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熙德:2007:“乍暖还寒”还是继续“回暖”

发布时间:2020-06-04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2007年是中日复交35周年,又是“七七事变”和“南京大屠杀”70周年,这使得这一年的中日关系充满了机遇和挑战。而2006年10月以来,中日关系走出“政冷”低谷而开始“升温”。2007年,中日关系能否在“乍暖还寒”中继续“回暖”?

  

  既非“蜜月”,也非“政冷”

  

  2001年到2006年期间,小泉首相连年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把中日关系推入“政冷”低谷。小泉路线在亚洲陷于“四面楚歌”困境,在国内导致“参拜疲劳”症状,并终于遭到美国的“轻度敲打”。2006年9月安倍晋三接任首相后,顺乎潮流,做出了修正小泉路线的明智选择。

  安倍上任伊始,就定下了把中国作为首站出访国的方针,为此不断向中方发出友善的信号。在2006年9月底中日副部长级战略对话中,双方就消除小泉参拜造成的“政治障碍”达成了共识。在10月初的国会答辩中,安倍在关于历史问题上的表态上实现了重大转变,表示将继承历届内阁关于反省侵略历史的承诺。

  10月8日到9日,安倍首相应邀对中国进行了正式访问。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等中国领导人分别与安倍会见并举行会谈——中日首脑互访中断五年、首脑会谈中断一年半的政治僵局被打破,中日关系实现了重要的转圜,呈现持续“回暖”趋势。按照安倍访华时达成的共识,中日双方共同历史研究专家小组于2006年12月26~27日在北京举行了第一次会议。

  中日政党间交流十分活跃。2006年12月中旬,自民党前干事长、众议员加藤纮一等议员代表团访华。2007年1月初,日本执政两党之一的公明党派团访华。2月初,日本自民党众议员、日中协会会长野田毅访华。种种迹象表明,中日关系正在走出前五年的“政冷”低谷。

  1972年复交以来,中日关系曾经历了 “前20年蜜月期”和 “后15年重新调整、重新定位期”。这15年间,中日关系又经历了两轮“政冷低谷期”和两轮“走出低谷期”。可以说,2006年10月以来的中日关系,正在进入1972年以后的“友好高涨期”和“合作与竞争并存期”。

  

   “战略互惠”,还是“两面下注”?

  

  安倍首相上任伊始就提出要与中国建立“战略互惠关系”,中方接受了这一提法。其实,中国历来主张中日应进行战略对话和推动战略合作,日本则曾长期拒绝在中日关系上使用“战略”一词。安倍提出要与中国“战略互惠”,是显著提升对华关系定位档次的重要决断。如何使这一新的定位从字面落实到实践上,是摆在今后中日两国面前的共同课题。

  中日走向“战略互惠”,关键在于“战略”和“互惠”这两点上。推动“战略”关系,就不应只推动经贸与民间交流,而应推动包括政治与安全关系在内的全方位、全局性的合作关系。“互惠”,就不应是一方受益,一方受损。为此,应在考虑本国的政治与安全利益时,照顾到对方的政治与安全利益,实现“双赢”或“共赢”。

  两国关系正欲“回暖”,日本传来的不和谐音却让人感到丝丝“寒意”。显然,安倍在对华关系上正在采取“合作与防范”并举的“两面下注”战略:一方面着手纠正小泉过度激化中日矛盾的做法,另一方面加紧构筑对华“软”、“硬”遏制体制。首先,日本配合美国加紧构筑针对中国的军事防范体制。其次,日本的“价值观外交”日益活跃。一是要构筑由日美澳印组成的东南部海洋“共同价值观”联盟。二是要构筑欧亚大陆“价值观联盟”,把东北亚、中亚、高加索、土耳其、中东欧直至波罗的海各国连接成带状来创建“自由与繁荣之弧”,还要加强与欧盟和北约的战略合作。这两个“价值观联盟”的地理分布,对我形成完整包围之势。日本不时表现出冷战思维,试图在中国周围构筑一堵意识形态围墙。一些日本“战略专家”渲染“中国是大陆国家,日本是海洋国家,海洋势力必然与大陆势力相对立”。他们还声称“中国收回台湾,就会扼住日本的生命线”,因而主张阻挠中国的统一进程。这些观点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日本执政势力的思维。日本右翼势力并没有放弃推动安倍在2007年内参拜靖国神社的努力。这些都充分显示出,中日构筑“战略互惠关系”的进程,不会一帆风顺,而注定充满不确定性。

