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塔丽娅·札德蕊:上海合作组织——中亚地区的多边妥协
发布时间:2020-06-15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内容提要]尽管许多国际行为体都出现在中亚地区的“棋盘上”,但中亚地区仍然极不稳定而且深受传统大国和新的安全挑战的影响。本文提出,作为一种新的地区合作模式,上海合作组织具有鲜明的特征和相当程度的包容力,使其成员国能够针对各种各样威胁采取有所区别的解决方式,并能够成为未来整个欧亚东部稳定和繁荣的一个因素。
[关键词]上海合作组织 中亚地区 多边合作
作者简介:[俄]娜塔丽娅·札德蕊(Natalia Zaderey),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上海合作组织与地区安全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在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界,关于多极世界的形成以及权力中心在趋于分散的问题正在成为学者专家们的热点话题之一。而与此同时,在所谓西方文明的范围之内,更为明显的是,伴随着旧的国际秩序的解体和各民族势力为追求领导地位的矛盾日益激化,使得整个国际局势危机四伏。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威望一落千丈。根据布热津斯基的观点,一些地区和国家——东亚、欧洲、拉丁美洲——已在积极建立区域联盟,它们与美国现有的合作关系正在逐渐弱化。因此,区域一体化已经成为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政治发生变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欧盟、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及其他国际组织的建立,是国际政治进程中的总体发展趋势,正在推动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达到寻求更加有效的区域性的联合形式。
目前,我们都参与并见证了后殖民主义时代。与传统的殖民体系不同的是,当宗主国直接或通过其代表人物对其领地实施监管的时候,亦保持运用绝对优势的军事手段以保证其自身体系的稳定性。而在现阶段,则重新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包括现代金融方式、人文特点(明尼奥罗称之为文化知识全球化)在内的一系列间接手段也起到重要的作用。例如,在90年代中期,当政治家们发现电视系统发生了有效的技术突破,便预言了即将发生的信息战,而历史的发展也证实了政治家们的预言。到现在为止,当代国际关系中不同客体之间的对抗,实际上已步入表象性的阶段。
在当代世界,几乎所有的问题都会对各地区产生影响。只有少数一些国家和地区尚未完全被所谓西方文明使命所攫取。美国(中央情报局)专家认为,这些地区目前尚处于全球化的进程之外,其中就包括中亚——这个古老丝绸之路所通过的广袤地区。在古代,中亚地区以“东西方走廊”而著称。该地区曾长期存在于苏联体系的空间之中,处在苏联强大的“战略庇护”之中,尽管只是存在于其边缘的位置。因此,正如当时所言,那里的形势从来未曾引起过我们的政治家特殊的不安。然而,中亚地区这些年轻国家独立自主的过程,以及其形成经验都说明,这种高枕无忧的态度是错误的。
第一, 中亚地区的竞争日愈激烈;
第二, 与俄罗斯传统关系历史悠久;
第三,在世界格局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该地区具备从原内陆国家发展成为新一极的潜力。
中亚博弈——结果难以预测
中国以其东方所特有的防范和谨慎方式,正在建设并加强西北地区的内部政治。但毋庸置疑的是,该政策的重要性暂时还没有超过美中关系、台湾问题和大中国,包括东南亚或东盟10+3方案的实施。尽管如此,中亚战略仍然是中国对外政策中顺理成章的战略计划之一。1999年底,中国人民代表大会解释了关于开始《加强西北地区(包括新疆、西藏以及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接壤的边境地区)建设》的重大实施计划。专家学者们再次提起中国唐朝时的疆域,在朝代更替的那段历史过程中,中国政府曾经不只一次地将目光投向了中亚地区。
