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拥军:实施价格管制、控制物价飞涨——兼谈此轮物价上涨的性质

发布时间:2020-06-07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从去年开始的这轮物价上涨,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成本上升引起的,还是需求拉动带来的,表面上看都有点像,实际却都不是。众多商品发生了价格变动,从某一个或某几个商品的价格变动来判断,哪一种原因都可以找到一定的理由和证据。但如果我们从整体看,从价格变动的频率和发展趋势看,从领涨商品的迅猛走势与其社会总供给的实际看,由成本上升推动或者说由供求失衡来解释这次价格上涨,都是站不住脚的。

  出于观察条件的限制,也出于排除成本上升与需求因素带来物价上涨的考虑,本文只选择几种最普通的农产品和猪肉作例子,来说明相关的问题。

  

  此轮价格上涨,既不是成本推动引起的,也不是需求拉动带来的

  

  以粮食为例,这些年我国粮食生产是平稳的[1],总的产量和需求也是相对稳定的,虽然局部地区经常出现自然灾害(这在我们这样幅员的国家难以避免),但整个说来社会没有出现粮食短缺,早已放开经营的粮食市场并没有出现价格快速涨升的现象。可是,自从去年7月猪肉价格猛涨之后,粮食的价格就随之出现了快速和大幅度的涨升。面粉由50多元一袋一跃而为60多元,近来又升至70多元一袋,基本是50%的升幅。而猪肉价格又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如果说,它是由成本上升推动的,玉米的价格、饲料的价格和人工费的价格,在去年七月份或者说七月以前好像没有出现大幅涨升的情况。即使玉米与人工费价格在去年七月的那个时间段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涨,这对于相当多的家庭养猪户来说,对一些小型的养猪场而言,也不是多么大的影响因素。猪肉价格即使受此影响出现上涨,幅度定不会那么大,频率亦不会那么高。

  从需求情况看,猪肉是早就放开经营的商品,出现短缺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的事。去年七月以来没有出现导致猪肉短缺的因素[2],也没有出现人们突然过度需求猪肉的情况。新疆的情况是最好的证明,在这里,猪肉不是人们肉类消费的首选品种,相当多的人以食用羊肉为主。近些年来,该省也没有出现猪肉价格下降或卖猪难的问题,过去这两个现象的出现常常是养猪业周期性波动的前兆。更没有出现猪瘟等严重影响生猪生产及其供应的问题。该省猪肉的出口历来有限,是相对封闭的市场,其人口数量与人们的饮食习惯也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所以从需求角度说,不会因为大肉供需缺口大而出现涨价的压力。何以其猪肉价格能够从去年七月开始由14元一公斤涨升到17元一公斤,时间不久就迅速跃升到24元一公斤,后来更是一步到位的快速上升到30元一公斤,价格在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内上涨100%呢?

  不错,随着猪肉价格的飙升,玉米饲料等等价格也随之快速上升,但那是迟得多的事情,因而不能说养猪成本上升导致肉价大涨。说猪肉价格上涨引起玉米价格大涨倒是符合实际的,这种涨升亦完全符合西方经济学价格领导成本的新观念。

  随猪肉价格上涨而来的面粉、食用油、方便面、羊肉、牛肉的价格更是突如其来的上涨,令人们大惑不解。就粮油而言,上一年(2006年),小麦、油料等并没有出现大幅度调整种植面积和减产的现象,面粉食油价格何以会在小麦新粮已经收获,油料作物正常生产的情况下,发生大幅涨升现象[2]。

  如果说,粮油肉的价格涨升不是成本上升与供求不平衡导致的,这个本质还看得不很清楚的话,那么在冬菜的价格涨升上,这个本质表现得再清楚不过了。以新疆本地很少受运输生产影响的蔬菜品种大白菜、胡萝卜、大葱为例,这些以贮存方式保管的过冬蔬菜,其基础价格一般受秋季收获量和市场的供求决定。冬季零售主要是加上保管费、贮存损失和菜店的利润等等东西,一直以来这类蔬菜的价格随贮存时间缓慢上升,基本是稳定不变的。今年白菜秋季收获时的价格是5-6毛一公斤,胡罗卜7-8毛钱一公斤,大葱1元-1.2元一公斤。依照历年来的规律,白菜冬季价格一般在1.5元左右,随冬季的延长,最后也不过1.8-1.9元一公斤,没有超过两元的,胡萝卜的冬季零售一般1.5元一公斤,大葱则是从1元多开始,最多两元多,很少有超过3元一公斤的。

