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乐雄:2006年的战争与和平

发布时间:2020-06-03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回首2006年的国际局势,战争阴云与和平阳光仍然交错重叠、扑朔迷离。一方面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显明朗,地区与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相互协作日益紧密,和平稳定的因素在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伴随和平主旋律的不和谐音符也甚为强烈,潜在的战争威胁仍有随时打破和平的可能性。目前对世界和平威胁最大、有可能引发大规模战争的诱发因素是伊拉克派别冲突、伊朗核问题、朝鲜半岛核问题、“台独”问题。另一不安定因素是国际恐怖主义。从目前来看,这五大问题的前景依然充满了不确定性。

  

  伊拉克——剪不断、理还乱

  

  贝克主持的伊拉克问题研究小组报告表明,伊拉克局势正朝着失控方向发展,穆斯林逊尼派同什叶派的冲突、教派与政府的冲突、库尔德人与阿拉伯人冲突、美国同恐怖主义集团的冲突、外来恐怖组织同当地教派的冲突等等已经把伊拉克搅成一锅滚粥。

  美国对伊拉克战争到底是胜是败还真难下个判断,击败伊拉克正规军的军事目的、推翻萨达姆敌对政权、建立民选政府的目的达到了,但由此引出的恐怖主义对抗、政局混乱却死死地缠住了美国,美军军人伤亡流血还在持续着。如果撒手不管则伊拉克必将陷入新的内战,美国将在世人面前颜面丢尽、威信扫地。所以,在伊拉克国内形势混乱的情况下,美国决不会撒手撤军。使用军事手段本身就意味着危机,因为军事是达成既定政治目标的最后手段,此招失灵紧接着就是政治外交的破产。美国发动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控制伊拉克、进而控制中东,目前,美国军事上的胜利并没有导致政治目标的实现,正是从军事服从政治目标的意义上讲,美国失败了,这和小布什承认或不承认无关。

  当然,美国还有机会证明没有失败,但须付出相当大的努力。美国在伊拉克的绝对军事优势掀开了恐怖主义袭击的潘多拉之盒,从某种意义上看,战争还没有结束,只是从常规形式转为非常规形式,时下国际关系学称作恐怖主义袭击,军事学上叫做游击战。战术上是弱小的机动火力同强大的无效火力的对峙,而且两者能够达到平衡。这一战术特征造成的战略态势是:只要双方愿意僵持,就谁也吃不了谁。这一战略态势引出的一连串“多米诺效应”导致了伊拉克的无序状态。

  美国在伊拉克与恐怖主义僵持是一场成本极不对称的消耗战,恐怖主义扔出一块土坷垃,美国得抛出一块金砖奉陪,好在美国通过调节金融汇率形成战争、发财两不误的经济体制,能够长期耗下去。所以面对贝克小组的报告,权衡再三,只有增兵一条路可走。不过增兵只能维持现状,不能改变现状,如果伊拉克未来是个无底洞,美国就永远搞不清是胜还是败。

  

  朝鲜半岛——胡萝卜换大棒游戏正酣

  

  第五轮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第二阶段会议结束了,解决问题的步骤世人皆清楚,美朝双方的分析在于:谁该先行动、谁该后行动。然而这仅仅是表面文章。明眼人都清楚,美朝和解的钥匙握在山姆大叔手里,面子不是主要问题,何况商业帝国的原则是利益至上,尼克松不是主动向中国示好?克林顿不也向朝鲜表现了善意?但小布什的世界政策“境界”很高,超越了生存层面进入美国理想价值观的自我实现层面,要让人权、民主和自由的旗帜插遍全世界,因此小布什的外交战略不是防御而是进攻性的,不是灵活而是僵硬的,不是软弱而是强硬的,不是妥协而是固执的。

  因此,美国必须在东亚加强和维护地区支配性角色的地位,借助同日本、韩国的联盟保持军事存在,以维护太平洋到印度洋的海上通道。这就需要适度的紧张局势,这种格局需要寻找敌人来养寇自重、挟持日、韩。一个适度敌对的朝鲜恰到好处地满足了这一需要。如果东亚地区全面和解,则美军势必撤出远东,太平洋到印度洋的战略链接就会断裂,支配性地位也随之消失。

  美国指望在紧张对峙中求得经济和意识形态最大利益,但朝鲜却不愿受人摆布,虽然成为美国东亚政策的牺牲品,得不到安全保障和经济建设的外部环境,但对抗一定程度上符合朝鲜国内政治的需要,因为同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帝国主义”对抗,其政治领导人能赢得民众的崇敬和国内威望。所以朝鲜沿着对抗的思路,干脆顺势而为,利用美国最担心的核扩散后国际恐怖组织掌握核武器的“软肋”,发展核技术。正所谓“一石二鸟”,一旦拥有核武器,朝鲜国家安全有了保障,不成则退而求其次,以无核化换美国签字画押保障自己的安全,以及大量的经济援助。