从中国能源安全保障的角度来看,中亚地区也是一个关键所在。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的降低导致了国内社会矛盾凸现,经济能力的不断紧缩,造成了能源消费的增加。为了实现能源供给稳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运输能力,以提高尚不够稳定的新疆的发展速度,北京不得不和后苏联地区的中亚国家加强紧密地联系,树立自己作为“没有侵略意图的新的超级大国”的威望和形象。中国已经不再彰显自己作为一个地区主导大国的形象,而是正在试图在中亚地区建设一个宽松的环境。
美国以监察员的身份出现在中亚,已经成为该地区政治态势的一个基本事实。美国政府已经通过对阿富汗和伊拉克大量增加军费的决议。在2008年美国大选后,即使新的执政党上台,美国的对外政策定位也不会发生重大的改变,美国不会将中亚弃之不顾。
2005年美国联邦调查局发行了一本名为《瞻望世界未来——2020年的俄罗斯和世界》的书,根据该书得出的结论,在2020年以前,人类还要经历各种各样不安定的感觉,包括心理上和身体上的。恐怖主义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的压力,既影响了国家间积极的贸易往来,又增加了用于安全保障的成本。与此同时,根据专家预测,各地区内部的矛盾也将大幅度增多。根据美国分析专家的研究,被称之为“不稳定大半月地带”,把遍及从撒哈拉沙漠到南部非洲,穿过北非到中东、巴尔干、高加索,穿过南亚和中亚,甚至连一些东南亚国家都包括在内。他们认为,处在这些地区的国家并不具备在冲突的初发阶段,就马上发现并保持中立的“保险发条”条件,因而这些国家需要国际社会的保护。
当然,任何预测都难免有误,尽管理由是客观存在的。作为国际警察的美国,打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旗号,在阿富汗实施的所谓的民主已达五年之久了,但是至今还没有看到成果。根据美国分析家所提出的途径,“颜色革命”早已开始进行,剩下的克什米尔问题也已经公开。所有这些情况都包含在美国反对伊朗的信息情报中。这些绳索正逐渐沿着中亚地区在一步步地收紧。
与东方“说起来动听,做起来拖拉”不同的是,西方的表现总是更为直率和积极。就在中俄集团在招募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时,美国同行们也没有更多地束手无策。他们在美国的庇护下,建立了一个大中亚合作和发展伙伴论坛。策划者之一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亚和高加索学院代表弗里德里克斯达尔说,成立该论坛的理由,是没有一个组织不把该地区地缘政治的相关国家都包含在内的。(显然,根据他的意见,这个论坛就应该包括所有的中亚国家和阿富汗)。现有的国家间联合的态势实际上已经成为人为的障碍,正在阻碍着从中东到东亚,从欧洲到南亚的自然贸易通道的畅通。根据他的观点,没有一个组织是不把所有三个成功政治的组成部分都涵盖起来的,即:经济合作、安全体系的建立以及与此同时进行的政治改革。实际上,美国已公开宣称它在中亚地区的长期利益,并计划继续参与阿富汗及其周边国家经济和民主的重建工作。
俄罗斯从沙皇时代起,就将中亚视为自己的战略后方,其稳定的发展对于欧亚地区大环境极其重要。目前俄罗斯并不准备拒绝对该地区的一体化进程积极参与。虽然长期坚持这一立场,但俄罗斯并不总是赞同后苏联空间的一体化草案中的各种转型方案。鉴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所拥有的共同的过去,俄罗斯还在使用过去的态度来对待这些国家。尽管这些国家已经由那些英语比俄语说得还好的гарвард的毕业生取代了那些在苏联教育下成长起来的领导人,但是对他们来说,如何选择战略伙伴还是个艰难的抉择。
亚洲的领导人在口头上并不反对联合,但要看与谁和在什么条件下。面对全球化了的世界的召唤和威胁,对命运共性的理解和中亚诸国的联合变得在这些国家的政治形态中更加紧迫。中亚国家大多处于对邻国在水利、自然、能源储备的严重依赖的状态之中,因此中亚国家必须学会商榷和合作。根据乌兹别克斯坦分析家的意见,政治状态和生存的条件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进行思考,中亚地区的危险不可避免的原则,以及地区的排他性问题并非是共同的事务。中亚人应客观地对待安全,其共同回应和答案应该是一致的,而不是发出五种不同声音。
这样的话,游戏之后便一目了然,参与者也明确了解了可以按照什么样的游戏规则及为了谁的利益而开设赌局,这将取决于时间和赌徒本人的决策。在理解中亚地区重要的战略态势基础上,俄罗斯的行动应坚持自己的立场,继续捍卫国家利益,但为何不借鉴中国的古老战术,为何不“扬长避短”,在调解国际问题上和解决区域性的热点问题上,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东方邻居合作并得到它们的支持呢?