  

  普遍的涨价心理预期与随意提价的商家行为促成价格疯涨

  

  但是今年冬天,这些新疆冬季最为普通的蔬菜价格,也随内地蔬菜价格的大涨,而一举破了价格记录。大白菜一跃而升至3元一公斤,胡萝卜上升至2.5元一公斤,大葱更是大涨至10元一公斤。是这些蔬菜今年的产量大幅减少,还是这些蔬菜的需求量突然大幅增加,显而易见都不是。大葱在收获季节有众多汽车拉着到处叫卖的现象,且价格不高;
胡萝卜的价格也没有比往年秋季增加多少,据说因为气候原因,大白菜秋季销售还很不好销。这些情况只能说明,上述品种蔬菜的市场需求量与产量同往年相比没有太大的不同,相应的成本也没有过于明显的变化。何以它们会随着其他商品的涨升而大涨呢?涨价对于种植蔬菜的农民而言有什么好处呢?事实上,同商店里的其他日用生活品一样,这些蔬菜的价格涨升与农民利益没有什么关系,只与经销商或者少量的蔬菜贮存商的利益有关系。如果说涨价会带来什么高额利润,那也全是经销商的,因为时值冬季农民手中早已没有了这些东西。

  还有一个说明此次涨价不是成本推动的理由就是:此次价格暴涨,其涨升顺序往往是先下游产品再上游产品,是猪肉涨价在先,玉米饲料的涨价在后;
面粉涨价在先,小麦涨价在后;
食油涨价在先,油料作物涨价在后;
房价涨升在前,建材、人工费、钢材的涨价在后。这是成本推动价格吗?不是!是价格领导成本。

  我们知道,市场经济价格调整生产与供应、形成生产者之间合理分配的前提是,必须要有稳定合理的价格与价格预期。如果商品价格不稳定或极不稳定,社会的生产、交换、流通与消费就会出现大的问题。何以战争时期或政权更替时期,会出现通货的剧烈膨胀,除了当局滥发纸币外,恐怕主要还是人们普遍的通货膨胀预期和薄弱的政府行政管理使得哄抬物价的行为得不到有效制止。加上价格的快速上涨带来商品囤积现象大发生,由此导致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在这样的情况下,由此促成商品价格呈现爆发式上涨的情形。

  在今天,哄抬物价的做法何以屡屡出现并常常取得成功呢?

  一是由于成功的价格涨升和价格操纵实践的鼓舞,使得一些厂家和商家热衷于涨价以提高经济效益。如果一个经销商首先提高价格,不仅没有因此受到行政的法律的制裁,被消费者抛弃,而是带来大量跟风者,带来同行者的积极响应,带来各类商品价格齐涨和进一步涨升的结果。首先提价的后果既不会影响它的销售,也不会减少它的利润,只会大大增加它库存商品的价格,增加它的盈利。如此,不论大小商店,当然都希望采用这种既省力又效果极好的增加收入的经营方法。

  二是普遍的通货膨胀社会心理预期使乱涨价行为得以成功。时下,在各类商品明里暗里涨价已成众所周知事实的时候,在跟风涨价、搭车涨价成为商家惯例的时候,人们见到商品涨价,往往并不是去问:你怎么涨价!你涨价我就不买你的商品。而是相反,立即回去告诉亲戚同事朋友,这东西涨价了,赶快去买!如此一来,没有哪家商店会发生因涨价卖不出东西的现象。

  三是信息不对称促成涨价行为成功。我所居住的地方离大型超市不过一千多米,为了图方便,经常去门口仅有的一个蔬菜店去买菜买肉,亦很少问价。想当然的认为:店家决不会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卖东西。然而,后来的实际说明这个想法极端错误。在商品价格变动迅速的大环境下,小菜店经常利用人们对商品价格信息的不了解,以高于其他商店的价格销售商品。在超市大肉27元一公斤的时候,我们那里的小商店居然可以卖到30元一公斤。

