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友德:大学的责任在于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发布时间:2020-06-03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梅贻琦,是清华第一批直接赴美的留学生,1914年起历任清华大学物理系首席教授、教务长等,1931年起任清华大学校长,至1948年。1955年在台湾创办新竹清华大学并任校长。
1931年,梅贻琦任清华大学校长。在其清华就职演说中,梅贻琦说,本人能够回到清华,当然是极高兴、极快慰的事。可是想到责任之重大,诚恐不能胜任,所以一再请辞。深感责任重大是梅贻琦就任清华大学校长的第一想法。责任,对于许多拥有影响社会发展的少数人而言,真是不可缺少的。
1930年代的中国,多灾多难。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此时梅贻琦就任清华大学校长,更多的不是地位、而是如何培养学生,服务于国家。校长有这样的理念,培养的学生也就可以预期。钱伟长等就是这个时候在清华读书的,有这样的校长,真是学生的一种幸运。
虽然困难很多,但梅贻琦认为,自己清华已有十余年的关系,又享受过清华留学的利益,为清华服务,乃是应尽的义务,所以只得勉力去做,但求能够尽自己的心力,为清华谋相当的发展,将来可告无罪于清华足矣。这是梅贻琦校长一生服务于清华的最大的精神动力。
当他看到会场有许多女同学,感到非常高兴。他认为,社会发展有许多表现,大学开放女禁,招收女生就是重要的标志。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去推动社会的发展,梅贻琦则是利用他做校长的机会,办好他的大学教育。清华能有今天的发展,与老校长的办学理念是分不开的。
对于如何办好大学,办好清华梅贻琦有自己的认识:
第一,是清华的经济问题。
清华的经济,虽然与外国大学相比,有许多的差距。但与国内的大学相比,是特别的好,而且比较稳定,今天的清华也是如此,享有了国家特殊的关怀。我们对于经济问题,有两个方针,就是基金的增加和保存。没有经费,大学是很难办好的。我们总希望清华的基金能够日渐增多,并且十分安全,不至动摇清华的前途。如何解决大学的办学经费,今天还是一个基本的问题。
第二,我希望清华今后仍然保持它的特殊地位,不使坠落。
梅贻琦认为,所谓特殊地位,并不是说清华要享受什么特殊的权利,而是要清华在学术的研究上,应该有特殊的成就,清华在学术方面应向高深专精的方面去做。办学校,特别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材。清华的经济和环境,很可以实现这两种目的,所以我们要向这方面努力。这是他对大学功能的深刻认识。一个大学校长如果不能对大学功能有深刻的认识和充分的发挥,大学对社会的责任又是如何来履行呢?
大学要向高深研究的方向去做,必须有两个必备的条件,其一是设备,其二是教授。设备这一层,比较容易办到,我们只要有钱而且肯把钱用在这方面,就不难办到。可是教授就难了。
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孟子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我现在可以仿照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好教授,决不是一朝一夕所可罗致的。我们只有随时随地留意延揽而已。同时对于在校的教授,我们应该尊敬。他对教授在大学中作用的认识,已经是70多年前的事了。
第三,我们固然要造就人材,但是我们同时也要注意到利用人材。
在过去中国大学建设和发展的百年历史中,我们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正如梅贻琦所说的,很多人材,而且还有不少的杰出人材,但很少能够适当利用的。多半是用非所学,甚且有学而不用的,这是多么浪费的一件事。我们今后对于本校的毕业生,应该在这方面多加注意。这不只是1949年前的中国大学所发生的,也不只是在大学校园中所发生的事情。
第四,清华向来有一种俭朴好学的风气,这种良好的校风,我希望今后仍然保持着。
从前,清华有贵族学校的名声,但实际的清华,是非常俭朴的。从前清华的学生,只有少数的学生,是富家子弟,而大多数的学生,却都是非常俭朴的。我希望清华今后仍然保持这种良好的校风。今天的清华有没有牢记老校长的嘱托,今天中国的大学,有多少记得清华的梅贻琦校长所讲的这段话。良好的校风来自何处,学风和教风的关系,依然是今天大学中最要,也是最难处理好的关系和问题。
第五,最后我不能不谈一谈国事。
梅贻琦告诉他的学生,中国现在的确是到了紧急关头,凡是国民一份子,不能不关心的。不过我们要知道救国的方法极多,救国又不是一天的事。我们现在,只要紧记住国家这种危急的情势,刻刻不忘救国的重责,各人在自己的地位上,尽自己的力,则若干时期之后,自能达到救国的目的了。我们做教师做学生的,最好最切实的救国方法,就是致力学术,造成有用人材,将来为国家服务。梅贻琦的讲话,在今天仍然回响在我的耳边。
70多年前,清华梅贻琦校长的这次讲演,我们在大学中工作的人应该牢记。在现在,在大学,我们做教师和学生的,最现实的为社会服务的方式是什么,就是致力学术,造成有用人材,将来为国家服务。为国家服务是在大学内的每一个行动者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2006年12月17日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