上合组织-——万事具备
在这种情况下,上海合作组织成为了一个多边对话的有效开放地区。上合组织成立于2001年6月,为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其6个成员国为:俄罗斯、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
蒙古、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为观察员。在上合组织形成的初期,所有成员国就确定了该组织合作的基本任务——反对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它的远期目标和任务是在该地区营造有利的政治氛围,发展地区经济,在多极世界的框架中,形成欧亚大陆国家独立的地缘政治。
上海合作组织的存在遵循一系列的原则,它并不具有地区一体化组织的特点,因此它的发展既不像欧盟,也不像东盟。上合组织的演化,走过了这样的道路,在它满六周岁的时候,在某种程度上证实了“外溢”(SPILL OVER)的理论,它是由一体化理论中的非功能性元素所组成的。“外溢”是关于必然性的逻辑解释,不但是一体化在所有新事物和新领域的扩展,而且是高品质的发展或者深化,即为从低到更高形式的一体化建设。
在欧洲,严密的计划保证了一体化的成功。法国社会学家让蒙通过研究认为,经济一体化应该发生在政治联合之前(从下到上,而非相反)。另外一位理论家,结构主义的代表英国学者哈里布森分析了地区体系,认为它是介于全球化国际体系和国家体系之间的过渡。根据他的理论,地区体系最重要的特点应该是安全系统。问题是,在安全问题上,相邻的国家已经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任何一个国家在民族安全问题上都不能独善其身。因此根据他的论点,区域联合应当将安全问题的解决放在首位。
上合组织的专家们确定了最重要的两个合作方向,即安全和经济。除此之外,人文文化交流也已经成为上合组织成功要素的第三个重要方面。
上海合作组织的安全模式
安全概念在广泛的意义上,是指保护不受损失的可能性,抑制和击退危险行为的手段,以及快速补偿所蒙受的损失。正如“胜利”这一概念,从词源上大概可理解为克服了灾难,即糟糕的事情,而安全即可理解为免受危险侵袭的保护。
上合组织,不是传统的军事政治集团,但是,它的优先合作内容之一是“安全”。它具有几个组成部分:军事观点。它包含组织和实施军事演习,军事基地运营问题,裁军以及军事技术合作。2007年的夏天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进行了联合军事演习。上合组织在反恐领域的合作包括在地区反恐体系中的信息交换和讨论。该反恐体系是上合组织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反恐体系负责协调相关的国家机构、收集反恐领域的数据、与以美国为首的反恐联盟进行合作,以及了解该地区居民多民族和多宗教的组成、讨论在预防和制约国际冲突方面应采取的手段。
国家安全必需要拥有军队和现代化的武器才能得到保障。这需要优化军队结构,逐渐组成有效的地区安全体系。首先应当在上合组织关于建立安全体系协议的框架中形成这样的体系,然后再进一步扩展到更多层面。
中国政治学家和学者也提出了必须革新军事力量的相近似的概念。现代军队机动性建设和良好的教育是现阶段中国国家建设优先考虑的一步。中国军事现代化计划集中力量发展航空、航海技术、军事海洋设施建设、核武器以及监视和信息技术。这种军事力量结构的组成使人联想到美国军队的结构——优先发展海军和航空航天领域。
在军事工业发展方面,中国是要完全消除中国与世界先进的军工生产者(美国、俄罗斯和欧盟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以便在5-20年,甚至更久的时间里,改变中国武器依赖进口的状况。在2000至2005年间,中国的武器支出超过13亿美元,此后中国的军费开支逐年增加,军事预算在2006年增长了14.7%,达到283亿8千万元人民币(35亿5千万美元)的水平。
当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武器和军事技术禁运的时候,在上合组织的框架内实行军事技术合作就显得非常必要。俄罗斯是中国主要的武器供应国。
尽管一些西方分析家带着怀疑的目光看待《东方联盟》的倡议,并且确信根据有效的原则,该联盟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东方的北约”,无论是在预算,还是管理体系方面。不仅如此,“不结盟”始终是中国自己确定的国家安全理论中的主要思想。但是,安全问题在“上海五国”到上合组织的十年历程中,(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这就是说,对第三国没有侵略意图,上合组织积极了解当代新的威胁,并且不断提高自身军事潜力,抑制任何扩张的意图。
全球经济新极化的结构
有一些分析家认为,优先考虑经济发展问题比较容易与合作伙伴找到相互理解的地方,因为明显且量化的结果很快就能够显现出来,既有利于经济全球化,也能够反映出它即将产生的问题。然而问题是,当参与者判断如此不同的经济潜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水平的时候,这些理由是否公正呢?
