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
发布时间:2018-07-01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摘 要:史料教学是高考命题趋势的要求,在高中教学中十分常态化,选取有效精炼的史料是前提,如何运用史料教学,紧扣课堂的主题,并培养学生对材料的提取、分析、归纳能力是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运用史料;高中历史;有效;充分
梁启超说:“史料者何?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者也。”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近几年的高考全国一张卷历史考题中,试题倾向于运用史料来呈现问题的越来越多。从选择题到材料论述题,我们可以看见大量史料的运用。所以,我以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探讨如何运用史料教学达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培养学生分析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
一、 史料教学的重要性
史料实证精神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通过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根据史料辩证地分析问题理解历史现象或历史事物,所以在高中的教学中训练学生如何根据材料提取和概括分析信息十分重要。
二、 选取史料的几点心得
(一) 注重史料选取的真实性
史料分为地上、地下,一手、二手,我们平时较难从浩瀚的原始资料中直接提取史料,所以历史教科书成了我们手中最便利的也是较为权威的资料,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材料是我们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我们从网络资源中选取的资料和从同仁的教學设计中提取的材料也要注意校对之后才能使用。而且在选取史料时,尽量慎重使用除纪录片外的影视资料,这些材料往往包装加工色彩过重,有些甚至偏离了历史。在《新文化运动》一课中,我所选取的史料部分是二手材料,梁启超《五十年中国概论》,鲁迅的白话小说《药》《祝福》节选,胡适的《蝴蝶》等文字和图片资料。
(二) 注重史料选取的有效性
史料教学最忌史料堆砌,不仅缺乏思考而且无效,史料选取要紧扣主题,要为课堂的主题服务,有效实用。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我以《新青年》到新青年为主题,力求架构历史背景,塑造新文化运动之前国民的迷信愚昧守旧形象,以旧称新,在历史情境中探讨新文化运动的民主和科学是救世良药,体会《新青年》杂志对国民改造的深刻影响。分为新邦旧民篇,新药启民篇,新象新民篇。这一课的知识容量大,在短短的45分钟之内难以做到面面俱到,那么课堂教学就必须有取舍,主题要突出,而选取的史料必须能够贴合课堂的主题,紧扣核心,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建构历史现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难点。这样你所选取的史料才是有效的。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认识在辛亥革命后社会仍然存在严重的迷信愚昧守旧心理,社会要进步,国民性必须要改造。通过《药》的“人血馒头”节选,《祝福》中批判祥林嫂败坏风俗和赵五贞死在包办婚姻之下这些材料来塑造新邦旧民的特点,材料直观,有代表性,“人血馒头”中的迷信愚昧,《祝福》中祥林嫂是旧道德的牺牲品,赵五贞是旧伦理的牺牲品,三者材料快速地建构了历史现场,并能够紧扣主题,一目了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了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旧道德旧伦理下旧民的悲哀,并深思怎样拯救,这样也就可以承上启下地引出《新青年》的创办迎合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三) 注重史料选取的精炼性
选取史料除了紧扣课堂外的主题,也精炼简要。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如何处理白话文与文言文之争,我以二胡论战为例,选取了胡先骕的古诗词“荧荧夜灯如豆,……片时犹绕柱也”,和胡适的白话诗《蝴蝶》对比,精简直观,学生朗读两首诗后,能够清晰认识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思考二者在新文化运动中对新思想传播中起到的不同作用,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
三、 史料上教学中的运用
(一) 在课堂中对史料的应用要避免蜻蜓点水,应深挖史料的价值
依照赵五贞之死这段材料为例,1919年11月14日,湖南省长沙市一名新娘在花轿上自杀,轰动全国。长沙南阳街眼镜店主之女赵五贞,不愿嫁给橘子园开古董店的吴某,在出嫁之日,私藏剃头刀上轿,在抬赴吴家途中,割断喉咙,自杀身亡。据说,赵五贞最初曾许配某男,后来父母嫌男方家贫悔婚,姑娘不同意,但又不能违父母之命。
问题(1):这段史料发生在何时?
是在1919年11月,五四运动后,也是新文化运动期间。
问题(2):为何还会发生包办婚姻引发悲剧?
学生讨论得出旧伦理、旧道德依旧根深蒂固。
问题(3):为何引起全国轰动?
学生讨论得出,因为《新青年》杂志创办后,民主、科学、进步等新思想新道德的传播使人们对旧礼教进行批判。
问题(4):赵五贞之死值不值得?学生通过分析辩证地看待问题,认识到一方面赵五贞用她的死来反抗包办婚姻是勇敢的;另一方面也可看出封建家庭中子女人格不独立,精神不自由,只能用极端的方式来抗议,可见在没有民主的家庭子女是弱势的,也仅能用死亡来抗议。
由此可见,并不是越多的史料就越能说明问题解决课堂重难点,只有善于研究史料,深挖史料,才能引导学生多角度看待历史,多维思考问题,善于发现,勇于分析。
(二) 在课堂中对史料的运用要能够有效解决课堂重难点,避免盲目使用史料
一堂课的材料应该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在教材中就有的,能够解决的,直接从教材中提取应用,不应为了增加史料而使用史料,无用且浪费。在处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内容时,我直接圈定教材中的段落,选定资料,要求学生整合教材信息,为教材中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贴标签,必须剪短贴切,这样就能加深学生对代表人物思想的理解,并提高了学生对民主与科学这一救世良药的认识,锻炼了学生提取信息,归纳信息的能力。
(三) 要辩证地分析史料,看待问题
以王光祈的论述“世界潮流排山倒海直向东方而来,中国青年受此深刻刺激,顿成一种不安之象,对于旧社会、旧家庭、旧信仰、旧组织以及一切旧制度,处处皆在怀疑,时时皆思改造,万口同声要求一个‘新生活’”来评价新文化运动。
问题(1):何为“世界潮流”?
问题(2):何为“不安之象”?
问题(3):“处处皆在怀疑”可取吗?
问题(4):当时是“万口同声”要求“新生活”?
由此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向西方学习民主与科学的解放运动,是符合时代潮流的,但盲目要求西化,否定传统,可见作者是认为这很偏激值得反思。但是作者的材料真实吗?不可能万口同声,应是社会中的一部分,应辩证地认识。这样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有了全面的认识,能够辩证地看待史料,这也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四) 运用史料教学时,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史料教学中,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的角度,但不能直接代替学生得出答案,那样的话课堂教学根本没有效果。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时会让人惊讶,要信任学生能够在锻炼中成长,给予学生展示的平台,鼓励学生多思考,小组探究,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分析材料,整合材料的能力。但是在学生思考的同时,要避免学生偏离课堂主题,可以鼓励多元化认识问题,但不能随意曲解历史,教师对课堂的驾驭也非常关键,在课前要做好大量的备课工作,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调度能力要求很高。
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是十分常态化的,如何选取适合有效精炼的史料,是史料教学的前提要素,这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前期工作,现今网络资源便利,拿来主义盛行,教师对史料的选择应该更加慎重,只有有效服务于课堂主题的史料才是适合的,应避免盲目使用史料。而如何运用好史料,深挖史料的价值,充分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有效解决课堂中的重难点是教师要一直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66.
[2]王恩收.赵五贞花轿自杀与李超不嫁[J].文史月刊,2010(7):41.
[3]王光祈.工读互助团[A].社团(二)[C].第369页.
作者简介:
任英华,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华侨中学。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