  四是囤积商品成为市场暂时短缺和商品价格迅速上涨的又一因素。

  在商品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3],理性的消费者(更不用说商人了)的最佳经济决策是增加日用商品的购买量和贮存量,尤其是当大量消费的日用商品开始猛烈涨价的时候,更是如此。一些老年人和退休者积极排队抢购面粉、大米或者大白菜,只是这种经济决策选择的一个表现。而饭店、肉联厂、火腿肠生产企业乃至方便面生产企业包括新疆这样地区冬季的普通居民,多买一些肉,多存一些肉,多冷冻一些肉,自然是理想不过的,也是当前条件下最好的货币保值手段。我母亲近来一直对她在大肉19元的时候买了一些肉冷冻起来,吃到现在而沾沾自喜。大肉价格猛涨,在消费者消费量不断减少的情况下,依然呈现供求平衡或供不应求的局面,与这种普遍囤积商品的做法不无关系。

  

  实施物价管制,防止经济向恶性通货膨胀的方向发展

  

  以我们国家之大,以大大小小的经销商之多,出于涨价赚钱考虑,一个商店或一个小贩囤积一点,数量就是巨大的。加上消费者与厂家每个购买者多买一点,这将会使任何商品在短期内供不应求。一个很不起眼,消费有限的佐料性蔬菜——大葱,竟然可以从1元钱一公斤炒到今天的10元一公斤,应该就是这样抢购、囤积和哄抬促成的。

  笔者认为,目前这种形式的价格上涨,将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也会造成所有商品的生产经营者与服务者的效法。南方受灾是一些商品上涨的一个理由,而非灾区随灾区商品价格的变动而变动,明显不是受灾所致。现在建筑材料又开始随着救灾建设的需求涨了起来,近期的钢材更是一天一个价,磷肥50%的涨幅更是令众多农资商店门可罗雀。虽然一些商品买者很少,却并不影响这些的商品价格随时间的推移不断上涨。

  这种由哄抬、通货膨胀心理预期和经销商的做手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商品价格飞涨现象,具备了恶性通货膨胀的大部分特征。绝不是加强商品生产供应,控制出口所能抑制得住的。解放前夕那种一天三变的价格,背着钱袋去买米的现象,除了当局滥发纸币和战争确实使一些物质短缺外,主要也是哄抬和普遍的膨胀预期,加上囤积商品、行政管理失控等因素所致。当时中央人民政府采取的主要手段就是:严厉打击不法囤积,严格管制商品价格,辅之于少量的商品调运,很快在短期内稳定了物价。这说明即使在自由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物价的非正常涨升或者说是恶性上涨,也是可能与生产和供求没有太大关系的。

  当下,我们完全可以将建筑材料的价格予以冻结,至少在灾区对建筑材料实行阶段性管制。发改委价格司领导说的好:你涨可以,因下雪蔬菜拉不出来损失一半,原先卖1元,现在成本增加了,卖2元,是可以的,但你不能卖8-10元;
停电停工影响了产量,工人又难雇,水泥、砂石适当涨价是客观的,但涨价必须有个度,这是有帐可算的(大意)。面对今天的形势,重要的商品如肉、粮、油、钢材,主要化肥农资、主要建材,完全可以也应该由政府主管部门测算后,确定一个涨价幅度,如涨10%或20%,然后将价格冻结在这个位子上不准随意变动。

  因为剧烈的物价上涨[4]造成的危害太严重了:它不仅使普通群众一生节省下来的生活费,生存保障费,应付急需的钱大大缩水,也会造成极不合理的社会分配格局。它使一切正常库存商品或因为卖不出去而囤积商品的经营者因此发财,使正常的资金周转快的企业单位受损。最重要的是它助长涨价社会心理,助长哄抬物价歪风,助长全民的囤积行为。发展到最严重的程度,它将可能使人民币作为价值衡量工具和计算工具的作用丧失。

