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帛:“胡六点”之后的台海关系
发布时间:2020-06-14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胡六点”之后的台海关系 两岸真正的考验才开始 两岸互动:从俯视到平视的跨越 陈云林是否应如期赴台(下) 陈云林是否应如期赴台(上) 九常委高调献花意涵解读 毒奶粉事件不影响两岸关系吗? 解读两岸外交共存蛛丝马迹 民进党还有生存空间吗?
两岸政治定位“将无同”
胡锦涛去年岁末发表的对台政策六点意见,一直受到海内外方方面面的持续重视和关注。国民党大陆事务部主任张荣恭所作出的铨释,被香港某杂志评价为“一气呵成,功底尤深,敏锐思维,令人佩服”。
张认为:“胡六点”对处理两岸短、中程的问题,具有独到的指导意义,是胡锦涛执政七年以来,在实现了国共两党领导人首次会晤、两岸执政党领导人首次会谈、两岸恢复制度性协商、两岸实现三通后,在总结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台政策新纲领。
三十年来,无论“叶九条”、“邓六点”,还是“江八点”、“胡四点”,大陆内部或者倾向北京的海外媒体,几乎都有众口一词、步调整齐的呼应和迎合,极尽赞誉之能事。这一次自然也不例外。
为两岸整合设计了新空间
台北的反应也可以想象,是五味杂陈。民进党的反应显得手足无措,缺乏坚定的两岸关系政策论述依然是它的软肋和死穴;
至于台湾当局,马英九虽然做了谨慎的回应,但只是表示了一种姿态,迄今尚未有进一步的政策宣示。
而海内外舆论的解读众说纷纭,不一而足。综合看来,对“胡六点”所体现出来的对台政策新思维,以及务实理性、积极进取、希望开拓新格局的政策方向,有较为一致的肯定。台湾舆论更是看到了两岸关系互动过程中北京前所未有的自信,这种自信既是对六十年来中共对台政策一脉相承的延续,也是在历史新时期之下的创新和发展,其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面对台湾历史与现状特殊性,是回归理性、务实的开始,也预示着两岸关系在经过六十年的艰辛探索之后,已找到更接近客观现实的互动模式。这为未来三十年两岸关系的新整合设计出了富有想象力的空间。
众说纷纭之后,我们必须有更加冷静的思考:与依然处于冷战状态的朝鲜半岛相比,海峡两岸去年以来呈现的缓和,给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带来了积极的效果。中美两国降低了对台湾问题的反应力度。和国际金融海啸以及中美各自内部问题相比,台湾问题已暂时降到次要位置。在所谓的中美台三角战略互动关系中,很多人以为台湾已无关紧要。
但其实,随着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当所有问题触及到本质时,北京面对的仍是华盛顿和台北颇具战略默契的联手。
目前两岸缓和是趋势,有助于最终解决长期积累下来的问题,但任何政治博弈仍是实力的较量,没有战争硝烟的政治较量,远比以战争决定胜负的赛局来得错综复杂。
与台北和华盛顿关系相比,北京与华盛顿的政治距离更远,尽管目前美国在经济上更多“依赖”中国。只要华盛顿在台湾问题上不愿“拱手相让”战略利益,中南海决策者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保持高度的警觉。
两岸制度竞争将会凸显
实现两岸直接三通是过往三十年海峡两岸关系互动的阶段性成果。实现直接三通,有助于进一步促进两岸人民交往、经贸交流、文化互动,必将加强彼此之间的了解、使彼此距离拉近,接触和交往将更加便捷,了解程度进一步加深。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制度、价值观与各种观念之间的对撞和矛盾,也必然会更加频密。当人们对社会差异有更多掌握之后,对文化的共同性却可能会给予忽略。差异性几乎不可能在短期内弥合,反而有可能因为进一步接触而扩大。对于台湾主体认同意识的接受和认同,不会因为两岸实现直接三通而递减,反而会因此增强。
也就是说,实现直接大三通不必然对两岸政治整合只会有正面作用。或许还可以说,两岸经贸日趋密切,将极大程度地限制“法理台独”的坐大,迫使“显性台独”失去存在的正当理据。但直接大三通不必然进一步促进两岸的“终极统一”,这和“同居”不一定会导致婚礼是一样的道理。当我们看到两岸关系持续缓和时,同时也看到主张维持现状和永久维持现状的台湾民众不减反增。倾向台独的民调更显示,现有的板块未见明显松动。
人们已敏感发现,随着两岸关系的和缓以及更畅通无阻的交往和接触,制度性竞争也已无法避免。中国大陆正处于六十年来最急剧的社会转型,政治不稳症状凸显,社会矛盾加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主政治尽管也有自我感觉良好的发展与进步,但还无法与台湾过往政治民主转型的生动活泼、跌宕起伏相提并论。社会主义制度之下的大陆,并非缺乏优越性,但对台湾、香港地区的中国人,尚未产生足够的吸引力。
可以预见,未来两岸制度性竞争势必逐渐形成主要界面。这是一个分裂的民族逐渐走向整合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所难以避免的。无须刻意回避,也不必视之为洪水猛兽。它和冷战时期的政治对垒相比,是一种时代的进步,是“你吃不掉我,我吃不掉你”状态之下的良性竞争,具有互补、互惠的积极功能。
但是,也不能排除在非常态之下,会呈现出某些人不愿乐见的另一种状态,即在新形势下两岸软实力的流动。处理得宜,固然可以双赢;
处理失当,结果未必都是良性的。这是两岸关系政治互动的新课题。台湾《联合报》将北京的“和平发展”铨释为“民主发展”。去年马英九首度在台湾中广直接向大陆听众喊话,海内外包括大陆社会反响超过预期,其中的政治寓意值得认真面对。
须重新规范台港澳关系
日趋缓和的两岸关系,也给香港、澳门提出了新问题。长期以来,在扮演两岸桥梁角色时,香港、澳门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作用或将因为两岸关系持续缓和、经贸互动持续发展而发生新变化,但无论如何,在通往两岸政治整合的过程中,港澳地区曾经发挥的积极作用,不可能完全萎缩。弃之不顾或者让其自生自灭,是极为短视的。
人们也发现,北京对台决策部门曾经对港澳与台湾关系的政策规定,也不合时宜,和当前两岸四地关系发展形势和规模水平也出现明显距离。中华民族最终实现的政治整合,是两岸四地的整合,而不只是大陆与台湾之间的整合。因此,北京应尽早研究和考虑,重新修订分别与1997年、1999年规范港澳地区与台湾关系的“钱七条”,对它作出与时俱进的修改;
或者在适当时候,由决策人士重新发表类似的重要讲话,以便适当松绑、放宽尺度,鼓励港澳地区与台湾各层面的交往和交流。无论从现阶段还是从长远看,这都是当务之急。
(二之一)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