  由于地缘政治、历史问题、国力对比、民族心理等原因,中日关系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必然是合作与竞争、共同利益与相互矛盾并存,双方又都力求“斗而不破”的局面。日本对中国采取“两面下注”战略,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中日关系两重性在日本对华政策中的反应。

  所以,近期内中日关系的前景将取决于走向两国“战略互惠”和日本对华“两面下注”两种趋势如何发展。目前,中日关系的总体温度是“乍暖还寒”,其前景将是既有“阳光”、又有“阴影”,其基本样式将是既要发展共同利益,又要调整相互矛盾。中日关系此番潮起的基本目标,将是力求实现合作大于竞争、共同利益大于相互矛盾的局面。

  

  “乍暖还寒”中的“回暖”

  

  中日双方已商定,温家宝总理将于2007年4月份访问日本。这将是2000年10月以来中国总理再次访日。温总理在访日期间,将在日本国会发表演讲。这是继1983年胡耀邦总书记和1985年彭真委员长之后,中国领导人时隔22年再次在日本国会发表演讲。这将是打破日本“妖魔化中国”的舆论氛围、正面影响日本舆论的良好机会。中日政治关系如能持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安倍首相就有可能在近期内再度访华,胡锦涛主席的访日也有望提到议事日程。“中日战略对话”有待于超越相互试探阶段而进入名副其实的“战略”对话阶段。这意味着两国围绕双边与多边问题的对话应得到进一步深化,其目标应是推动两国形成新的战略合作框架。

  中日已就中国国防部长曹刚川访日和日本自卫队联合参谋长斋藤隆访华以及中国舰艇今夏访日和日本舰艇明年访华进行了磋商,其实现前景值得关注。东海问题磋商也将借政治氛围改善而尝试新的突破。目前,“共同开发”东海油气资源已成为中日两国的共识。能否巩固这一成果、进一步扩大共识,是下一步中日磋商的关键。中日能否尽快落实防止偶发性冲突的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热线”联系机制,也是值得关注的一个焦点。

  随着中日政治氛围转暖,日本经济界重新燃起了在中国大型经济建设项目上一展身手的热情。中日能否共同启动高速铁路建设、环保型汽车的开发与推广、可持续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大型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等重大经济合作项目,将是考验新型合作关系的重要试金石。

  中日政治关系持续改善,有望开创一个“双边促多边、多边促双边”的良性互动局面。根据中日首脑会谈达成的共识,今后两国有望在防核扩散、反恐、防灾、防海盗、卫生与保健、环保与能源合作等广泛领域不断增进共识,提高合作层次。中日两国政府正在仿效上世纪80年代的“中日部长级会议”和2006年“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而筹划设立“经济部长级会议”,就节能、环保、替代性能源开发、保护知识产权等问题进行战略对话。

  日本提出了2007年实现中日500万人往来的目标,中日双方将在影视、体育、学术、媒体等对社会舆论和民众感情影响较大的领域开展更多、更好的交流活动。在中日复交35周年、“七七事变”和“南京大屠杀”70周年之际,两国能否以“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为宗旨联合举办多层次、多渠道的纪念活动,将是这一年两国关系的又一重要领域。2007年,中日共同历史研究将继续进行。这项活动的开展,将有助于中日间的历史问题逐渐在非政治化、理性化、民间化、专业化的轨道上走向“软着陆”。

  当今的中日关系本来就是合作与竞争的复合体,其改善进程必将伴随曲折与起伏。既然两国领导人已就发展“战略互惠关系”达成了共识,既然两国利益与情感的钟摆开始向良性互动回摆,那么2007年的中日关系将有望继续保持“回暖”势头。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原载《同舟共进》2007年第4期,天益受权发布)

相关热词搜索:乍暖还寒 回暖 金熙德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