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伟瀛:后现代史学的【要理问答】

发布时间:2020-06-10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1.为什么要了解后现代史学?

  因为史学研究方法无穷, 而且史学也面临不少挑战, 作为一位史学工作者必须掌握时代脉动, 为史学找出安身立命之所在, 并更妥善地体会过去所发生过的意义, 以创造出更好的历史著作.

  

  2.后现代主义的定义是什么?

  如果要问后现代主义的定义, 就是表示对后现代主义不够了解. 因为后现代主义只是对现代各种现象的一种反应, 很难说出一个具体的定义, 因为此主义的本质就不让人有具体的, 讲得清楚的定义. 大致而言,有下列一些重要特色, 1.不讲民族主义;2.研究器物;3.弱势族群.4.重视地方, 不重视同构型; 5. 重视权力关系之转移;6. 反统合; 7.反目的论; 8. 反乌托邦, 不主张同一, 尊重多元, 主张去除中心论. 应将思考先归0,使事物之间原有的族群类似性消失,重新观察彼此之间的区隔及差异; 降低作者的重要性, 以文章彼此互涉的概念来取代以往对作者原创性的标榜; 反省纳粹故反Utopia, 对共同价值及意义感到怀疑. 后现代带来的最大困惑莫过于价值体系的大变动. 或许我们可以从其它问题入手来了解后现代主义.

  

  3.后现代主义的起源为何?

  从纵的一面, 对启蒙运动以来的理性挂帅之反对, 对直线性历史的怀疑; 对现代化所造成的问题之反省及超越.人物方面, 可以从尼釆及海德格尔对现代性的批判,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对文字性质不稳定性的主张, 结构学派人类学者利瓦伊斯陀对亲属结构之研究, 直到现代的一些人物如罗兰巴特对文本的重视, 傅柯对知识和权力之间关系的解析; 德希达的解构观念; 李欧塔的后现代情境之描述, 詹明信的资本主义后期的看法; 吉尔兹将文化视为文本, 要将之解碼寻求意义等等都促成了后现代主义今日的面貌.

  

  4.后现代史学是如何出现的?

  相对于语言学、文学及哲学而言, 后现代的史学之出现是比较慢的. 当然最主出现后现代主义的是建筑及艺术, 对于现代的光滑平顺的建筑不满, 而出现反对既有形式为主的建筑. 从建筑结构走上西方认识论的质疑, 渐及主客二元对立, 精神物质对立之怀疑, 渐及于语言之不确定性及客观存在性的质疑, 走向文学批评, 最后由文入史. 由于历史是西方近代文明「呈现」的最主要途径, 也可说是抵抗后现代主义的最后据点. 1970年代海登?怀特首先发难, 以四位十九世纪的史学家及哲学家为例, 指出历史家所写的和哲学家所写的没有什么不同; 文学和史学也无本质上的差异, 历史并不比文学更客观, 事实与虚构没有不同; 历史写作和文学一样, 都需要想象才能完成. 女性主义及战后的后殖民主义陆续出现, 对于启蒙以来的史学主流提出更强有力的挑战. 遂使得后现代史学出现, 尤其是在文化史的研究上最为突出.

  

  5.后现代史学所攻击的思潮或人物有那些?

  如黑格尔, 马克思主义, 启蒙运动思潮及犹太---基督宗教传统等一类所谓具有全面性, 集权化(totalizing), 宰制性(dominating)倾向的思潮. 这些思潮虽然各有其最终目的, 但是都有一套认为具有普世性, 放诸四海皆准的历史观. 黑格尔的宇宙精神最后在德国身上实现, 其它国家包括中国在内都是没有历史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进化有一定的阶段, 从原始共产社会经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社会, 而亚洲则为一笼统的亚细亚生产方式; 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及进步观; 犹太---基督宗教传统的原罪, 人的堕落及上帝的拯救; 另外, 近代所流行的强调科学态度的社会科学历史也是后现代史学所攻击的, 因为这类学问持续对理性的迷信, 且将许多复杂现象看得过份简单, 将多元的事态化约成肤浅的因果关系.

  

  6.后现代史学重要的理论作品有那些?

