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霄:开会记一:领导同志来听会
发布时间:2020-05-25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说明:这是我2000年1月写的一组文章,写的是我多年开会的经验。共四篇,题目分别是“领导同志来听会”、“领导讲话”、“为领导写讲话”、“会经”。五年后再看这组文章,倒还不觉过时。特别是“会经”,仍然对领导同志开会、开好会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故不揣浅陋,献给大家。
※※※
早几年,我还在一个市当官的时候,每年春天,都有一个“例行公事”:列席本市人大或政协会议。“例行公事”这个词,用在这里是中性的。在这样的定性下,“例行公事”这个词也可以用来形容人大或政协会议本身:无论是程序抑或议题,每年大体差不多。我年年去列席,又基本固定在一个组里,所以代表们也都成了老面孔了。
人大的会我去得多。人大的代表,较之政协委员,有一个特点,就是带“长”的多。虽然也是各界人士,但大多是那一界的领导同志。由于这一特点,所以他们的参政议政能力就比政协委员更强一些,看问题更全面一些,特别是在分组讨论时,总能高屋建瓴,发言时就象是在本单位作报告,一套一套的。这时我特别羡慕他们,因为我始终学不会在这种重要的场合,说出这种既庄严、又系统、又正确、又贴切、还很风趣的话来,虽然我的“官历”也不算短。后来我总结我三十五岁当了处级干部后,老不进步,这是很关键的一条。
在分组讨论的时候,市主要领导就分别去各组听意见。每当领导同志率领电视台记者进来,会场就会出现一阵热烈。领导同志总是满面春风地和大家打招呼,或挥手,或抱拳。落座后,很和霭地说几句话。这时,记者同志已将摄像机架好,组长同志也已简单汇报了讨论的情况,领导同志就说:好,好,大家接着说。
接下去的讨论,就会有几个重点发言的人。首先是组长讲。他的本职,一般是某县区的书记。他就将本地区一年来的工作进行总结汇报,总之成绩是很大的,问题是存在的,今后呢,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和本次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一二三四五要干点啥。接下来,如果还有时间,组长就点名让已经讲过的,能够代表本组水平的代表,重讲一次。讲完后,总会留下充足的时间,这时领导同志就开始讲。领导同志高屋建瓴的水平自然更高一些,开场白先肯定该县的工作,特别指出该县在全市的重要地位,然后转入正题,就某个问题深入阐述发挥一下。一般先讲一下某方面的情况,分成绩和问题,重点谈今后的思路和打算。这时,所有的人,除了编在本组的市人大副主任同志(他的资格比较老),都认真地记录。大概讲了半个小时,结束。这时,组长同志就要进行表态式的发言:刚才某书记或某市长的讲话,如何深刻,如何重要,我们要认真领会,结合本地的情况贯彻执行,保证今年的工作更上一个台阶。讲毕,领导同志站起来,和大家挥手告别,又前往另一个组。
但是,也有一种情况。就是当市领导要来听会的消息传来后,有的代表同志提前向组长打招呼要求在领导来的时候发言,或者几位代表向组长提建议,让某代表在领导来时发言谈某个问题。这时组长就要考虑一下,同意或不同意。如果同意,这种发言就有了预谋的色彩。
这种发言一般是反映某个问题。虽然代表们带“长”的多,但大多是县区的部门和乡镇的小寨主,和市领导直接对话的机会也不多。或者有的问题,县区领导不好说,只好让民意上达。反映的问题,都是比较重要或比较难办的。举个例子吧。有一个合资企业要征用县里的地建厂,地价给的很低,农民不干,县里财政又补不起。可是,地价高了,合资企业的外方老板威胁说要在外市建。这个项目是市里花了三四年的时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拉来,关系领导的政绩,自然不愿它跑掉,就让县里给农民做工作。但事关农民和地方切身利益,县里工作不好做。于是,矛盾之下,不能不让本县人大代表直接向市领导面陈实情。当市委书记到来后,开场锣鼓一如既往敲完,县里的人大代表,从乡镇长到局长,便一个一个上阵,有主攻的,有侧击的,有慷慨激昂的,有摇头叹息的,县领导则一脸正经,不时打断发言,批评发言者的狭隘地方主义,发言者不服,和自己的父母官脸红脖子粗地争论。市领导一声不响地听,脸上忽红忽白。待到大家讲完,会场很安静,领导同志沉吟半晌,开口说话,洋洋洒洒,总之一要从大局出发,这个项目省领导也很重视,二要考虑群众正当利益,三要照顾财政困难,四要团结一致向前看,五是再和有关领导商量一次,看如何解决。我个人的意见,看能不能让这个企业的税交在县里,这样算总帐,县里不吃亏。当然究竟如何办,还得常委会定。这时,组长赶紧说,书记的指示十分重要,十分正确,我们要顾全大局,大局就是这个项目不能让它跑了,农民的工作要做好,不要把农民的觉悟估计低了。县里一定配合市里,把工作做好,云云。
事后,这个项目的问题,就按照市委书记的意见办了。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