在上合组织法律和制度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下一个目标是寻找必要的条件用于上合组织空间的稳定发展和根除贫困现象。在2004年杜尚别的会议上,与会国家讨论了合作发展的六个优先方向:交通、能源、通讯、农业、日用家电的生产和轻工业。在2020年以前,这些经贸合作计划应当得到实施。根据它的可行性,还制定了相应的措施,主要包括127项计划,其中涉及到能源合作系统的占19项,交通方面的20项。此外在教育、科学和技术方面还制订了三个计划。
进行有效的经济合作,必须要有经济的增长作保障。这种合作的相关目标,就是国家利益以及贸易发展的需要。近年来,上合组织成员国的经济增长率稳定在6-8%,超过了他们的欧洲邻居,这对于对外贸易关系的发展是个有益的先决条件。根据2006年的统计,中俄贸易总额达到了历史最高点,为334亿美元。但是在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内部,其相互间的贸易情况却并没有发生变化。而中国与俄罗斯的贸易额也只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2%,少于韩国1/3,同中亚所有国家的贸易额均为1%。从另一方面来说,根据俄罗斯联邦统计局提供的数据,中国在2006年1月至2月间的贸易份额只占俄罗斯对外贸易总额的6.1%。当前,中国是俄罗斯的四大贸易伙伴之一,而俄罗斯是中国第八大贸易伙伴。需要指出的是,俄罗斯的出口产品非常单一,75%为石油、石油产品,以及原木。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尽管上合组织的成员国家对外贸易额稳定增长,但是进出口的总量并没有改变。不过,根据上合组织研究中心的学者潘光的观点,不应作出仓促的结论。他认为,上合组织应当遵守多边互补的原则,俄罗斯拥有能源和发达的科学技术基地,中亚国家拥有自然资源,中国拥有劳动力资源。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也指出:上合组织成员国拥有成为第三名的基本条件——紧随美国和欧洲——成为全球经济中心,并且在全球化步伐中成为经济缺口的震中。
能源政治和国家主权
近年来,关于世界经济议题出现了许多这样那样的经济草案,但都是唯能源论。这是全球化的问题,它涉及到个别国家及其盟国的诉求。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对于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而国际石油价格不断攀升,使得能源输出国在国际关系体系中的影响也逐渐加强。同时,在俄罗斯和中亚的能源竞争领域还有一个有兴趣的博弈者——美国,它将影响该地区的石油天然气的输出作为自己在中亚以及全球化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合组织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包括这样几个方面:在“东方方向”能源供应的调控问题;
建设包括管道、以及能源加工企业在内的基础设施;
掌握水能资源,使用核能;
科学地研究能源产地。
西方最大的担心在于,如果成功地实施上述战略,会导致其他国家积极向该组织靠拢,成为享有充分权力的观察国,首先就是伊朗。“随着自己成员国的扩充,上合组织将会控制世界上大部分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以及核储备。” 剑桥大学东亚学院教授大卫沃尔不无担心地说,“这是一个带着炸弹的欧佩克。”
这种安排未必适合美国在该地区的计划。2007年1月在美国会审议的经济草案《关于能源外交和安全的纲领》中,提出这样一种观点:民族国家主权在自然资源之上的原则已经过时,应当重新审视。该《纲领》指出,由于“油气储备只集中在少数国家,油气供应的许可取决于其拥有国的意志”,“国家间关于销售油气储备的竞争可导致政治、经济和军事冲突。因此应该把能源问题合理地移交到国际组织的管理下。如何实现呢?——在美国的庇护之下”。
上合组织是一个强大的能源消费和输出国的联合体,应加强成员国之间的团结,在这个微妙的领域中以寻找最佳解决方案。潘光研究员认为,所有感兴趣的一方都应该在伙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中亚战略,而不是利用或者是阴谋。他注意到,不论是哈萨克斯坦,还是俄罗斯的大型石油公司,西方都拥有股份,这就是当前该领域最显著的跨国化。
中亚交通战略
中亚地区在历史上就位于重要的贸易路口。今天,随着劳动力资源流动性的增加、贸易量的提高,在全球贸易和服务市场上,交通设施的发展已成为地区一体化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亚地区的新博弈》一文指出,对自然资源和运送路线的安排已经成为了引人瞩目的热点问题。围绕着内陆交通道路方案,正在进行着激烈的争论。马特维耶夫认为,油气工业长期发展的重要的关键所在根本不是资源问题,而是出口的交通运输问题。
新的油气管道的建设,改建现有设施,可以成为上合组织能源俱乐部交通联络部自行研究的课题。东方从里海和中亚进口油气的多渠道计划正在实施,在能源过境时可以得到大量的利润,这引起了投资者的强烈关注。一方面,石油开采和加工企业得利,另一方面,消费者当然也将获利。纳扎尔巴耶夫在上合组织国家首脑会议上把完整的区域交通系统——不仅能够连接成员国,而且能够同国际社会接轨的研究放在首位不是没有道理的。
接下来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中东地区持续的冲突,美国在伊朗核计划上的投机,将中亚放在了能源供应领域中具有合作发展前景的伙伴的手里。能源体系在关于交通运输的战略发展任务需要有一个综合性的途径,在地区路线图中,应当把如何保证“稳定”和安全的问题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上。
上合组织何处去
那么什么是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方向呢?中亚地区的下一步转型将会走向哪里呢?
