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中欧贸易摩擦的战略启示

发布时间:2020-05-26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经过二十五个成员国近一周的紧急磋商,九月十二日欧盟终于完成了对中国纺织品贸易商新协议的批准程序。这意味着积压在欧洲港口的数百万件中国制造的毛衣、裤子、衬衫、胸罩等纺织品将从本月十四日起陆续抵达欧洲各国的零售商店。被人们戏称为中欧\"胸罩战\"的纺织品贸易摩擦经过一波三折后终于告一段落。

  中国和欧盟的这一轮贸易摩擦是从四月份开始的。在世贸组织于今年初取消了长期实行的全球纺织品贸易配额制度之后,中国向欧盟国家出口的纺织品数量急剧增加,不少欧洲发达国家的纺织品制造企业纷纷倒闭。

  在生产商的强大压力下,欧盟引用了世贸组织关于特殊保护的条款,要求中国主动将对欧洲的纺织品出口控制在一定的幅度之内。否则将对中国纺织品的进口强行设立增长限制。

  在经过反复谈判后,双方在今年六月曾经达成过一个纺织品贸易的协议。根据这个协议,中国将通过主动配额的方式,以二零零八年之前,将向欧盟国家出口纺织品的增长限制在一定幅度之内。

  但是协议签署不到两个月,来自中国的纺织品便已经超过了今年全年的配额。双方不得不再次谈判调整今年的配额数量和配额管理方法。

  虽然双方达成的协议最终避免了贸易大战,但是仔细观察此次贸易摩擦却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的一些新特点。

  首先,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方向并没有发生变化。也就是说,降低关税和非关税保护壁垒的贸易自由化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在这次摩擦中,欧洲国家并没有对纺织品贸易世界一体化的潮流本身提出挑战。而只是根据世界贸易组织赋予的有关保护条款,提出要求延长调整期限,以减缓过渡时期的社会矛盾和过渡成本。中国向欧洲国家的纺织品出口,即使在新的协议之下,每年仍然有大幅度增长。

  不仅如此,这个协议的截止期限为二零零八年,所以欧洲的纺织品市场理应在二零零八年以后向中国全面开放。正因为如此,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经济全球化对具有廉价劳动力优势的中国还是具有积极的意义。

  其次,中国不应该低估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波折和困难。国际间的贸易从来都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问题,它必然地涉及到有关国家内部的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因此也必然会引起其国内的政治问题。

  从理论上讲,国际间自由贸易有利于交往的双方充分发挥各自资源的比较优势,从而达到双赢的结果。自从李嘉图提出这一比较优势学说后,近二百年来很少有人在理论上对此提出挑战。

  但是却也没有一个国家真正彻底地实行过完全的自由贸易政策。这种政策实践和理论之间的背离本身就足以说明问题的复杂性。

  法国是此次中欧纺织品摩擦中的态度比较强硬的主要国家之一,这是因为法国拥有欧洲第三大纺织业,其纺织品工业结构调整的困难比较大。

  法国贸工部长抱怨,在配额制度取消之前,法国纺织业就每年损失百分之十的劳动力,而今年可能会再多损失百分之七,也就是七千份职位。

  正因为如此,中国在期待经济一体化给自己带来利益的同时,恐怕无法完全不考虑到世界其他地区的竞争承受能力。如果过于乐观的将经济增长的动力完全寄托于扩展国际市场,在政治上将是十分困难的。

  第三,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将越来越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格局。以此次中国与欧盟的纺织品贸易纠纷为例,在欧洲国家内部,由于经济结构不同,他们对待进口中国纺织品的态度也不同。

  英国、瑞典、德国、爱尔兰和荷兰等国家对纺织品业的结构调整着手相对较早,所以他们比较倾向于对中国纺织品进口采取开放的态度;
而法国、意大利、希腊和西班牙的纺织业在其经济中的比重相对较大,因而偏向对中国产品采取严格的控制。

  不仅如此,在各个国家内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工业企业和零售商之间的立场也不尽相同。在许多情况下,许多国家在贸易纠纷中的立场很难按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样传统方法来归类。

  第四,政治和经济的利益交错纵横使得各个国家对待中国的态度常常是因事而异。正可谓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例如,在对待取消对中国军事销售限制的问题上,法国持积极态度,英国的态度则相对趋向谨慎。

  但是在纺织品贸易的问题上,英国则积极主张自由贸易,而法国则持相对强硬的态度。这些国家对待中国的态度在每一件具体的事件中各不相同。

  中国的技术官员在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的谈判中采取了相对灵活的立场,避免了可能给中国带来重大损失的贸易大战。

  问题是,如果中国的决策者不能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到世界一体化进程带来的一些根本变化,并且在发展战略上进行一些根本的调整,将来中国所面临的国际摩擦还会有增无减。

  而且随着中国经济卷入世界市场的程度越来越高,这些摩擦给中国国内带来的震荡也会越来越大。

相关热词搜索:中欧 摩擦 启示 战略 贸易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