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信用“泛化”与信用卡去实体化社会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26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摘 要:互联网金融服务于“长尾客户”,增强了金融的普惠性,然而也存在互联网金融因科技发展和竞争加剧而放松金融消费者资格审查和通过拉低征信门槛获得用户流量的可能。互联网金融征信渠道广泛化,授信去实体化成为趋势。互联网金融依靠外部接入信息和人工智能风控代替传统审贷过程,无足值抵押和非充分预审带来的信用“泛化”和信用卡去实体化现象已经明显存在,“过度泛化”增加了金融运行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分析了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信用泛化现象,从监管学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征信;信用泛化;金融监管
  1 引言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显著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以近年来饱受市场争议的“现金贷”为例,得益于“大数据”的帮助,互联网消费金融开始放松授信门槛,绕开传统金融行业的背景调查,其服务对象广泛,业务办理门槛低,手续流程便捷,开始具有普惠金融的某些特质。互联网金融发展使得金融业征信渠道逐渐广泛化,征信也不必依靠传统银行的背景调查、足值抵押等审贷行为,服务的对象也不再仅仅局限于有产阶层和有薪阶层,而是更多地服务于“二八定律”的长尾客户。截至2017年12月份,我国至少已经有上千家平台涉足了“现金贷”业务,类似于今日头条、新浪、网易等拥有庞大流量用户的平台也已进军“现金贷”行业。然而,互联网金融非理性繁荣之下,高额利息、多头借贷、信用泛化、滥用征信以及恶意欺诈等诸多弊端开始凸显,采取措施强化金融监管和加强政府管理变得迫在眉睫。同时,以“现金贷”为代表的消费金融行业也促进了信用卡“去实体化”进程,大数据下的信用授权不必依赖传统信用卡,传统银行的实体信用卡开始向去实体化靠拢是必然归宿。然而,信用泛化和信用卡去實体化并非“一蹴而就”,应疏堵结合、规范发展,本文将就此展开研究。
  2 信用“泛化”与信用卡去实体化的成因分析
  (1)互联网金融服务于“长尾客户”的必然要求。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背景下的征信门槛降低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第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增长迅速,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居民消费在GDP中的比重较低,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急待提升;第二,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突出的结构性问题,当前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难以在短期见到实效,这样一来,互联网金融尤其是消费金融,就作为一条新兴的重要渠道,可为经济的转型发展和提质增效提供充分的成长空间,值得大力推广和发展;第三,金融科技的变革性作用推动,使得征信门槛降低,不仅可以刺激消费,也是重要的社会投资渠道,属于普惠金融的重要构成。由于互联网金融科技的发展和大数据的应用,使互联网金融征信越来越依靠外部接入信息,成本大为下降,具有便捷和成本低廉的优势;第四,年轻消费群体深受互联网文化熏陶,可支配收入较少但超前消费的意识浓烈,其偏好和行为习惯更加倾向于接受简单易行的授信方式,互联网金融机构无法抗拒客户需求,主动推动信用泛化和信用卡去实体化。
  (2)金融科技创新的必然结果。从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来看,金融科技是未来经济增长和效率提升的关键,金融科技创新带来的是业务流程改善,企业经营成本下降,传统业务流程智能化再造和现有劳动力持续转换更替。移动支付、“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云搜索”等创新技术的强势发展,使得个人征信、社会保险、医疗健康、证券交易、资产管理、企业征信和业务运营等将会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将之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就是“大数据”。“大数据”是引领社会发展的信息高速公路,使得业务发展不断打破传统场景局限,更加开拓商业发展。在此背景下,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民营互联网金融机构等都将实现授信的信息化,信用泛化和信用卡去实体化是金融科技引领生活方式变革的必然结果。
  (3)互联网金融开放性的持续推动。我国“虚拟信用卡”的概念最早出现于境外购物领域。在美国较早就出现了“虚拟信用”的概念和基础模型,比如:许多中国人在美国网站上购物时,就可申请美国的虚拟信用卡,完成支付购物和充值等。2012年,中国腾讯财付通联合美国运通推出了虚拟信用卡支付,注册申请后会分配给用户美国运通信用卡账号,凭此账号可以在所有支持美国运通账户的商户网站完成支付,这便是早期的美国虚拟信用卡的模型。目前,我国的虚拟信用交易已经大大领先于国际社会,并且开始持续输出经验和技术。显然,互联网金融的开放性是信用泛化和信用卡去实体化的重要推动因素。
  (4)构建诚信社会的必然要求。由于征信体系逐渐完善和征信依据的广泛化,征信及个人信用状况越来越多的依托于社会信用“软信息”,是构建诚信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诚信要求征信具有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社会成员的信用水平以社会关系网络为基础形成广泛联结,辅之社会道德和文化建设,使诚实守信和契约精神成为全社会的自然结果。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已经取得重大进展,“现金贷”从众多消费金融业务之中脱颖而出,随着“现金贷”的野蛮生长,一系列欺诈、违约和平台跑路事件带来社会隐忧及一系列严重社会后果。因此,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导致的信用泛化现象在客观上拉低了征信的可靠性水平,增加了系统性金融风险,在其发展过程中应注重风险防范。
  3 信用“泛化”和信用卡去实体化带来的社会影响
  (1)金融欺诈广泛存在。当前,由于移动支付的全面普及和网络社交App的广泛应用,互联网消费金融迅速发展,借助网络进行的审核、放贷、消费和还款的业务链具有简单、快捷、高效和成本低廉的优势。然而,对互联网金融公司来说,由于缺乏面签、照会、现场审批等繁琐但却十分可靠的工作流程,其业务模式完全基于线上,在没有详细客户资料和人工审理环节的背景下,直接面临各类高危接入形态,比如:非本人申贷、批量虚假注册、网络“黑产业”的联合攻击和营销作弊等,引发行业担忧。对此百度金融的风控总监王劲指出: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控制存在三大难点:一是网上“坏人”多;二是多头贷款严重;三是贷后“找不到人”。事实上,互联网金融公司正面临严重的欺诈风险,对欺诈行为与风险防范亟待进行深入研究。

相关热词搜索:实体化 互联网 信用卡 信用 影响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