁、颜家店地区,以整编第36师及整编第17师之第12旅共3个旅集结于延安以南七里铺、十里铺、二十里铺及观音桥地区,以整编第17师率第48旅驻甘泉一线,以整编第76师2个旅分驻临真、金盆湾地区。
胡宗南认为我军主动撤出延安是“仓惶北窜”并错误地判断我军“企图固守延水以北,以掩护其中央及边区各机关之撤退,或潜伏绥延公路两侧,乘机窥复延安”。因此,遂定下一套作战方案:以一部正面佯攻,牵制我军主力,以主力由延川、清涧地区切断黄河各渡口,尔后向左迂回,包围歼灭我军于瓦窑堡附近。
为了在运动中集中优势兵力歼灭分散孤立之敌,我军为创造战机,迷惑调动敌人,便于在延安东北地区歼敌,遂以第1纵队主力撤至安塞以北地区,并以其一部在延安西北地区与敌接触。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