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乐群:静水流深注笔墨

发布时间:2018-06-27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明末张岱曾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癖,可以理解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信念,一种超越于凡俗的坚执,一种沉潜中的追寻。沉潜内修,沉潜创新,必须舍弃现实种种诱惑,才有可能体悟到艺术的真谛,修得正果。卢乐群先生的书法,正是其耐得住寂寞,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才达到蓄深养厚的艺术高度。
  卢乐群,1942年生,浙江临海人。书法受业于沙孟海、陆维钊诸先生。书法作品曾获全国群众首届书法比赛二等奖、全国四届书展二等奖、全国五届书展全国奖、全国三届中青展一等奖、国际赛克勒杯一等奖,曾被书坛誉为“获奖专业户”。近年来他相继在北京中国美术馆、日本东京《朝日新闻》会馆、新加坡书法中心等地举办个人书法展,饮誉海内外。出版有作品集2册,发表《民间书法的启迪》等多篇论文;历任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协创作委员会委员、台州市文联主席、台州学院客座教授等职。
  卢乐群的书作因既具有历史的、古典的韵味,又富含着强烈的时代创新色彩而为世人所重。
  一个人的成长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地域的影响,千年古城临海的灵山秀水滋养了他温和而坚韧的性情,亦柔亦坚的地域基因深深潜藏在他的血液之中。卢乐群家学渊源,其祖父曾在杭州图书馆工作,1949年后回到临海。祖父擅长书法,卢乐群幼年即在祖父指导下临习历代名家字帖,打下扎实的功底。卢乐群一往情深回忆起祖父当年手把手教自己习书的情景:记得有一次,我突发奇想,打破常规,断开相连的笔划,造成似断非断的视觉效果,受到祖父的夸奖。祖父常常用“头碗菜”来比喻习书的重要性,而童年的我也深深悟到这个道理。在一起习书的小伙伴中,我是最用功的一个,小小年纪手上就有了把笔痕,这让我很是骄傲。尽管有时也会调皮偷懒,但内心还是深爱书法的。卢乐群至今记得祖父有一个半新不旧的皮箱,里面有其珍爱的书籍、字画,有沈尹默、徐悲鸿等大家的作品,也有父亲留下的精美书法作品。儿时的卢先生总是对那个宝箱充满想象。
  回忆起父亲,卢乐群神情凝重。父亲爱好书法,写得一手好字,而且与于右任、沈尹默等书家交情深厚。后来父亲去了台湾,卢乐群的青少年时代为此受到牵累。卢乐群做过临时工,卖过柴,拉过车,拌过水泥。他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卢樵。
  “文革”十年中,卢乐群一家受到冲击,收藏的书籍、字画被毁,找工作受到歧视。他也曾迷茫、彷徨,但他心中有一股不向命运低头的倔劲头,他对书法的探索没有停止。卢乐群暗暗对自己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等待转机。
  卢乐群人生中几个重要的良师就是在这段岁月中结识的。沈敦五先生是宁波师专校长,此时已退休在家,他的文学素养极高,尤擅诗词。许良奇先生是中学语文教师,也有很厚的文学功底。乡贤朱在勤先生对于书史与理论研究颇深,不仅传授知识,还教给学生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他们对艺术的执着和朴素的人生观、艺术观深深影响了这个年轻人。
  经朱在勤先生指点,卢乐群决定去杭州拜谒沙孟海先生。
  1972年秋,卢乐群怀揣梦想来到杭州,找到了龙游路12号沙孟海先生的家。站在写满历史痕迹的屋檐下,年轻人犹豫片刻,然后鼓起勇气敲门。一代宗师沙孟海开了门,脸上挂着询问的笑意。明白这个年轻人的拜师意图后,沙老绽放一脸笑容,伸出温暖的双手。
  “在当今文化如此萧条的时期,你为什么还这么追求书法艺术?”沙孟海问道。
  “这是祖父、父亲和我三代人的共同爱好。”卢乐群回答。
  “吾道不孤。”沙老感慨道。
  沙老看过年轻人的习作,欣然收下这个徒弟。令卢乐群至今难忘的是,沙老嗓门响亮,知识面宽,文化学养极高。其间,沙师母不断插话问讯故乡,因为她也是台州人,这使卢乐群备感亲切。老师灌顶良言溢满学生心房。从老师家出来已是傍晚,学生的心充盈浓浓的欢愉和幸福。此时,漫过心际的是春风般的暖意,抬眼远眺,蓝天深邃高远,晚霞安静祥和,还有一行大雁在天空飞翔。
  翌日下午,卢乐群再次来到沙老家,请教大师。“看沙老写字,运笔大开大合,势如横扫千军,令人叹为观止。”后来,经沙老介绍,他又认识了陆维钊先生。就在陆先生家,他与书法名家朱关田相识,后来还成为至交。
  有幸得到沙老的悉心指导,卢乐群如逢甘露,茅塞顿开。他凭藉雄厚的文学功底,躬身求索,广泛涉猎艺术精髓。从书法概论、汉字的创造与书法的产生,从字体结构、章法布局等方面,他用一种饥渴的眼光细细打量,不停研习、思考、领悟,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種超脱的境界之中,沉浸在翰墨字香中。
  佛教对中国的书法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书法艺术在思维方式、情感体验等各方面是相通的,而佛教的精神内涵也不同程度上渗入了中国书法艺术。从骨子里来说,卢乐群是一个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文人,但和“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儒家不同,他追求的是一种自在、自得、适意、畅达的艺术境界。卢乐群年少时便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禅宗空的境界,王维、陶渊明等诗人饱含寂静空旷之感的诗景契合了卢乐群的心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有了高妙的领悟能力,卢乐群自然而然进入一个崭新的艺术天地。虚静恬淡游于艺,澄怀观道写人生。他把自己的个性、气质、情思渗入创作之中,与笔墨交融,静静地守着自己心中的精神家园。卢乐群是走碑帖交融书法之路的第三代书家中的杰出代表。
  卢乐群身兼书法家与企业家两个身份。无论工作多忙,他必定保证每天5小时以上习书,揣其精髓,悟其真谛。对于卢乐群,做企业更多的是一种承担责任,作为领头羊,必须对员工负责,而且要负责到底。

相关热词搜索:笔墨 静水流 卢乐群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