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浴理疗器中药外浴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临床观察

发布时间:2018-06-24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摘要] 目的 探讨足浴理疗器中药外浴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疗效观察。 方法 观察病例共400例,分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病例均常规降糖降脂处理,指标控制稳定,并口服羟苯磺酸钙、静滴丹参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以改善血液循环,甲钴胺静滴以营养神经,治疗组加用足浴理疗器中药外薰洗。治疗后对两组病例的症状、体征改善情况,踝臂指数(ABI)进行对比观察。 结果 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病例经治疗后,ABI均较以前好转,但治疗组效果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足浴理疗器中药外浴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疗效显著。
  [关键词] 足浴理疗器;中药外浴;糖尿病周围血管病;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 R58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11(b)-0190-03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主要慢性并发症,是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医药防治在这一领域具有明显的传统优势,为了更好的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运用该院研制成功的足浴理疗器,辨证应用中药外浴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就临床研究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门诊、住院病例,共400例,男217 例,女183例,年龄(56.09±9.90)岁,病程(6.89±4.44) 年,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糖尿病诊断标准按WHO(1999)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尿病周围血管病的诊断标准采用1995年第一届全国糖尿病足会议制定的糖尿病足临床诊断与分级标准[1]。中医辨证标准按照中国中医药学会糖尿病(消渴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辨证标准分型。剔除标准:①伴有急性并发症者;②神志不清者;③有皮肤损伤者;④不愿配合者。两组病例治疗前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所有病例均进行下肢血管、神经检查。血管检查采用彩色多普勒和多普勒超声检测踝臂指数(ABI)。神经系统应用英国产MD2糖尿病足病诊断箱检查,包括128 Hz音叉振动觉检查,Semmes·weinstein单丝触觉检查,温度觉检查,痛觉检查等。
  1.2 病情分级标准
  血管腔狭窄、ABI<0.9为下肢血管轻度缺血,0.5~0.7为中度缺血,ABI<0.5为重度缺血[2],400例中,轻度缺血者201例,中度缺血者180例,重度缺血19例。
  1.3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接受糖尿病教育,应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控制血糖,控制血压、血脂至达标,两组病例常规应用羟苯磺酸钙、静滴丹参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以改善血液循环,静滴甲钴胺以营养神经。治疗组加用足浴理疗器中药外浴。
  中药根据辨证施治原则,处方如下:气虚血淤型:患肢酸胀疼痛,麻木,局部皮肤色暗或青紫,伴有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手足心热,舌淡暗,脉细或脉细数。宜益气活血,拟方:黄芪30 g、桂枝15 g、赤、白芍各12 g当归15 g、川芎12 g、红花15 g、鸡血藤30 g、白芥子15 g。
  阳虚寒凝型:患肢发凉疼痛,多走疼痛加剧,稍歇痛减,麻木,喜暖怕冷,皮肤苍白,触之发凉,足背脉搏动减弱;舌淡,苔白腻,脉沉细。宜温阳散寒,拟方:鹿角胶20 g、熟地20 g、麻黄12 g、炮姜10 g、白芥子15 g、桂枝15 g、元胡15 g、益母草15 g。气阴两虚型 下肢酸软无力,皮肤干燥,趾(指)甲增厚变形,肌肉萎缩,倦怠乏力,形体消瘦,口干欲饮,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治宜益气养阴。拟方:黄柏20 g、知母12 g、熟地20 g、龟板20 g、陈皮12 g、黄芪20 g、赤、白芍各15 g、当归 15 g、牛膝15 g、 鸡血藤30 g。上药入水浸泡30 min,沏出水分。将药物倒入足浴器的足浴箱中加水煮沸30 min。然后掺入浸泡液,调整温度在35~42℃之间。泡浴30 min/次,2次/d,30 d为1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
  观察两组病例的症状、体征改善情况,ABI、外周神经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进行对比观察。临床症状积分评定采用尼莫地平法,即(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显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临床症状积分减少>80%,API>0.9;有效:症状、体征大部消失,临床症状体征积分>40%,API改善>0.15;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者。
  1.5 统计方法
  该组计数资料[n(%)]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x±s)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表4。两组患者体征比较见表5。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是由脂代谢紊乱,内分泌失调,激素调节异常,动脉内皮损伤,动脉壁平滑肌细胞增殖,血小板聚集黏附力增强,微血管病变及微循环障碍和其他因素所致。另外肥胖、高血压、高热量饮食、吸烟、运动减少、遗传因素等对动脉血管硬化的发生有促进或协同作用。
  由于长期葡萄糖毒性,蛋白质的非酶糖化状态,脂代谢紊乱,血液粘稠度增高等诸多因素,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中层硬化,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微循环障碍,形成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这一病变机理与中医学血瘀理论高度吻合。根据缺血部位和程度的不同,可出现不同的症状和体征,下肢表现为间歇性跛行,靜息性肢体疼痛,皮温下降,肢端坏疽。
  间歇性跛行是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导致供血不足,当患者行走时耗氧量增加,而含氧血供给不足,组织缺氧,代谢产物聚集刺激,产生缺血性疼痛。患者下肢缺血进一步加重,休息时血液供应不能满足下肢组织的需要,就会出现持续性疼痛(静息痛),尤以夜间为甚。血管性静息痛的机理包括:①发生缺血性神经炎,由于动脉急性或慢性闭塞导致供血障碍,引起缺血性神经炎而使肢体持续性疼痛。②发生营养障碍性静息痛,肢体因缺血引起营养障碍性溃疡或坏疽时,常伴有局部持续性剧烈的疼痛,糖尿病坏疽前期也可产生这样的疼痛。

相关热词搜索:理疗 病变 血管 临床 治疗糖尿病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