  朝鲜半岛的这场博弈将持续下去,也许双方在力争自己的利益最大值过程中,不惜以武力相威胁,但引发战争的可能性不大,一来中国发挥着重大的调停、制约双方的作用,二来商业理性的原则是国家主体的行为依据,战争的成本远远大于两国要争取的利益,抓芝麻丢西瓜的事谁也不愿干,这是朝鲜半岛危机“阴而不雨”、“破而不裂”的根本原因。

  美国和朝鲜最大的共同利益是避免战争并赢得最大经济利益,他们之间的冲突属于现实性“共有冲突”。根据社会冲突论原理,“共有冲突”将导致关系和谐而不是破裂。因此我们看到朝鲜导弹试验和核武器试验只是加速了解决问题的进程,而不是通往战争进程。

  

  伊朗——在核钢丝绳上跳舞

  

  12月23日联合国15个成员国表决通过制裁伊朗的核问题1737号决议草案,要求世界各国对进出伊朗的与铀浓缩、重水反应堆和弹道导弹相关的物资、技术和设备实行禁运。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随即表示,联合国安理会就伊朗核问题通过的决议不过是“被撕碎的废纸一张”。

伊朗的核问题首席谈判代表拉里贾尼12月24日在德黑兰表示,该国将从当天开始在纳坦兹浓缩铀设施中安装3000台离心分离机,以此来抗议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制裁伊朗决议。此前10多天,外电报道称美国海军的“艾森豪威尔”号核动力航空母舰战斗群已经进入海湾,下一支将派往中东的舰队是“约翰·斯滕尼斯”号航空母舰战斗群。至此,美国和西方国家同伊朗在核问题上的对抗达到新的沸点。

  核技术相当一部分即可用于和平,也能用于核武器制造,伊朗强调自己拥有和平利用核技术的权利,美国和西方国家则指责其发展核武器,这仅仅是表面的口舌之争,除了担心异常活跃的恐怖主义势力更容易从伊朗那里得到核技术、以及同少量核武器国家的不对称平衡感到吃亏,伊朗核危机的实质在于:美国和西方国家严重依赖中东地区的石油,他们不愿一个充满敌意的伊斯兰国家在世界能源的心脏地带拥有制造核武器的能力。。

  鉴于在伊拉克焦头烂额和朝鲜手忙脚乱,美国在伊朗问题上全力借助联合国来推动危机的解决。这同三年多前发动伊拉克战争时采取“单边主义”的做法相比,低调了许多。这也反映了美国缺乏在全球同时打两场战争的能力。美国今后可能会寻求在取得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对伊朗采取武力恫吓,不排除兵临城下的谈判方式。

  从建立世界持久和平的长远努力看,伊朗核危机提供了一个探索、实践的契机,美国《纽约时报》说,美国海军作战部长迈克·马伦建议:“全球海上合作,海军部队、海岸警卫队、海事部门、港口运营机构、商船和许多其他政府及非政府机构共同合作,解决海上发生的问题和威胁”。

果真如此,在伊朗核危机的催生下,一个在联合国旗帜下的世界海军联合舰队的雏形已露端倪,这符合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全球经济一体化迟早要导致全球行政管理的一体化、包括军事管理一体化。各国海军将在全球政治一体化过程中逐渐转换职能,成为维护全球安全的世界海军之一部分。对伊朗采取制裁的联合海军行动如能派生出这样的效果,可谓历史性的“歪打正着”。

  伊朗核危机正在向最终摊派逐步升级,是和是战?形势不如朝鲜半岛那样明朗,因为美国至今拒绝排除使用武力的可能性。如果是战,那么战争在何种规模上展开更无从判断。

  

  “台独”——中美联手掌控下偃旗息鼓

  

  “台独”实际上是台湾岛内一股政治势力的生存伎俩,并非一种历史的趋势,而“台独”引出的战争倒是违背世界当今发展趋势的。“台独”势力所凭借的是美、日对中国的疑惧,在大国夹缝中玩弄“四两拨千斤”以遂其愿。然而今年以来,“台独”渐趋日薄西山,就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中国的崛起已经不可阻挡,并且不是以反美姿态、而是美国的合作人姿态和平崛起,在美国感到十分棘手的朝鲜核危机和伊朗核危机问题上,中国的行为充分表现出负责任大国姿态,从而很大程度上打消了美国和对中国和平崛起的疑虑。

  中美经济关系已经或正在进入相互依赖阶段,中美之间若发生重大冲突,双方经济都将受到极大损失。

  朝鲜、伊拉克、伊朗已牵扯了美国的主要精力,在东北亚安全、中东问题和打击国际恐怖主义方面,美国现在和将来都急需中国的进一步合作。

  陈水扁政府的贪污案已将岛内政治搞乱,台湾民众对民进党政府大失所望,政府和执政党领导人政治道德和个人威信一落千丈,民进党再打“台独”牌则有为一党之私利而置台湾民众于水火之嫌,从而有被台湾社会唾弃之虞。