  最具代表的是怀特(Hayden White)的 Metahistory: 怀特的援引文学批评理论, 主要认为史学的研究过程及其作品和文学一样, 没有什么主要的不同. 历史和小说(fiction)之间没有界限. 这是一种很具颠覆性的陈述, 因为从英文来看, fiction这个字根本就是「虚拟」的意思, 和追求「真相」的史学是完全的敌体, 如今竟称两者貌异实同, 其杀伤力道可知. 另一位对后 现代史学有影响的为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 , 这位法国著名的思想家最具震撼性的一句话, 也是他的一本书的书名:《作者之死》, 其主张为作者在写完其作品后, 该作品有其自我的生命, 作者和该作品的关系已告结朿. 任何人和作者一样, 都可以自行解读该作品. 米歇?傅柯(Michel Foucoult)也是一位理论兼实际均极有贡献的思想家. 他在理论上, 他刻意避免用「历史」两字, 认为这根本是启蒙时代产生的东西. 因此他的理论探讨先是用知识的「考古学」(archaeology), 其后则用「系谱学」(genealogy)来取代「历史」, 而他在对精神病、罪犯及性事等从启蒙以来的发展及断裂有很原创之洞识, 特别指出「知识」与「权力」之间的关系, 改变了历史研究的焦点.

  

  7.后现代史学如何逐渐对东方及中国研究产生冲击?

  有一位对中国研究有重大影响的理论家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爱德华?扎伊尔(Edward Said). 他在1983年出版的《东方主义》(Orientalism)是一里程碑式的著作. 赛氏指出西方学者在研究东方社会时, 多以西方文明为中心来立论, 一语道破了许多西方人对东方研究的主要特色及其盲点. 此书出版后不久, 在汉学界著名的美国学者柯文(Paul A. Cohen) 在1984年出版了《美国的中国近代史研究》(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 American Scholarship on China’s Recent Past), 此书批判了三种主要的研究中国近代史分析架构模式: 冲击及回应理论; 传统与近代化理论以及帝国主义侵略理论. 以具体的美国汉学作品来解析其背后的三种模式及其缺失. 最后并提出以中国为中心(China centered)观的主张, 强调中国本身具有的内部及动态之发展, 并呼吁应重视中国地区性研究. 另外对史学也有很大冲击的是文化人类学者克利夫?吉尔慈(Cliford Geertz), 他主张对于许多文化现象采「厚式叙述」(thick description), 他将文化视为文本, 应从在地的观点, 全面性的观照, 借用韦伯的名言, 并将之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以为人类是悬在他自己所编织成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科学家寻求法则, 人文学者应该将文化现象中的「意义」加以诠释. 和扎伊尔一样, 吉氏认为「理论」和「材料」之间并无严格界限区隔. 吉氏曾被称为一次美国思想史家会议的「主保圣人」(Patron Saint), 也是在外界最被广泛引用的人类学者, 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1] 总之, 思想家从认识论上对历史知识的可靠性产生怀疑; 文学批评家对语文的延伸性及指涉程度的文省; 人类学家对原始社会的文化诠释, 都使历史学发生了重大冲击, 也得到了不少滋养.

  

  8.是否会有些历史家所写的作品看来像是从后现代角度来写,但却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后现代主义者?

  有的, 尤其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 例如很有名的耶鲁大学教授史景迁(Jonathan A. Spence)就曾被列为较有后现代主义倾向的一位名学者, 他的一本着作: The Question of Hu(胡若望的疑问)就是一例.本书是叙述一位在十八世纪时由法国耶稣会士带往欧洲的一位广东教友胡若望流落巴黎, 甚至被关在精神病院中的故事. 史氏以生动的笔触, 根据西方的档案, 配合高度的文学想象, 重建了这位华人在法国的故事, 看起来像是一本对细节照顾得很周到的历史小说, 其中有不少是由想象力加以重建的部分, 令人无法区分史实及小说之不同,故有人以此书为后现代史着的典型. 但是据接近史氏本人的学者称, 史氏不以为自己是后现代主义者, 他认为自己是一位说故事者, 甚至还自己去书坊购买后现dai理论书籍阅读. 无论如何, 史氏的研究取向有与后现代暗合之处, 这也显示了传统主流史学演变到今日, 的确有些需要改进之处, 并不必等待某些新理论的出现, 只要有心人即可达到殊途同归的结果.

  

  9.为何有些人要否认自己是后现代主义者?

