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吹枪”项目鉴赏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22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摘 要:吹枪运动广泛流行于地处中越边境的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白苗支系聚居區,特别是董干镇的马林一带地区。本文从体育视角、人文地理视角、民族特色视角等三方面对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吹枪运动进行全面分析。为推广和普及吹枪运动项目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吹枪
1 吹枪运动的人文地理视角欣赏
1.1 吹枪的起源
吹枪运动是云南苗族人民喜爱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体育志、麻栗坡县地方志、麻栗坡县体育志和麻栗坡县民族志等等文献资料中均有记载。据调查除了文山的苗族群众外,吹枪在红河地区的苗族群众也广受欢迎。吹枪在苗语里称为“盏炮”,目前已广为流行于地处中越边境的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白苗支系聚居区,特别是董干镇的马林一带。其历史渊源于当地苗族人民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
1.2 吹枪相关的历史和传说
每个民族特有的传统体育活动都有着美丽的传说,和产生的历史。在文山地区有一个关于吹枪的美丽传说。数百年前云南文山的马林地区是一片原始森林,麻雀、老鼠等动物经常糟蹋农民种植的庄稼。一个叫罗咩平的贵州苗族人由于战乱,携家人迁入文山马林居住。由于该地区人烟稀少,没有御害工具,鸟害横行。罗咩平家辛辛苦苦栽种的专家大部分被糟蹋,一家人的生活难于维系。他想尽一切办法都难于驱赶这些鸟害。焦急多日后,一晚他梦见一根长管,从管口飞出一物击中小鸟,小鸟应声而落。次日醒来梦境历历在目,于是他带领家人在山中寻找梦中的长管。经过几天几夜的苦苦搜寻都没能找到这种长管。正在他垂头丧气准备放弃之时,他突然见到身边一种早本植物,叫“一通花”,该植物的杆正好是空心的。他截下通话杆,想来想去可又不知该如何使用。几天后,他看见家人抽旱烟时将烟渣通过烟杆顺势吹出烟筒。罗咩平得到了启发,抬头见身边有一种叫红果的植物种子。他摘下一粒放入通花杆中,憋足气用力一吹,红果被射出好远。罗咩平大喜,制作了很多支带回家,取名“盏炮”。但在以后的使用中,由于通花杆内不光滑,通花杆内径大小不一,对付鸟害效果不佳。他不断摸索,用泥揉成小圆丸代替红果,用薄竹节代替通花杆。这样一来,打击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准确性显著提高。麻雀、老鼠等前来糟蹋庄稼的小动物纷纷被打死,庄稼得于保存。很快这种“盏炮”在当地传开。
1.3 吹枪的地域特点
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也有着自己特有的体育活动。任何传统体育项目都源自民族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在娱乐、教育、宗教、军事等复杂的社会文化中完善,最终成为地域空间流行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吹枪运动自产生以来,就受到当地苗族人民广泛喜爱和传播。每年春节,麻栗坡县董干镇的苗族同胞在华山节时候都会自发的组织吹枪表演和比赛。每当文山苗族同胞欢庆丰收、共度佳节时都可以看到吹枪传统项目的比赛或表演。吹枪为节庆增添了欢乐气氛,也洋溢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2 吹枪运动的民族特色视角欣赏
2.1 民族特色
云南文山地区的苗族群众十分喜爱这项运动,千百年来,用吹枪打鸟、打老鼠、打马蜂。是祖祖辈辈用来守护庄稼的武器。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吹枪逐渐被更为先进的武器所代替,吹枪也逐渐变成一种娱乐运动。现在,在云南文山吹枪爱好者凭着个人的兴趣自娱自乐,不仅使用标准靶纸为目标,还以老鼠、松鼠、鸟类、马蜂窝、昆虫等飞禽走兽作为活靶进行练习。吹枪不因其主要作用被替代而消失,反而成为广大群众易学、易掌握的大众运动娱乐项目。每逢节假,三五成群的苗族同胞都还有比试吹枪技艺的习惯。
2.2 民族心理
古代吹枪的射击目标是以动物活体作为射击对象。这要求人们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具备反应迅速、准确判断、动作灵敏等应变能力。吹枪在那时是求生的技能,是生存的手段。拥有高超的吹枪技术,是获得更多生活资料的基础,也是大家羡慕、敬仰的对象。
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吹枪的娱乐性逐渐加强,设计目标是粮食或动物肉,在规定的时间和弹数内,以射中目标最多的人为胜利者,并把射中的粮食或肉等作为奖励品颁发给参赛的人们。这种娱乐性的比赛,要求参赛者要有过硬的吹枪本领,表现出沉着、冷静、自信等优良品质。由于其目标是粮食或动物肉,又会调动观众和参赛者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此类比赛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
当前,吹枪的竞技性日益上升。吹射目标是标准靶纸,比赛距离固定,时间固定。以射中靶心越多的选手为胜。这要求射手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稳定的技术发挥。由于竞赛的规则较为固定,所有射准率成为关注焦点。观赏性更强,比赛更能引人入胜。
2.3民族意识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起源于各少数民族的生产劳动实践,其内容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从云南25个少数民族现存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看,大部分项目都留有对自然的崇拜和痕迹,有些项目则是人与大自然搏斗的工具,有些项目直接模仿本民族所供奉的图腾,它们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紧密相关。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一无所知。人们创造了许多活动和仪式向神灵祈求卫护,向大自然展现人类的勇猛无畏,同时人也要从自然界中获得生存资源,且不得不面向自然,同自然作长期直接的搏斗,在与自然的搏斗中创造了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体育项目。吹枪正是这种意识形态下产生的生产工具。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这种古老的生产方式也逐渐变为了娱乐、竞技项目。吹枪与劳动生产、民族传统节日紧密结合,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有着丰富的民族内涵和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杨霞,杨雪芹,秦庆峰等,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欣赏研究——以射弩为例[J],体育文化导刊,2008(10):124-126
[2] 李国忠,等.大学体育实用教程[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238-270
[3] 胡小明,等.体育人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6-96
[4] 秦庆峰.试论古代体育传播现象[J].思想战线,2005,6:16-18
[5] 王文光,等.云南民族与民族文化[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184-201
[6] 丁先琼,鲁平俊,胡志红等,云南苗族“吹枪”的历史渊源和现代传承[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9(7):39-41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