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之道短文
发布时间:2017-01-17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做人之道短文篇一:作文与做人
作文与做人
作文与做人
李岚清指出:素质教育要“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扎实的基础”。《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更是对做人教育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强化了做人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学校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做人。如果不把做人之道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使掌握了现代科技知识,也不能很好地将它们应用于有利于社会的服务中去,甚至逆社会发展的潮流而动,干出伤天害理的事来。而拥有高科技知识的人犯起罪来,其危害程度远比文化素质低的人要大得多。设计出CIH病毒的陈盈豪便是一例。他是台湾大同工学院的电脑高才生,一个地道的“电脑天才”,可他仅仅为了出一出广告上吹嘘能百分之百防毒的软件的洋相,就设计出了破坏力极强的CIH电脑病毒,在
1999年4月26日那天,制造了一场“电脑大屠杀”,致使全球六千万台电脑瘫痪,损失极其惨重。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教授说:“有德无才是庸才,有才无德是害才。”这个陈盈豪正因了他的有才无德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害才”。所以,今天,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教会学生做人。
作为一个高中语文教师,我认为教会学生做人的重要途径就是让作文与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由于人与文有着互为表里、相互为用的关系,而且可以将作文与做人有机地融合,真正做到“以作文促做人,以做人促作文”,从而实现作文水平与做人素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2001年以“诚信”为话题的高考作文,引起了全体师生、甚至全社会对“诚信”品质的反思,使人们明白了“诚信”乃是一个人的高尚品德、健全人格的基石,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核心。
从“文如其人”这句话联想,我认为,一个品质低劣的人是不会写出什么好文章的。所以我们应该力求将作文与做人结合起来,愚德育于作文教学之中。
一、在学习的过程中,把作者和作品紧密结合在一起。
介绍作家的为人,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道德情操一定能震撼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激起他们领会作者写作意图的热望,从而更深一层地体味到作品内在的真善美。
二、学习作文的过程中学会做人
写作文时,我们要求要有真情实感。指导从身边选材,但他们提炼不出明确的主题。这就要我们在指导过程中去帮助他们去感受,教给他们怎样作文的同时,也净化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明白做人的道理。
在作文中引导学生学习做人方面,我也有过尝试。跟学生的谈话了解中,我发现现在的学生都很小气,鸡毛蒜皮的事都斤斤计较。所以在作文课上,我给他们讲述了很多宽容大量的历史人物,并让他们以“宽容是一种美德”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看法,但值得安慰的是大部分学生都懂得了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态,是一种高尚的境界。宽容是一种善,宽容是一种美,宽容是一种人性,宽容是一种胸怀和气度更是一种境界。宽容是海纳百川,宽容是厚德载物,宽容是淡泊明志,宽容是宁静致远。通过这次作文,让学生理解了一种宽容豁达的人生观,同学们对宽容的理解也另我感动。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当然要作的,但是要紧的还在于做人。”我们如何在作文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生活,真切感受生活,真实表达思想的习惯。笔者以为要注意以下三点的价值取向:
求真 作文既是求知,也是求真的过程。作文过程在获取经验方法的同时也获得智慧品格。正确的观察是求真的基础,首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指导学生看,要看得持久,看得分
明,看出事物的特征,看出内在的联系,看出矛盾,看出内涵。教会学生从特写到全景,从静态到动态,从简单到复杂,用求真的双眼感受生活的真实。