  史学界主流对于后现代主义有相当的保留, 因为虽然有不少人会觉得后现代史学的主张有些启发, 但这些人仍保持有多数的主流史学的许多价值; 另外, 后现代史学的一些思想也看来令人感觉像是一些赶时髦的, 泡沫性质的东西, 类似的看法历史上也不是没出现过, 只是人们健忘而已. 或许这些价值会像历史上旋起旋灭的主义一样, 很快就消失了. 而且有些极端激烈的后现代主义者的宣告令人感到不安, 甚至违反常识或经验层面. 例如, 文本的独立性; 作者在写完作品后就和作品没有什么关系; 历史著作只是发明, 并未指涉到真实发生过的过去; 完全没有真相, 历史和小说没有什么区别等; 再加上有些后现代主义者将其理论呈现得相当含糊, 无法令人充分了解, 因此也影响到其认同.

  

  10.后现代史学为何也吸引人?

  除了目前「后现代」这三个字本身就让人感到很时髦外, 在方法上, 似乎是一快捷方式, 可以不经现代化阶段直接接上最先近的理论及实际.且可以不用经过最原始的搜集及爬梳等一般史家认为最辛苦的过程, 既然都跟真相无关, 既然没有所谓「证据」与「解释」之间的区别, 也没有「事实」与「小说」间的区别, 更没有谁高谁低的区别, 一个做得死去活来,另一个却直接提供自我解读, 没有那个比较好, 一般人自然乐于走快捷方式.在心理上易于满足, 有点后来居上之感.

  

  11. 女性史和后现代史学有什么关系?

  妇女史也是晚近出现的显学, 为了对抗千百年来以男性为中心的主流史学, 争取男女平等, 而对传统史学进行批判, 要打破以往的偏见, 但就在此过程中, 不但促成了后现代主义, 同时也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女性主义初起时的问题是谁当被研究?什么东西值得研究?1980年Carolyn Merchant 质疑「科学革命」的「成王败寇」观, 此革命将对自然的”机械”观取代原先的”有机”观, 她从女性及生态学的观点重估此时期的历史.她质疑”进步”及”理性的时代”,而当时很多女人仍被当成女巫被烈火烧死.有些女学者,剧作家如Aphra Behn(1640-89), Margaret Cavendish(1624-73)被视为剧作家,科学家及诗人; Anne Conway(1630?-79)三百年后重新被视为”英国最敏锐的形上学者”.最大的挑战是其指出语言之无法客观,以前所用文字都是来自并支持”家父长结构”(Patriarchal structure),而且是一种恶性循环.

  女性主义发展下来,受到其它理论的互相影响,也开始产生了分裂, 一派是吸收了后现代主义的精神, 继续在争取男女平等的目标下加强对现有史学之批判; 而另一种则是连男女之界限都加以质疑, 彻底颠覆原来的设定, 认为原先划分性别根本就是原来男性中心逐渐逻辑发展下来的结果. 因此从短期看来, 后现代史学与女性主义史学一样, 都要抵制传统史学的霸权, 都想颠覆原有的主流史学思想, 因此有互相支持之处; 但就双方长远的目标来看, 后现代史学是要去掉所有的霸权宰制, 「去中心论」及多元的主张, 将使得其与女性主义分道扬镳, 因为女性主义最终目的在建立一以「女性」为主体的史学, 不论这种主体应如何界定. 换言之, 就像中国现代史上的「联俄容共」一样, 二零年代时国共两方虽然在反对帝国主义及军阀割据的立场上一致, 而有暂时合作的空间, 但终因双方对未来的理念不同而分开.

  

  12.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有什么关系?

  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一样, 都是对于既有的现代主义提出挑战及攻击的. 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上从阶级斗争及生产关系来看历史发展, 认为欧洲各种社会演化均遵循一定的阶段, 并有清楚的最后目标; 社会分为下层建筑及上层建筑,(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而经济决定论等等看法都明白指出其历史观乃一种具有宰制型, 全体化的大叙述而后现代是去中心论, 反目的论, 并没有马克思主义那样的乐观, 且是对理性进步等大叙述的解构及抵制. 不过新马克思主义学者如汤普森(E. P. Thompson)在对英国工人阶级形成之研究中, 已扬弃不少教条, 与后现代主义所提出的看法也有一些暗合之处.

  

  13.后殖民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有何关系?