  宁可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慢一些,宁可大幅减少贷款使一些银行资金暂时沉淀,宁可严厉打击一些涨价歪风制造者,使市场出现一点震动;
宁可矫枉过正,使一些产品的价格回到原来涨价前的出发点,或重新审查它的涨价幅度;
宁可短期内管制经济和物价,也不能允许恶性通货膨胀现象发生。美国这样的国家在上世纪70年代都曾管制了物价[5],我们主要的工农业产品粮油肉、钢电煤曾多年实行价格管制,实践证明,商品价格在相对合理的情况下实施管制和冻结,保持各类商品价格在一定时期内的稳定不变,不仅有利于商家正常的商品进出,也有利于生产者消费者形成稳定的经济预期,有利于货币的符号功能、价值衡量功能、交换功能的正常发挥。只要生产经营的其他决策是由企业自主决定的,不允许轻易涨价的政府经济管制,就不会对经济带来多么大的损害。

  市场经济中的价格是起关键作用的因素,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石。在价格轮番、快速上涨的背景下,在社会存在普遍的价格上涨预期的形势下,政府采取价格管制这一强硬的行政手段是完全可取的。但愿,我关于价格涨升问题的感觉和判断是错误的,希望行家里手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以便为各级政府和广大公众解开近一个时期以来商品价格走势上的谜团:为什么会出现一些重要商品10天一个价、几个月价格翻一番的建国以来从来没有发生过的现象;
为什么一个商品涨价了,(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与他不相干商品也跟着大涨;
为什么一轮猛涨之后,商品价格没有像以前一样稳定在一个位置相当长的时期。受灾是一些经销商涨价的理由,而为什么没有受灾的地区、与受灾没有关系的商品也出现价格的急剧上升呢?国际铁矿石是因为我们巨大的需求量而上涨,可时下的钢材价格远不是铁矿石涨价所能解释的。钢材这个未来的领涨产品,为什么敢于创纪录的出现一天一个价的现象,这是什么性质的问题!如果它不是通货膨胀,又是什么呢?

  

  备注:

  [1]农业部24日宣布,预计今年全年粮食产量达到9800亿斤以上,平均亩产连续三年创历史最好水平,这是1985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单产首次实现连续三年增产。从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历史看,自1985年以来的21年中,粮食生产基本上是“两丰一歉”,还没有连续3年增产的纪录;
粮食单产基本上是“两增一减”,还没有连续3年提高的纪录。粮食产量和单产连续3年的持续增长已经打破了21年来的“常规”。

  中国粮食已连续三年增产。2004年和2005年,中国粮食分别比上年增产776亿斤和291亿斤;
2006年粮食总产量有望超过9800亿斤。供求基本平衡预示着粮价难以持续上涨。

  [2]农业部解析猪肉价格上涨原因:针对当前猪肉价格波动情况,农业部有关负责人23日表示,当前全国生猪生产平稳发展,猪肉市场供应是有保障的。目前,农业部正在采取有效措施,发展生猪生产,确保满足市场需求。这位负责人介绍,去年以来,农业部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措施,生猪生产稳步发展。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06年全国生猪出栏6.81亿头,比上年同期增长3%;
猪肉产量5197.2万吨,增长3.7%。今年一季度,生猪出栏2.3亿头,比去年同期增长2.5%;
猪肉产量1773.4万吨,增长3%;
存栏4.67亿头,下降0.3%,猪肉供应来源充足。

  [3] 负责人:近几个月来,价格总水平涨幅加快。5、6、7、8四个月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涨幅分别为3.4%、4.4%、5.6%和6.5%。食品价格是导致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8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升6.5%,其中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8.2%,推动价格总水平上升6个百分点,占全部涨价因素的92.3%。稳定食品价格,对于稳定价格总水平、安定人民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改革委官员:价格总水平今年将如何稳定?(2007年10月08日08:5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4]2008年3月12号,统计局公布说:2月国内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上涨8.7%,创十几年来的新高。

  [5]1971年,美国的物价开始上涨了,这是二战结束后的第一次,引起了普遍的担忧。1971年8月15日,一个星期日的晚上,尼克松发表电视演讲,宣布冻结工资和一些生产资料的价格90天。这就是说,在90天的时间里,政府强制不许价格变动。90天后,政府公布了统计数字,表明通货膨胀受到了抑制。牙膏价格的年增长率仅为1%,电视机为0.3%,男性理发费为0.4%。既然效果不错,于是价格冻结又扩展到其他商品上去了。最后,涉及的管制对象简直包罗万象,从职业橄榄球运动员的工资到大米布丁的价格。

相关热词搜索:拥军 物价 飞涨 管制 上涨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