向善 这需要老师具有科学的育人观念。首先,作文教学的目标理应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能力,但我们切不可忽视把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作为完整的目标体现在作文教学中;其次,作文教学指导要鼓励学生善于思考、大胆表述,看到什么写什么,听到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我们要消除学生的顾虑,让他们真实地表露,“以我手写我口,以我文表我心”。另外,作文的评价标准要有正确的导向——大多数学生的写作内容是不是源于自己的生活,表达了真正的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
趋美 即努力满足孩子对美的渴望,用美的东西环绕他熏陶他激励他,引导他去发现美爱护美创造美。还要求教师拥有豁达的教育胸襟,老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感情,允许他们自由地表达心中的喜怒哀乐和生活中的甜酸苦辣。作文中切忌写人只写好人,写事必写好事,写景必写美景。记住:所有“真实的消极”都比任何“虚假的真实”珍贵一百倍。
如何把作文和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我在这里提出来和所有语文老师共同探讨学习。
做人之道短文篇二:做人作文
现实/文字
最近以来,我读书的时候,又重新痴迷于文字里所传达出的人性中美好一面的描述。说重新,是因为其实很早的时候我就对这样的文字很有兴趣。看到那些表现人性美好的文字片段总是津津有味,乐此不疲的转述给妻儿朋友去听。
年轻的时候,在南大进修学位课时,就对身边的那些博学、儒雅、谦逊的学者很是敬仰,和他们之间很多也都建立了非常美好的交流与联系。有“哥们儿”型的,有“忘年交”型的。时常也会喝酒吃饭,天南海北的穷聊一气。确也“谈笑有鸿儒”的开心了几年。——却也往来多白丁着一批如豆哥一般的酒肉朋友。对事对情,我可能少有平常心态。但对人对物,却又绝无分别之心。——可惜是后来因为婚姻沉沦、儿子教育等世俗之事缠身而疏于往来了。
我很崇尚自然。很崇尚一切人文的知识。常常痴迷于那些学贯中西、文通古今的文人、学者。对他们彼此之间美好交往的逸闻趣事更是充满着无穷尽的好奇。尤其是对中国现代社会这段特殊历史时期的人物交往迷恋之至。因为在这个封建社会与民主革命交替、社会变革剧烈激荡、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极为剧烈、中西文化大碰撞、个性自由发展的特定历史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空前绝后(我想一定是)的大作家、大学者和诗人。就如同中世纪之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梁启超、鲁迅、蔡元培、胡适、陈寅铬、王国维、赵元任、茅盾、张恨水、沈从文、徐志摩、郁达夫......以及马寅初、冯友兰、萧乾、季羡林、钱钟书??等等,真的是太多太多,犹如满天繁星。而他们彼此之间在交往、交流时自然会产生出很多妙趣横生饶有情趣的事件,每个人的情感生活和现实遭遇也都跌宕起伏,别具辛酸。这些时常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着我。让我徜徉其中,审视自己,而又留连忘返。
却也有着一些不太美好的故事,让我耿耿于怀。如鲁迅与梁实秋的争论,如周作人与胡兰成的失节等等。严格的说鲁迅与梁实秋实质上是一场著名的论战......这里且不去细说。结果是鲁迅早早去逝(当然不是这个原因),而梁实秋居然在台湾还说着怪话。
“有一次肖伯纳来到上海,上海的所谓作家们便拥出我们的‘伟大作家’鲁迅翁来和他会晤,还照了一张像在杂志上刊出来,一边站着的是一个身材高大须发银白的肖伯纳,一边站着的是身材弱小头发蓬乱的鲁迅,两相对照,实在不称,身量不称作品的数量分量也不称。”
我最近看了不少梁的东西和他给梁菁清的情书,虽然觉得他在爱情上还是很有一套的,
文章确实也很不错,但终究改变不了我对他小人的看法。其人品和鲁迅自然是无法相比的。难怪在他临终的时候没有一个朋友相送。而鲁迅当年的丧葬却如“国葬”一般隆重和盛大。——胡风、巴金、张天翼、萧军等文艺界著名人士和救国会人士几十人扶柩;蔡元培、沈钧如、宋庆龄等先后讲话和发表安葬演说;最后是胡愈之沉痛地朗读《哀词》。
鲁迅真的是很伟大,他本身是属于一个神话的!然而还有一个人,就是鲁迅的同胞弟弟周作人,文章自然是比梁实秋要好(我的看法),书房自然也比哥哥的要宽敞,但却成了汉奸、卖国贼,毕竟遗臭万年了;更有文采斐然,聪颖绝顶而又风流倜傥的胡兰成,那文字确实的了得,那境界也确实的高妙。却武汉,又温州,再香港,后日本的东躲西藏。想在台湾有一席之地,终了也免不了被活活驱赶。真切的不愿意提说了。——怕污了自己的心眼儿。不仅仅是我的敏感和洁僻。我想大多数人对其是不齿的。可见文章虽然是“千秋之业”,但人品却是第一等重要的!其实不仅文章,无论你做什么是做什么的,人品都是第一重要的啊。伟人如此,我们平常人亦如此。“达济天下,穷独其身”,为人之道,此之谓也!
现实常随意于人情物理,亦有苟且之隙,今记之以明其志,以明其心,以明其残生漫漫人生路矣。
做人之道短文篇三:读人、看人、 做人 最简单的为人之道!
读人、看人、 做人
2011-01-01 14:32
读 人
一个人就是一本书。读人,比读其他文字的书更难。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书,每人又都是读者。我们认认真真地读,读了大半辈子,至今还没有读懂这本“人之书”。
有首歌词是这样的:“明明白白我的心,渴望一份真感情”。每个人都渴望自己被人了解,被人接受,但事实上最难懂的就是人。
有的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而下雨的时候,他却打着伞悄悄地先走了。——你读他时,千万别埋怨他。因为他自己不愿意被雨淋着(况且那是人家的伞),也不愿意分担别人的困难。你能说什么呢?还是自己常备一把伞吧!