  两者关系密切, 其实就广义的后现代主义而言, 它也包含了后殖民主义. 后殖民主义, 顾名思义, 应该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原来受西方及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的第三世界国家纷纷独立后, 产生的一种新的思想理念, 与从前殖民者的立场观点有很大的差异. 然而, 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一样, 逐渐摆脱悲情, 不以「她的历史」(herstory)或「他们的历史」(their-story)取代原有的「历史」(history)为满足. 后殖民主义者认为其主张应适用于所有国家, 后殖民代表一种时期之内全球的情况, 而且后殖民的思维并不就是等于被殖民者的思维, 因为多年的统治, 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间互相影响, 成了一种混合体, 包含两者在内, 而且后殖民主义应从十六世纪欧洲开始向外侵略时即已出现, 换言之, 在殖民开始之时, 就有了后殖民的回应. 由此看来, 像女性主义一样, 后殖民主义参与后现代主义, 对于既有现况的颠覆, 同时也是在追求先前遭忽视压制或扭曲的零余的, 边缘的「他者」(otherness), 在广义看来, 两者的差异不大. 最近从殖民思想的发展中, 又出现了一种所谓的「低层研究」(Subaltern studies), 此类研究目前在后殖民社会的印度相当流行, 其影响势将扩及到同样也属于后殖民社会的台湾.

  

  14.为何有人说后现代主义是一种保守的立场?

  其实不仅如此, 也有人说后现代是很激烈极端的. 说后现代主义保守恐怕是因为1980年代美国里根主政, 这位伟大的沟通者善于运用语言来巩固其利益及意识形态.一般而言, 后现代主义受到左右基要派的攻击. 来自右派的批判:没有中心, 不安定, 一切都是相对的, 对一切规范的轻视; 后现代且视西方的犹太—基督传统为一种意识型态. 来自左派的批判:后现代强调语言的转折, 文字的偏见, 可以从语言文字上来操纵, 从唯心而非从唯物的观点来推理, 不再重视如社会经济条件等物质因素, 故被视为一种趋向保守的运动.不参与政治, 思想上的玩票主义者.

  

  15.后现代主义也受左右两派人士之支持, 其理由又何在?

  左派有些地方能认同后现代主义是因为后学之具有相对主义色彩, 去除所有的一元化中心, 强调各种论述背后的社会基础, 重视各种观点, 认为各民族各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及价值, 并没有高下之别, 因而重视弱势团体的看法; 另一方面右派也有些地方能认同后现代主义乃因后现代思维并不强调革命, 甚至以为改革乃危险及无用的尝试, 而且后现代主义主张生命中的不确定性等, 也是保守主义者所乐见的.

  

  16.后现代史学的结局是虚无吗?

  的确有不少历史学家忧心忡忡, 以为后现代史学发展到最后, 由于强调一切都是相对的, 没有绝对的, 研究的成果绝不是真相, 此种推理到其极致, 则没有什么研究的必要及意义了. 不过, 我们不认为将是如此, 也不应该如此想. 其实从最根本上来想, 后现代主义对史学家所造成的不安有其正面的意义, 因为这终究是吊诡地及辩证地代表着一种对「表象」的怀疑以及对「真相」的内心深处的渴望. 只要有这种渴望及自觉, 再配合上一些史学的基本学术规范, 史家较从前是更有条件做到更好的学术研究.

  

  17.后现代史学对当今史学有何正面的影响?

  在方法上, 除了更清楚史料的性质及限度外, 对于史家本身可能有的偏见, 以及史家所透过的语言本身的限度的了解, 使我们不只在处理史料时更为慎重; 也在研究过程中以及呈现研究成果时, 更能注意到许多以前未曾察觉到的盲点. 另外, 在史家着手研究前的「问题性」的掌握上, 也因为后现代主义指出启蒙运动以来的一些偏差而能有所补正.简言之, 后现代主义有一种从过去的压制中解放并超越目前的限制, 以达到更细致周延的对历史的了解.

  

  18.后现代史学可能会有那些流弊?