俄罗斯研究上合组织问题和发展前景的专家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上合组织怀疑论者和上合组织乐观论者。
怀疑论者担心的原因是,“东方邻居”打算将俄罗斯的影响留在传统地区的企图日益显现。显而易见,同中国保持友好当然是有利的,但同时也是危险的。有许多公共出版物都号召俄罗斯人不要失去警惕,要捍卫自己的民族利益。因为中国人看世界不像西方人那样,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毛泽东将世界划分为三部分:我们自己、我们的同志和我们的敌人。而对于中国人来说,同志和敌人的战略意义也会经常改变,自己同志的手也会用来迫害竞争对手。另外一些专家认为,俄罗斯和中国在上合组织中联合起来树立自己的威信,只是为了在中亚地区与美国人进行抗争。
有一些人是这样理解这种复杂态势的,他们认为,上合组织是后苏联空间里最有前景的国家间的联合体,尽管它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是中国的政治工具。上合组织将自己定位为建立在地震危险区之中的新型国际组织,因为该地区涉及孔夫子、斯拉夫东正教和印度以及伊斯兰文明。特别是,由于该地区的合作是建设性和互利的,因此它具有解决与俄罗斯相关的所有关于西伯利亚和远东问题的可能性。
今天,在中亚地区,协作互补的方案共计有统一经济区、欧洲共同体、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以及上合组织。不久前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国家杜马的演讲上说:“今天的独联体已经不是一体化进程中货真价实的联合体,也不是能影响国际进程有效的国际组织。”那么,上合组织就能成为有效的国际组织么?这是摆在其成员国和研究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但是甚至现在就已经可以明确的是,上合组织将是一个未来的大型国际组织。在创立上合组织的初期,它的概念就可以上升到“象征性”的水平。它的“根”就在文字记载的史书中,是复兴“丝绸之路”的象征性的形式。沿着这条道路,从东方送来了财富、技术、宗教和哲学思想。这条道路的现实意义到今天为止仍然存在着,人们还能意识到人类利益的共同性。首先,作为地球上的公民应当为此担负起人类共同的命运,况且还在这样的一个大世界中。
除此之外,“上海精神”贯穿于所有的正式决议中,这些决议是上合组织成员国在首脑会晤时集体作出的。“上海精神”完全可以吸引世界的目光和鼓起人们的激情。当飞机在上海机场缓缓降落的时候,这一理解就贯穿于当代国际关系的理论和实践当中,表现为彼此信任,互惠互利、平等、相互咨询、尊重多元文化、追求共同发展的特点。
对国际关系广泛和动态理解的持续性研究可称为上合组织的潜在的优势。1997年美国前国务卿布热津斯基出版了《大战略》一书,其中以象棋的谋略为范例讲解了国际舞台上各国之间的互动。最终生活告诉我们,他所描绘的关于国际关系体系平面的概念是很容易被接受的。与此同时,最残酷的博弈在很多棋盘上同时展开。在其中一局上,正在进行着的是一系列关于军事部署问题的博弈。另一场游戏则是关于建立自由经济区的问题。第三场是围绕天然气管道的新支线纠缠不休。当代多元世界感兴趣的各方从数量上都大大超过了那两个当事者国家。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定要学会广泛的思维方法,以便发现蛛丝马迹,梳理出国际关系千丝万缕的头绪,上合组织成员国正在作出这种努力。
注释:略。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