有的人,在你有权有势的时候,围着你团团转,而你离职了,或无权无势了,他却躲得远远的。——在你读他时,千万要理解他。因为他过去为了某种需要而赞美你,现在没有那种动力了,也就没有必要再
为你吟唱什么时候赞美诗了。在此,你需要静下心来,先反思一下自己:过去是否太轻信别人了?
有的人,在面对你倾诉深情的时候,语言的表达像流淌的一条清亮、甜美的大河;而在河床底下,却潜
藏着一股污浊的暗流。——你读他时,千万别憎恨他。因为凡是以虚伪的假面来欺骗别人的人,人前人后活得也挺难的,弄不好还会被同类的虚伪所惩罚。你应该体谅他的这种人生方式,等待他的人性的回归和自省吧!有的人,在你辛勤播种的时候他袖手旁观,不肯洒下一滴汗水;而当你收获的时候,他却毫不愧色地以各种理由来分享你的果实。——在你读他时,千万别反感他。因为有人肯分享你丰收的喜悦,不管他怀着什么样的心态,都应该持欢迎的态度。你做出一点牺牲,却成全了一个人的业绩欲;慢慢地,会让他学会一些自尊和自爱。
有的人,注重外表的修饰,且穿着显示出一种华贵,而内心深处却充满了空虚,充满了无知与愚昧;那种无文化的形态,常常不自觉地流露在他的言语行动中。——在你读他时,千万别鄙视他。因为他不懂
得服装是裁缝制作的,仅仅是货币的标志;而人的知识、品德和气质,却是一个人真正的人生价值。对于庸俗的人,你可以反观对照一下自己的行为。
读别人,其实也在读自己;在读真、读善、读美的同时,也读道貌岸然背后的伪善,也读美丽背后的丑恶,也读微笑背后的狡诈。
读人,最重要的是读懂怎样为人。读人,是为了做一个真正的人。因此,读人时要学会宽容,学会大度,由此才能读到一些有益于自己的东西,才能读出高尚,读出欢乐,读出幸福。一个大度的人,也必定是一个宽容的人。心胸宽广如海洋,一望无际;气度宽广如天空,蔚蓝无边。天蓝蓝,海蓝蓝,心才灿烂。 关于人生,话题一直不断,众说纷纭,很多人说看不透人生,人生实在很复杂;也有人说人生就象一场戏,其实如果真的把人生看得很透,那做人就没意思了。人们很喜欢卞之琳先生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下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
人生在世,你在看着别人,别人也在看着你。读人也是一门艺术。细想一下,有时候我们连自己都读
不懂自己,更不要说读懂别人了。
愚人拙见:人生就在于自己的心态和对待生活的态度。生活中多姿多彩的东西很多,我们不能总是消极面对生活中不好的一面。静观的人生是枯寂的,只有意识到人生的互动积极参与,生活才会越过越滋润。
人这本书,不管爱读不爱读,不管你能读懂还是读不懂,你都要读,都要耐心地读。尽管我们还没有读完这本“人之书”,但应努力从各个方面去阅读,先把自己读懂,再去读别人。
看 人
世界是那样明朗,又是那样幽玄 。人生之路既长又短。
从某种意义说,成长的过程很长,自毁的过程很短。走一程,不妨回头看一看,对自己、对事业都是一个交待。
看远:看远之所以重要,是没有远见必犯错误。有道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看远,既是目标,也是过程,更是境界。目标牵引成长,过程充盈人生,境界提升形象。一个被眼前美景吸引的人,难见山外
之山;一个被蝇头小利困扰的人,难睹天外之天。这种人,往往在自我陶醉、自我满足、自我放纵中自毁前程。
看淡:这个世界有太多的诱惑,因此有太多的欲望,更有太多欲望满足不了的痛苦。一个人要以清醒的心智和从容的步履走过岁月,他的精神中便不缺少淡泊;否则,他不是活得太忧郁,就是活得太无聊。看淡,不是不求进取,不是无所作为,不是没有追求,而是平和与宁静,坦然和安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离尘嚣远一点,离自然近一点,淡泊就在其中。
看透:据说乾隆皇帝巡察江南时,看到江面上千帆竞渡,不禁好奇地问左右:“江上熙来攘往者为何”?陪伴一旁的大学士纪晓岚随口答道:“无非为名利二字”。可谓一语道破天机,看透人生奥秘。 正确的追求名利,有助于开发人智,推动社会前进。超出社会道德规范和法纪约束,不择手段地追求名利,无疑等于自掘坟墓。
天空如洗,远山如黛。世界是那样明朗,又是那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