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第一枪”,我们自己造
发布时间:2018-06-30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文物征管部的文化库房里珍藏著不少国宝级文物,其中有两件国宝级文物有着特别的意义。一件是我军自行研制和生产的第一支步枪——无名式马步枪(以下简称“第一枪”);另一件是将无名式马步枪稍作改进后被彭德怀命名的“八一式马步枪”。2017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展览中展出了我军“第一枪”,吸引众多观众驻足观看。
提起中国步枪的发明创造,人们想到的往往是汉阳造、沈阳造、太原造和巩县中正式,其实,这几种五花八门的步枪都是根据外国图纸仿制的,挨不上中国自行设计、发明创造的边。
而中国真正的第一支自行研制和生产的步枪,诞生于1939年4月25日,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由陕甘宁边区机器厂枪械修造部制造的,主要设计制造者刘贵福由此获得了毛泽东的褒奖:“刘贵福同志,你是生产战线上的英雄。”
“第一枪”诞生的最难能可贵之处,是它的发明制造者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设备不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发扬自己动手、自力更生的精神制造出来的。
70多年前的延安很艰苦,谁能想到,“第一枪”的诞生和制造地竟然是在简陋的车间里。说是车间,其实就是一个四面透风的棚子,冬天寒风凛冽,夏天热气腾腾。但是,为了制造出八路军自己的步枪,制造者们不惧寒风凛冽、不怕热浪袭人、不畏艰难困苦,硬是在缺少设备,尤其是在制造枪械机床没有动力设备无法开动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开动机器,制造出了八路军自己发明创造的“第一枪”。
“第一枪”的发明创造,验证了毛泽东那句脍炙人口的至理名言:“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
抗战时期,为保证我军源源不断地得到军火补给,八路军总部着手建立自己的军事工业。1937年10月21日,毛泽东致电周恩来、朱德等:“我们必须在一年内增加步枪一万支,主要方法是自己制造。”
1937年11月,八路军总部发出指示,要求各师、旅、团、游击支队及地方政府和自卫队都要招募技术工人,开办修械所和炸弹厂。这时,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高涨,不愿当亡国奴的产业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一批批投奔八路军、新四军。刘贵福就是这时来到延安的。
刘贵福是山东人,家境贫寒,从小学制枪造炮,由于天资聪明,逐渐成了制枪造炮的能工巧匠。1935年,他在太原枪炮等兵工厂打工,“一二·九”运动波及太原后,他和工友们积极响应,1936年参加西盟会积极抗日,1937年9月参加八路军,12月到达延安。
当时的延安,物资极度匮乏,朱德总司令一个月的津贴只有5元,然而,刘贵福一个月的津贴就有28元。兵工厂的厂长、政委和原来的工人吃的是杂粮,而刘贵福等新来的骨干人才吃的却是白馍,这些使刘贵福他们感动万分。
刘贵福等人面对仅有的几台没有动力设备的枪械制造机器,不畏艰险,开动脑筋,想出了用人力摇动转轮带动机器运转的土办法,即在每台机床前都设置一个自制的大轮子,工人摇起大轮子,用皮带带动机器旋转。大轮直径一般有一米多,一个工人可以摇动;八尺车床最大的大轮直径有两米多,需要两个工人对摇,摇轮工人听从机器操作工人的命令。就这样,无动力设备的机器在人力的带动下不仅开动起来,并且运转自如。
制造枪管要用枪管深孔钻床,然而,八路军没有。由于日本人严密控制,买也买不到,怎么办?“第一枪”的制造者们集思广益,竟然制造出了中国甚至可以说是世界上首台土洋结合的枪管深孔钻床,即在一个长条板凳前面架起一个石头磨盘,安上摇把,负责枪管钻孔的工人像“磨剪子炝菜刀”的师傅那样,骑在长条板凳上,把枪管毛坯插在磨盘中心孔里,用肩膀将钻头顶在枪管毛坯的中心。钻头则是在一根细长的铁杆前端焊上刀头,另一个人摇动磨盘飞快旋转,带动枪管毛坯转动,钻头渐渐前进,进入枪管的深部,直至贯通。
由于当时八路军没有专用的枪械金属零件表面防锈处理设备,“第一枪”的制造者们又发明创造出一种巧妙、实用、简单的“烤蓝”工艺,即在火炉里铺上一层烟煤,控制好适当的温度,把金属零件放在烟煤上,金属零件经过加热、烟熏、氧化,再用皮油在表面反复擦,使金属零件表面形成一层黝黑锃亮的薄膜,从而达到枪械金属零件的防锈要求,而且防锈能力相当好。
在汗流浃背的摇轮师傅和聚精会神操作机床的师傅天衣无缝的配合下,在制造车间特有的机油和金属削皮的味道之中,在制造者们欢欣鼓舞中,我军“第一枪”诞生了。
此后一年时间里,刘贵福等反复听取意见,不断进行试验,对“无名氏马步枪”进行改造,并于1940年4月成功进行了实弹射击。
该枪口径7.9毫米,短而轻,枪身长不到1米,枪重仅3.36千克,近似马枪,后坐力小,但枪身和刺刀总长超过三八大盖,拼刺刀占尽优势,折叠式三棱刺刀在枪的下方,用按键扣合,拼刺时可随手甩出,枪托内还可存放小型修理工具等。
当刘贵福在八路军总部向彭德怀、徐向前等首长汇报该枪情况时,彭德怀连连说:“好枪!好枪!”由于当天是1940年8月1日,故取名为“八一式马步枪”。
从此,“八一式马步枪”在抗日战场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受战士们的喜爱。从1940年8月1日起至1945年抗战胜利,近9000支“八一式马步枪”装备了八路军,极大地提高了八路军的战斗力。甚至在1949年太原解放时,彭德怀看了从阎锡山军队缴获的步枪,还摇着头说:“不如我们的‘八一式马步枪’。”
此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虽然我军的步枪几经更改,但是,“第一枪”的优点始终伴随着步枪的发展,比如,折叠式三棱刺刀在枪下方,用按键扣合,拼刺刀时可随手甩出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战争洗礼的世界各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的几场战争中,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美军在越南战争的惨痛教训中,深刻地认识到,步枪已经失去远射程的意义,短小精悍是步枪发展的趋势。
这个迟到了几十年的结论,与当初“第一枪”诞生的重要意义不谋而合。由此,世界步枪的“轻型化”是从中国开始的结论,成为了世界各国的共识。
因此,世界各国枪支专家,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步枪的“轻型化”的发展历程,总结为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起自1939年中国延安的我军“第一枪”;第二阶段起自1943年德国的突击步枪;第三阶段起自1966年美国在越南战争中使用的小口径步枪。
因此,认为中国是世界步枪“轻型化”始祖的说法,毫不夸张。
〔本刊责任编辑 姚 梅〕
〔原载《文史博览·文史》2018年第2期〕
相关热词搜索:八路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