  后现代史学最为人所诟病之处在于其对史家造成的不安定性, 由于后现代史家对传统史学的颠覆, 我们以前觉得很安稳的知识甚至信念被动摇了, 这情况有如梁启超所述, 在他首次见到康有为之后, 以往的一切所学全被否定了一样的心情. 后现代史学者认为没有真相, 史学的建构的过去实况并非真相, 而只是用语言组成的自以为真相的东西. 这种看法推到极端, 就斧底抽薪似地将史家的生死以赴的理想全部否定. 也由于一切都是相对的, 就没有高低好坏之分, 史学界将会造成混乱. 史家有可能顶着后现代主义的帽子, 任意解释历史, 甚至发明或制造史料, 对于现有的史料也以自己的论述来解读, 完全无视当事人或其它学者的主张, 认为他们只是受表象蒙蔽, 如此将使得史学界失去学术规范, 流落到虚无主义的地步. 总之, 纲纪荡然, 毫无秩序, 好坏不分, 甚至劣币驱逐良币, 可能是最大的流弊. 这种相极端的相对主义流弊到极致, 可能会造成社会秩序的崩解, 「率兽食人, 人将相食」的地步.

  

  19. 请问你说了这么多, 结论是什么?

  说到最后,看来还是不够了解后现代主义, 因为如同开始时所问的定义一样, 后现代主义是不太谈结论的, 因为有谁能比其它人更有资格下「结论」. 由于后现代主义最反对单一大叙述, 又是力主「去中心论」, 因此不像一般传统论证一样, 最后要有结论, 好像才真正能结束. 上文只不过是为了让读者易于理解, 才使用按步就班的方式来说明及提问. 但比较激烈的后现代主义者是不谈结论的, 最多会谈一些「结束语」(concluding remarks). 不过在此我们要提出我们对于后现代史学的浅见, 并且是一个较为乐观的看法. 对于后现代所提出的挑战, 我们应善用, 或者用时髦的名词来说, 应该「挪用」一些后现代的观点及思维, 磨利我们的敏锐度, 反省我们的视为当然的「预设」, 将原来的各种偏见如「意识型态」等「尽量」归零, 对于所研究的题目, 在一开始, 努力使其「去熟悉化」(defamiliarize), 在进行实际的研究时. 仍有如Iggers教授所说的, 有自己学术界的行规, 亦即史家可分辨出及认可的方式来操作, 其成果并接受学界的公评. 平心而论, 近年来的史学研究, 正如下世不久的英国都铎王朝权威, 为历史学价值辩护不遗余力艾尔顿(G. R. Elton)所说的, 史学知识是累积的, 专业领域本身是会演化的, 有些问题开始时会出现一大堆问题, 但后来会渐渐减少. 五十年来, 不论如何对史学如何悲观, 不可否认, 就拿罗马帝国衰亡或英国工业化后的兴起来看, 我们对其了解愈来愈增加, 不少错误被纠正, 争议也愈来愈少. 这证明以往的史学并没有错. [2] 精益求精是理所当然, 改弦更张, 则无必要.

  

  20.后现代史学对中国史学研究的挑战为何?

  后现代主义不满启蒙运动以来的理性至上的科学、进步观, 以其将知识合法化为权利及标准, 压制甚至挪用其它的过去的声音, 甚至有人认为启蒙运动是导致犹太人在二次大战时遭到大屠杀(Holocoust)的根源. 然而, 平心而论, 启蒙也有其正面的意义, 其中之一就是其所鼓吹的个人主义也是对抗各种暴政的精神力量. [3] 而启蒙以来数百年的发展, 在学术的许多方面, 依然是最有价值的研究 [4]参考资源. 我们所面对的挑战应是后现代主义在其对于传统史学作了相当深入的剖析之后, 所加诸于历史学门的挑战. 我们认为除了对抗白人男性中心主义外, 我们还得对抗中国传统的以汉人男性城市知识精英为主的偏见. 换句话说是双重挑战, 除了对西方中心的偏见外, 也针对传统中国史学存在着的性别、阶级及地域偏见以及很重要的「成王败寇」的偏见. 另外, 文化密码的解读以及「他者」历史的寻求也都可以使我们更敏锐更犀利, 但也可说开辟了新的无限疆域. 众里寻他千百度, 衣带渐宽终不悔.后现代史学就像是一种洗礼(baptism), 经过了它, 看任何事时都有一新的幅度(dimension), 再也和从前不一样了.

  

  [1] 参见 Peter Novick, That Noble Dream, The “Objectivity Question” and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Profess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Press, 1988), pp. 551-552.

  [2] Keith Windschuttle, op. cit., p. 223.

  [3] Iggers, op.cit., p. .

  [4] Keith Windschuttle, op. cit., p. .

相关热词搜索:史学 后现代 问答 古伟瀛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