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国民性的重塑

发布时间:2018-06-27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摘要:某一国族民众自上而下在特定生存境遇中,自觉所形成的并具有稳定性的社会性格和国民心性,即为我们这里所讲的国民性。国民性当中包括丰富多样的内涵,国民性论争是有效促进我国人民走向成熟的重要精神食粮,同时国民性品质还是构成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要素。国民性的提高离不开国民教育的推动,而要想彰显出其教育效能,就离不开功能底线等五个因素。当代我国国民性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国民共同体身份认同教育等方面进行有效开展,促进新时代下国民性的重塑。
  关键词:国民性;国民教育;内涵;途径
  一、国民性的理论界定
  何为国民性?虚无论者和务实论者分别给出了不同的理解,前者认为所谓的国民性仅仅只是一个解释性概念,好像这一“解释概念本身能够和任何东西相适应”,导致研究者深陷在怪圈之中,即“任何假设都能够对一切进行解释,但最终却都没有办法解释”;后者认为国民性是由某一个特定的国族,所具有的民族性格等。而对于这两者给出的理解和界定,我们就非常有必要在审视和清理的基础上,透过表面的描述来透视到深层次的认知和立场,要不然,我们很难真正意义上探索出国民性的原本意义,而培育国民性和教育的重塑工程也将会停滞不前。以下我们将着手于對国民性立场,还有角度差异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从四个视角来对国民性的概念进行解释。
  (一)国民性的优劣性
  自从“国民性”一词被国人谈及时起,就将其和民众素质的优劣性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在学者的一些言说当中,还有对国民性进行反思的重要论域和立场中,它标志着“文化主体意识”正在国人中悄然崛起,它是中华民族在整个反思过程中的重要觉醒。
  (二)国民性的指向性
  学者在探讨国民性当中,对优劣进行判断的标准,是主要是对特定价值的取向,它是相对比某种特定对象来讲的,在这种相对关系中,也在隐约之中暗喻着,真实国民性优秀论争的意图。
  (三)国民性的构成性
  国民性就好像人的机体一样,其价值取向正是“头脑”,也就是由某种指向性所牵引的,其不同的现实内容则是由“躯干”构成的,其功能表现为,各种各样国民性在某一个特定境遇当中的优劣判断。因此,国民性在特定的时代当中,总是由各种各样元素构成的,这些元素之间的组织方法,对民众国民行的品质好坏和社会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四)国民性的层次性
  作为综合性概念,即对国民整体品性和素质的反映,其实从根本上来讲,国民性是有层次区别的,我们只有在对这一层次谱系进行有效把握之后,才有可能达到对国民性科学思路进行改造和培育的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国民性主要是指在某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当中,在遭遇特定生存境遇时,某一国族在其身心自觉形成的一种具有稳定性的人格形象等,它整体上展现了民众的社会性格,以及国民心性结构等。总而言之,国民性就是在各种各样因素影响的背景下,如社会文化还有时代等方面的他因素等,并以民风等形式将心性系统充分的体现出来。
  二、新时代国民性的重塑策略
  (一)教育对国民性转变的作用
  对于转变国民性问题上,教育应该着手于哪方面开始做,应该怎么做明显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从构成国民性的情况来看,民众国民性主要包括民风、民智以及民心三个方面;而从国民性在社会功能上来看,其的主要功能则是以对人的现代性品质提高等方面为主。基于此,作为国民教育而言,提高人性、重构文化还有社会变迁,应该是其对国民性进行转变的宏观任务,而国民教育对国民性转变的具体任务,应着手于民智的开发和民心的凝聚等。综合上述这些方面,我们认为,对国民性进行转变,需要完成的基本任务有三个:第一,对国民共同体身份认同教育等进行开展,将国民性的意识还有自觉充分的激发出来,促使其对周围民众的国民性状况,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和评量。第二,对国民素质教育实施开展,对民众的国族立场进行加强,让他们的共同心和公共心都得到培育,从根本上让民众的社会风气得到有效的转变,较好的达到对新国民文化进行培育的目标。第三,促进哲学教育国民生活,有效加强民众社会生活方法的改变,将对国族变革的意识等,往哲学思维方法上进行转变,然后逐渐沉淀成为坚不可摧的国民心性。
  (二)教育对国民性转变的途径
  国民性的转变离不开教育,而较为常用的转变国民性的路径即为国民教育,如果缺失和匮乏国民教育,那自然而然的就会对国民性的进化产生不利的影响,导致无法提高民国民兴的品质。在实践过程中,民众国民性是国民教育转变的基础途径,是对国民性症候进行矫治,以及对国民性进行大力弘扬的亮点,更是对塑造国民性影响的有效方法。从转变的方法来看,在对民众国民性的转变上,国民教育可以从三个途径着手。第一,培养国民性质。要想通过国民教育达到让国民性助长的目标,就需要确保一个国族拥有不断生长的国民性,并始终保持相应的稳定性。第二,重塑国民性旧质。不管何种国民性,都在一定程度上和“稳态社会”之间具有某种意义上的契合,而国民性在社会变革,正处于新质和旧质两者共同存在的时期,需要重塑其旧质,帮助国民性更好的转换新旧质,和后续稳态形成和运转的社会进行更好的适应。对于国民教育而言,促进这一转换的发生正是其的职能和使命。事实上,如果社会不发生变革,那么国民性新质就无从谈起;可以这样说,在国民性新旧质中,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的“分水岭”作用,从本质上来讲,国民性旧质就是那些和新社会变革方向,不相适应的环节和要素。当然,不会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全然抛弃国民性旧质,而是将社会所期待的新国民性因素融入到旧质当中。
  (三)推动新时代国民性新质的产生
  虽然所转变的国民性,在对社会变革中所产生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但是我们始终有理由相信:不管何种社会变革都是需要这种力量的,特别是想要进一步的推进此种社会变革时,转变国民性,还有国民教育对社会变革来讲就显得尤为紧迫。在此意义上,新社会必须依赖国民教育,才可以催生自身所需要的新国民性。显而易见,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启蒙教育的环节。在相应程度上,此种新质的催生自然可以将一场社会的变革得到较好的孕育,虽然政治利益集团之间的力量比较和斗争,是决定这一社会变革的最终力量。事实上,在发生社会变革前,只有国民教育才可以催化出,社会所需要的大众化的国民性,这样,会更加促使此场社会变革的发生。要想对国民性新质进行催生,势必需要先进知识分子,所提供给国民教育的理论资源支撑。在国民教育体系中,以知识形态的方式将这些先进的理论还有观念等载人到其中,深深的扎根于新生代国民的心灵土壤当中,而这正式国民教育对新国民性进行催生的重要路径。
  三、结束语
  通过四个方面对国民性的理论进行界定,然后在重塑新时代国民性上,从教育对国民性转变的作用、教育对国民性转变的途径,以及推动新时代国民性新质的产生三个方面着手,争取有效促进新时代国民性的重塑。

相关热词搜索:国民性 重塑 新时代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