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镇,紧抓产业发展“牛鼻子”
发布时间:2018-06-25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脱贫需自强才能使土生金。”太乙镇党委书记黄勇说。
巴掌村“羊沼果”绿色循环模式再添新产业、花坟山村800亩整体流转柑橘种植悄然起步、任家沟村水稻闻名射洪、海丰农事以新模式服务全镇农业……
近年来,四川省射洪县太乙镇立足自身优势,不仅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更坚持村村有产业的错位发展模式,政府引导、先进带动、全民参与,坚实地走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道路上。
草根大户牵头循环农业
巴掌村,太乙镇的明星村。近年来,通过合理引入业态,巴掌村在建立起基于沼气利用的循环绿色农业过程中成功脱贫。太乙镇党委书记黄勇告诉记者,如何让困难群众脱贫不返贫,是“摘帽村”当前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在不折不扣执行扶贫政策的同时,重要的是紧紧抓住产业发展‘牛鼻子’,实现脱贫‘不下马’。”
牲旺养殖专业合作社业主陈军是巴掌村的致富带头人,目前,陈军的养殖场圈舍面积已超过2000平方米,羊年均出栏1000多只,年收入80万—90万元。
陈军告诉记者:“巴掌村是传统的农业村,政府对我养羊非常支持,我也愿意尽我所能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从2012年起,陈军以放养加饲料喂养的方式着手养羊,已通过雇用贫困户和发展寄养的方式带动同村多家贫困户增收脱贫。
然而,随着养殖规模的壮大和羊的数量增加,粪便的处理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陈军认为,好的产业应该实现可持续发展,粪便也应作为一种资源利用起来。陈军告诉记者,一开始,合作社便规划修建了沼液池进行粪便的干湿分离处理,干粪供给当地的农业种植,发酵沼液用作附近100亩玉米的灌溉。
2017年,通过镇政府的规划组织,陈军牵头在巴掌村开展了50亩脆红李种植,将羊粪便为原料的沼气更为有效地利用了起来,巴掌村循环农业的链条进一步得到完善。
黄勇表示,“羊沼果”的发展模式已初见成效,以后太乙镇将广泛推广巴掌村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种植其他适宜各村发展的特色农产品,不断提升合作社的数量和规模,带动更多贫困户增收致富。目前,依托昊溢青蛙养殖专业合作社和翠华家庭农场,“青蛙—有机稻—有机蔬菜”和“猪—沼—藕”的生态种养已先后开展。
創业青年化解贫困难题
2018农历新年刚过,太乙镇160余名返乡青年齐聚一堂参与“团‘接’青年,共聚新时代,青春更出彩”主题活动。
会上,太乙镇党委领导向返乡青年宣讲扶贫政策、述说家乡变化,并采取“座谈会+观看视频+实地参观”的形式,现场观看、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视频,参观了镇中重点扶贫项目,创建青年微信联络群,为有意向回乡青年理清发展思路。
在众多的创业青年中,年轻大学生袁思梁、张瑶夫妇的商品青蛙养殖已在太乙镇搞出了名堂!
据了解,2017年初,受政策支持和太乙镇优良生态环境的吸引,袁思梁、张瑶夫妻俩投入近20万元,通过流转11亩水田操办起青蛙养殖场,兴建了名为“昊溢”的青蛙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1年的发展,专合社形成了种、养、销一体化的经营销售体系,2017年,夫妻俩的养殖场出产商品青蛙1.5万斤,实现产值近30万元。
夫妻俩表示:“养殖青蛙不是最终目标,等这里的群众掌握了养殖方法后,我们将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打造更为成熟的产业。”
去年,袁思梁、张瑶夫妇雇了十余名当地的贫困户在专合社进行务工,以每天70元的价格支付酬劳,最多的一年挣到了5000元以上。此外,夫妻俩更带动附近两户农民办起了23亩的青蛙养殖场。
今年,夫妻俩打算扩展50亩青蛙养殖场地,优先吸引有养殖意向的贫困户以土地、劳动力等方式入股成为合作社社员,进而解决约40名贫困户及村民的收入和就业问题。
黄勇告诉记者:“无论是当地的草根大户还是创业青年,对于当地村民来说,都是非常具有亲切感的,其意义就在于免去了政府从中建立和维护合作关系的诸多工作!”目前,太乙镇政府也已积极邀请大学生和返乡青年参加村务工作,旨在打破以往本地人主导、眼界受限、思路无法打开的问题。
据统计,2017年,太乙镇人均纯收入已近15000元,具备了脱贫条件。接下来,太乙镇政府将着力组织以农机服务为主的集体经济项目试点,并统一流转荒地,打破小型养殖传统,寻求更有力的发展道路。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