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后遗症患者针灸治疗的疗效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23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摘要】目的 探讨脑梗死后遗症患者针灸治疗的疗效。方法 2015年6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参考病历号奇偶数按照1∶1比例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针灸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疗效和预后情况。结果 就治疗总有效率而言,观察组为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73.53%(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较高,认知能力评分(MMSE)较高(P<0.05)。結论 针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行针灸疗效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其机体功能和认知功能恢复,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脑梗死后遗症;针灸治疗;临床疗效;认知能力
  【中图分类号】R245.3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6..02
  近年来我国脑梗死发病率不断升高,且呈现年轻化趋势,日渐成为威胁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发病原因为脑部血流障碍,促使脑组织缺血缺氧,最终造成脑组织坏死。同时患者预后质量较差,通常伴有后遗症,患者存在肢体障碍、语言障碍,且患者认知能力下降,给其自身及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因此临床日渐重视脑梗死后遗症患者治疗方式研究,大量研究结果和临床实践证实针灸疗效显著。本次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探讨了脑梗死后遗症患者针灸治疗的疗效,现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6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参考病历号奇偶数按照1∶1比例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47~69岁,平均(58.78±2.39)岁,病程4个月~5年,平均(3.22±1.02)年;观察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46~68岁,平均(58.12±2.78)岁,病程5个月~6年,平均(3.67±1.13)年。本次研究经由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排除头颅感染或外伤史患者,全患者或其家属知情且自愿参与,上述资料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脑梗死后遗症常规治疗,具体措施:改善脑循环、脑卒中营养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针灸治疗,根据患者实际症状选择穴位,其中醒脑开窍选择太冲、人中和百会;若患者伴有口眼歪斜情况,则选择迎香、大迎、攒竹、阳白、鱼腰和丝竹空加上颊车、地仓、颧髎;对于上肢活动障碍患者,选择肩髃、肩髎、肩贞、曲池、手三里、合谷和外关;而下肢活动障碍患者针灸时可取仰卧位,选择血海、风市、梁丘、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足三里、丰隆,也可交替行俯卧位针刺,穴位选择环跳、委中、秩边、阳陵泉、风市和足三里,对于上下肢肌肉丰厚的地方,选择阿是穴并利用长针深刺。针灸时留针20~30 min,配合提插捻转手法。
  1.3 观察指标
  第一,疗效评价,参考《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1]相关内容制定评价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70%~80%,病残程度评定为0级;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神经功缺损评分减少50%~70%,病残程度评定为1~3级;无效:临床症状未改善甚至加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低于50%,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第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参考Barthel指数,满分为100分,低于60分为无法自理;神经功缺损评分,满分为45分,分值越低说明缺损程度越轻;认知能力评分,应用MMSE量表,包括智力、记忆水平、语言能力等,满分为30分,分值越低说明认知障碍越严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疗效
  就治疗总有效率而言,观察组为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73.53%(P<0.05)。见表1。
  2.2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较高,认知能力评分(MMSE)较高(P<0.05)。
  3 讨 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脑梗死发病率明显升高,其属缺血性卒中,主要病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且患者多伴有后遗症,对其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很多患者无生活自理能力,需家人照顾,给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临床日渐重视脑梗死后遗症治疗工作,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引入中医理论,通过针灸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理论认为,脑梗死属“中风”范畴,其病位在脑部血脉,并与心肝脾肾存在密切关联,具体发病机制为:患者肝阳暴亢,并伴有肝肾阴虚、脾虚生痰等情况,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导致气血亏虚,进而致使肝失疏泄,并导致淤血内生,造成气机逆乱,最终诱发中风。此疾病属本虚实标之证,表现为上盛下虚,病机主要为气血逆乱,向上侵犯脑部,且其病程较长,通常情况下发病2周~1个月为急性期,随后半年内为恢复期,半年以后则为后遗症期,针对后遗症患者必须给予有效的康复治疗,促进其机体功能恢复,提升日常生活能力[2]。
  本次研究选择脑梗死后遗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针灸治疗,研究结果显示:就治疗总有效率而言,观察组为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73.53%(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较高,认知能力评分(MMSE)较高(P<0.05)。具体原因分析如下:针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针灸治疗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针刺穴位,百会、太冲等穴位具有醒脑开窍功效,其中百会属督脉,对其进行针刺可达到开窍醒脑、回阳固脱效果,太冲属肝经原穴,可有效调节肝脏水湿风气运行,缓解头晕等症状;对于口眼歪斜患者,针灸时主要选择迎香、大迎、阳白等穴位,其中迎香属人体腧穴,归手阳明大肠经,能够达到通利鼻窍、疏散风热的功效。大迎属足阳明胃经,是胃经气血到达脑部的主要通道,对其进行针刺可有效限制胃经上输气血情况,进而达到去粗取精的效果。阳白归足少阴胆经,针刺此穴位可达到清头名目和疏风清热的功效;针对肢体障碍患者,主要区分上肢、下肢情况,选择手三里、合谷、外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上肢以前三者为主,其中手三里属阴明大肠经,具有消肿止痛、舒经通络等功效,合谷属大肠经原穴,对其进行针刺可促使气中之热宣泄,进而达到宣通气血功效,外关则属手少阳三焦经,可联络各部经脉气血;风市属少阳胆经,针刺可达到祛风除湿、疏经通络作用,而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针灸刺激可作用于大脑皮层细胞,并具有燥化脾湿效果,配合三阴交、阳陵泉可缓解下肢痿痹情况。此外,现代医学研究结果显示,针灸能够影响患者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进而增加脑血流量,加快梗死部位血液循环,进而缓解脑组织损伤程度,促进患者病情恢复。
  综上,针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行针灸疗效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其机体功能和认知功能恢复,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建伟,陈红芳.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新旧版本比较[J].浙江实用医学,2016,21(3):233-235.
  [2]刘海涛,王 波,刘德喜,等.养阴通络丸联合针刺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2(1):23-26.

相关热词搜索:针灸 后遗症 疗效 临床研究 患者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