  鉴于上述原因,美国决不会为“台独”而与中国发生战争。“台独”势力也深知中美关系之深浅,所以每有朝鲜导弹试射、核武试验重大事件发生,台湾便非常知趣地躲到一边,悄然不作声。中国大陆方面已向台湾设置了底线:台独就是战争,美国也依样画葫芦,给台湾规定了底线:反对台独、不准挑衅大陆,否则后果自负。“台独”情势基本上已在中美两国掌控之中,中美两条底线已将“台独”势力紧紧捆绑,今后随着中美协作日益加强、中国国力稳步提高,“台独”势力越来越难有作为。

  

  全球化趋势与传统战略思维惯性的矛盾 

  

  当前世界主要大国被两种矛盾的观念所支配,依据日益明显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政治管理一体化迟早被推上议事日程,联合国很可能是未来世界政府的雏形,欧盟成立使得持续了几千年冲突的欧洲大部分地区实现统一,它引发了建立东亚经济共同体的强烈呼声,人们看到了世界由地区整合向全球整合的曙光,这是通往世界持久和平的途径。

  另一方面,大国霸权行径的存在、以及几千年“霍布斯法则”支配下的国家传统战略思维惯性依然延续着。传统战略思维追求国力强大、尤其军事力量的无限强大,害怕潜在对手的崛起,开发新武器,展开军备竞赛,抢占全球战略要点,甚至计划着对潜在对手发动先发制人的战争等等,历史证明:这种战略思维迟早要把世界引向大规模战争。

  核武器时代的战略思维有个特点;
有核国家一旦感到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思维的触角立刻会触摸到核武器,进而促使其考虑战争的成本问题: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有哪一种利益值得化发动核战争、死上几百万甚至几千万人的代价?是否存在着用国家毁灭的成本来换取的某种利益?于是转而寻求和平解决途径。这就是有核国家之间反而比无核国家之间更愿意选择平和解决矛盾冲突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讲,核武器是核武器时代和平最大、也是最现实的安全保障。

  因此,全球化观念和核武器时代的战争成本评估观念过去是、现在是、而且将来也仍然是支撑世界持久和平的两个主要因素。“霍布斯时代”延续下来的传统战略思维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是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

  现在可以看到每个国家都在上述矛盾观念的支配下呈现“人格分裂”的现象:一方面竭尽全力地、全方位地加强彼此间的协作、和平共处,另一方面努力做好万一将来爆发战争的准备。比如今年举行的各国之间的联合军事演习,有盟国之间、也有潜在对手之间。盟国间的军演目的自不必说,潜在对手的联合军演就反映了上述战争与和平的矛盾、以及国家的“人格分裂”,一方面为了缓和矛盾促进友好关系发展,另一方面有威慑、为将来战场交手摸对方底探虚实的目的,所以演习科目单调,无非海上搜救等,只有盟国间才有多种战术科目,这也反映了潜在对手之间的严重猜忌和不信任。

  借助“反恐”进行国家之间常规战争的战略前沿部署、和战术演练是当前国际军事方面的一个特点。比如美国在中亚腹地的“打入”,对俄罗斯后院和中国西部同时构成战略牵制态势。目前的军事演习多数都以“反恐”名义举行,演习科目虽有反恐内容,但更多的是常规战争的战术内容。

  传统的军事结盟未必获得传统的效果。比如时下谈论的日、美、印三方合作,有国际观察人士担心印度可能为遏制中国而同美、日遥相呼应,这也是传统战略思维的产物。其实这种传统联盟形式只有在常规战争时代才是有效的,在核战争思维的战争成本评估面前,非常脆弱,几乎是零效应。把问题推向极致,试问:印度可以从美国和日本获得什么好处?值得它付出同中国打核战争的代价?

  从某种角度看,美国和印度走近未必一定对中国形成压力,美印核技术合作倒是更有利于中印和平相处,当印度的主要能源不是经过波斯湾的石油,而是依赖美国提供燃料的核电站时,可能印度对中国更友好,因为中国的海军没有切断波斯湾石油通道的能力,而中国的导弹射程却足以覆盖印度所有的核电站。如果核燃料出口成为美国重要的出口物资,那么美国更希望中印友好,而不是冲突。

  我们已处于前所未有的全球经济一体化与传统战略思维相互并存、相互矛盾时代,许多历经千年的追求国家安全的传统方式都会被不同程度地扭曲,甚至出现相反的效果。世界前景的不确定性是个客观存在,战争与和平仍然是未来人们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对所有国家来说,在“不确定性”的前提下把握两个极端之间的平衡,将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相关热词搜索:战争与和平 倪乐雄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