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矫治现况与建议
发布时间:2018-06-26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摘要 心理矫治是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时间不长,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矫治还处在初步阶段,从事社区心理矫治的专业人员严重缺乏,经费、场所等物质保障不足,心理矫治内容还需完善。因此,本文认为有必要对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矫治的价值加强认识,做好心理矫治队伍、心理矫治体系、认识与经费保障的规范化建设。
关键词 社区矫正 社区服刑人员 心理矫治
中图分类号:D9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398
社区矫正工作是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对服刑人员进行矫正的一项重大项目,关系到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社会,推动国家司法制度改革,促进社区法制文明建设,拓展法学研究领域等许多方面,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治作为提高社区矫正教育质量的关键问题,更应该引起高度重视。通过调研,发现社区矫正心理矫治工作中的困难、不足及问题,总结出经验与教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社区矫正心理矫治工作的改进与完善,是提升社区矫正心理矫治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矫治的内涵与价值
(一)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矫治的内涵
社区服刑人员是指在实施犯罪行为后,依法被判处非监禁刑或者因具备其他法定事由而在社会上接受社区矫正的罪犯,包括被判處管制的罪犯、被宣告缓刑的罪犯、被决定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以及被裁定假释的罪犯。
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治,是指在社区矫正工作中,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通过开展心理测量、心理评估、心理预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治疗、心理辅导、心理危机干预等一系列活动,帮助服刑人员调节情绪,消除其不良心理及其他心理障碍,调节负面情绪,矫正其不正当的认知方式,完善其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矫正工作质量和效果的一种矫正措施。
心理矫治是—种“治标”且“治本”的矫正方法,通过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关心、爱护和包容,建立起信任,同时采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改变他们的认知、控制他们的情绪和行为,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从2003年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以来,心理矫治在实践中出现了多种操作模式,如:注重健康导向、平等关系、着眼于发展与潜力开发的发展模式;注重病理导向、医患关系、着眼于疾病治疗、重视技术运用的医疗模式;注重思想导向、教导关系、着眼于执行安全、重视探测不良思想的改造模式;注重心理决定导向、训导关系、着眼于全员参与、重视传统经验和日常训练的全员训导模式等。无论是哪种心理矫治模式,其目标都是一致的,使矫治对象能够深刻反省自己的过错,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家人、同事、朋友恢复正常的人际交往,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从容面对今后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不再重新犯罪。
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矫治既要有科学的理论体系,也要有专门的方法与技术,十多年来开展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矫治的实践表明,心理矫治已成为我国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心理矫正及教育帮助的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也是社区矫正工作迈向现代化、文明化与科学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心理矫治在社区中的价值
2013年3月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和司法部联合颁布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正式实施,其中第17条明确规定:“根据社区矫正人员的心理状态、行为特点等具体情况,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个别教育和心理辅导,矫正其违法犯罪心理,提高其适应社会能力。”(法条引用)由此可见,心理矫治是社区矫正中不可缺少的—项工作,也是社区矫正质量与效果的重要保证。具体说来,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消除负面情绪,调动社区服刑人员参与矫正的积极性:
社区矫正的工作人员通常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社区服刑人员一般带有较多的负面情绪,不愿接受改造。有的因为罪犯的身份产生焦虑自卑情绪,认为自己身上的“污点”永远洗不掉,感觉人生没有希望,不愿与人接触,对社区矫正的态度消极怠慢。有的则产生强烈的对抗及抵触情绪,这部分服刑人员不仅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还不满法院对自己的判决,对社区工作人员或冷淡或粗暴无礼,甚至少数会和工作人员发生正面冲突,扬言“大不了再进去”,抗拒改造。还有的存在戒备心理,不愿吐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这部分服刑人员虽然表面上能遵守社区矫正制度,但却让工作人员难以接近,无法了解其真实想法。总之,这些消极情绪会让服刑人员抗拒矫正或被动地接受矫正,矫正效果自然不好。而心理矫治可先“治心”,运用心理学的方法让工作人员与服刑人员建立起真诚、平等、互信的关系,帮助服刑人员疏导消极情绪,敞开心扉与工作人员交流,工作人员就可及时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教会他们调节情绪的方法,使服刑人员以积极、稳定的心态接受矫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改变不良认知方式,树立守法意识:
心理矫治是一种科学的矫治方法,能从根本上改变社区服刑人员错误的认知结构,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守法意识。服刑人员之所以会犯罪,多数是由于其存在不良的反社会心理,如错误的观念体系,包括极端个人主义,不满现实社会,接受与主流道德文化相悖的亚文化等;自我意识欠缺,如缺乏同情心、羞耻感、责任感,法律意识差;不良的性格特征,如冷漠孤僻、虚伪狡诈、爱慕虚荣、意志力差等。而心理矫治通过科学的心理学方法,能够改变服刑人员错误的认知,学会换位思考,感受他人的痛苦,学会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自己与周围事物之间的关系,教会他们用法律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只有当服刑人员真正树立起守法意识,矫正才宣告成功。
3.治疗心理疾病,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据估计,心理疾病导致犯罪的比率为50%-70%,而10%-30%的社区矫正对象的犯罪行为都与心理疾病有关。许多社区服刑人员犯罪前就存在心理素质低下、社会适应不良等问题,犯罪后面临家庭破裂、社会歧视等困境时,会容易变得孤僻偏激,心理障碍严重。对于这部分服刑人员,心理矫治可以通过心理行为训练的方法,增强其应对挫折的能力。通过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多种方法,达到治疗其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目的,从而促进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了,改造就会顺利完成。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