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家庭因素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6-27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摘要:随着整个社会对素质教育理解的加深,家庭因素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与学校教育有关,同时也与他们生活的家庭环境息息相关。家庭对学生的作用,不仅在于他所提供的生活保障,更为重要的则是他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人更是看重家庭对学生教育的影响,他们发现父母的支持与教养方式与学生心理的关系密切。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而家庭因素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应重视小学生家庭教育,发挥其应有作用。
关键词:小学生;家庭因素;心理健康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體,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其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未成熟,内心既敏感又脆弱,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极易受外界各种不良因素的诱惑,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
二、家庭因素对小学生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家庭环境因素对小学生心理的影响
1.家庭结构的影响。家庭结构主要指家庭的人口结构,有许多研究证实了家庭结构异常对学生行为问题的影响。家庭结构健全和谐的家庭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而破裂家庭或父母不和谐、经常争吵、以及单亲家庭,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明显不利,使儿童产生躯体疾病、心理障碍比例较高。
2.家长榜样的影响。教育学、心理学中提出:模仿是小学生心理的一个显著特点,正在成长中的小学生正是按照榜样来检验和调整自我意识和行为倾向的。
3.教养方式的影响。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上,国内外许多研究都得出一致的结论,认为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人格特征,是促发子女产生神经症的危险因素之一。
(二)家长对子女的要求过高会使孩子产生不健康的心理
家长的期望对孩子有强烈的暗示和感染作用。从心理学上来讲,期望是一种心理定势,家长对子女的态度激励着儿童不断向前发展。父母对子女的美好期望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家长的期望越高,对孩子的激励越大,就越能强化他们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利于儿童意志品质的锻炼,形成远大的抱负。但是,这种期望过高,不但起不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会使孩子屡遭挫折,丧失信心,形成消极心理。
(三)紧张的家庭人际关系对孩子心理也有重要的负面影响
在气氛紧张、父母关系不和谐的家庭里,父亲和母亲都处于极大程度的情绪紧张状态,他们常常是烦恼不安、打骂动粗、性情暴躁、言语粗鲁,对长辈缺少孝敬,对子女缺少一定的关爱。紧张的家庭人际关系破坏了应有的温馨的家庭气氛,使孩子长期处在负性情绪中,缺乏安全感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自私、玩世不恭等不良品质。
(四)家长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相处时间最长,最亲密的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个性塑造,人格形成,智力发展,价值观念的取向等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父母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生长发育和心理成熟。
三、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的意见及建议
(一)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广大家长要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系统掌握家庭教育科学理念和方法,肩负起家庭教育的责任。要严格遵循孩子成长规律和发展规律,学龄前儿童家长要为孩子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培养孩子健康体魄、良好生活习惯和品德行为,让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二)针对小学生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
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自觉承担教育义务。广大家长要及时了解掌握孩子不同年龄段的表现和成长特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要始终坚持儿童为本,尊重孩子的合理需要和个性,创设适合孩子成长的必要条件和生活情境,努力把握家庭教育的规律性;要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积极发挥榜样作用,与学校、社会共同形成教育合力,避免缺教少护、教而不当,切实增强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三)家长积极引导,克服小学生的错误心理
小学生正值身心健康迅速发展的时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侵袭,因此,家长要积极引导小学生,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时刻体会到自己是家庭、是社会的一部分,逐步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自信,克服自卑心理。家长们要正确引导小学生,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深度挖掘错误心理形成的原因,从源头上对错误心理加以控制和改正。
指导老师:赵鑫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