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光:两岸关系的回顾与展望
发布时间:2020-05-24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台海两岸关系的新发展新高潮,随着宋楚瑜在本月13日回到台北而告一段落。对于连宋二人的破冰之旅、搭桥之旅,海内外好评如潮。如何继续发展两岸关系的新局面,创造和平统一的良好条件,已成为两岸人民关切的热门话题,主政者谅必也有所谋划。因此,对两岸关系的近期发展作一些回顾,总结一些经验教训,探讨它的前景,想来不会是没有意义的。
(一) 值得欢迎的转折
连宋两个访问团的大陆之行取得了出色的成果,受到两岸人民的广泛赞赏。这是大陆主政当局和台湾国亲两党三方互动、积极应对的结果。从大陆主政当局的角度来看,它反映了一个可喜的事实,这就是摆脱了多年来束缚手脚的错误思维和传统观念,实现了对台关系的三个重大转折,从而开辟了对台关系的新局面,和平统一的新形势。
第一,摆脱以主体自居、矮化台湾的惯性,采取了平等对待的友好态度,以民族友爱取代阶级斗争。长期以来,阻碍我们正确对待台湾问题的思维定势,就是不能平等对待台湾的政党和政治实体,把台湾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待收复的一部分,在宣传舆论上常称之为“台湾省”,在国际交往中不断堵塞台湾可以活动的合理空间。另一个思维定势,是总以阶级斗争的眼光来看待台湾的政党和政府,没有把他们看作可以争取合作、平等谈判的对象。只有“一点论”,没有“一分为二”。这次连宋来访,从热情接待到同胡锦涛会谈,以至发表会谈公报,都较充分地体现了平等的原则,胡宋会谈公报还郑重地写上“恢复两岸平等协商谈判”。这里的“平等”二字,确实意义非常。另外,双方在会谈和讲话中,都强调我们同为炎黄子孙,是一家人,是兄弟手足,全部访问过程,洋溢着民族友爱的良好气氛。大陆执政当局在对台思维上的这一根本性转变,是未来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的有利条件。
第二个转变是对台政策的重点,从反对台独转向为台湾人民谋利益,争取台湾人民。一个时期以来,特别是台独势力逐渐扩大的时候,我们对台政策的着眼点就集中在反对台独上。1996年的“武吓”,2000年的“文攻”,不但没有制止台独势力的嚣张,反而把许多心存观望的中间群众驱向台独,使许多支持统一的台湾民众对统一产生疑虑。这几年台独势力的发展,主要原因固然同李登辉、陈水扁等人费尽心机、耍尽手段分不开,但我们的政策取向的失误,也起到了“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不良影响。不久前通过的以和平统一为主要内容的法规,不叫《和平统一法》,却名之为《反国家分裂法》,无疑也是传统观念在作怪,结果虽然受到许多国外媒体的赞扬,同时也遭到很多责难,削弱了这个法规在争取台湾民众方面的积极作用。在这次接待连宋访问的过程中,有关当局作出了很多有利于台湾人民、有助于缓和两岸局势的实际措施,既争取了台湾的民心,也削弱了台独势力的影响。两相对比的情况表明,把政策的着重点放在反对台独上,反而会使台独势力获得更多的同情和支持;
相反,把它放在维护台湾人民的权益、争取台湾的民心上,就必然会削弱台独势力。记取这个经验教训,对于争取和平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个转变是执政者摆脱了顽固势力的制约,大胆地推行适合于形势发展、有助于推进和平统一的新思维、新政策。一个时期以来,掌控对台政策的顽固势力怀着“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旧思维,不断制造台海紧张局势,有些人甚至叫嚣:“为了统一,不惜一战。”这种阶级斗争思维方式一再地出现在对台政策上,就必然会伤害台湾人民的感情,助长台独势力的气焰。这次平等友好地接待国亲两党访问团,以实际行动表明了和平统一的诚意,挽回了过去的错误政策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但是,我们绝不能低估这股顽固势力的潜在影响。十六大以来,在反腐败问题上进展不力,远未能满足人民的期望,就足以证明这股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顽固势力的强大存在。对于台海局势明显缓和的情势,他们是不甘心的,他们会不会出而阻挠,制造麻烦,破坏现有的大好局势?这是很值得当政者警惕的。
(二)不要再错失良机
由连宋相继率团访问大陆所开创的两岸和平新局面当然是值得赞赏的,但他们毕竟是在野党的党首。要长期保持台海两岸和平发展的双赢局面,还需要两岸实际掌握公权力的执政者平等对话,协商谈判。从大陆方面来说,在前述三个转变的基础上,不难找到可以同台湾当局协商谈判的契合点,关键在于要继续前进,抓住目前已经出现的良机,不要后退。
历史曾经为我们提供两岸和平发展的大好机会。那是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初,在蒋经国开放党禁报禁,为台湾创造了经济繁荣和向民主自由迈进的新局面新形势下,台湾的执政当局对两岸关系,从民间交往到和平统一,作出了一系列的安排。我们从下面的活动进程,就可以看出他们的思考轨迹。
1987年11月2日,开放台湾地区人民来大陆探亲,到1990年10月,探亲者已逾50万人。大陆人民去台湾探病、奔丧者八千余人。
1988年8月18日,在行政院设立大陆工作会报,成立后的两年又两个月内,开过53次会,通过19项有关规定。
同年8月24日,国民党中央成立大陆工作指导小组。
1990年9月,行政院新闻局提出“一国两区”,作为规范两岸人民的民事法律关系的指导原则。
同年10月2日,成立国家统一委员会,李登辉兼任主任。10月10日,李登辉发表“国庆”祝词,重申中国只有一个,应当统一,也必将统一。
同年10月18日,为了“加强大陆政策与大陆工作的规划、研究、制定与执行”,行政院在大陆工作会报的基础上建立“大陆委员会”。
1991年3月5日,颁布《国家统一纲领》。
同年4月30日,李登辉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告“动员戡乱时期”终止,承认大陆政权是控制大陆地区的政治实体。
同年6月1日,陆委会主委黄昆辉在记者会上强调:“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愿望,但是我们不是为统一而统一,而是为建立一个自由、民主、均富的统一国家而统一。”
在上述动态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国家统一纲领》。为了便于讨论问题,这里不妨照录这个纲领的全文:
国家统一纲领
一、前言 中国的统一,在谋求国家的富强与民族长远的发展,也是海内外中国人共同的愿望。海峡两岸应在理性、和平、对等、互惠的前提下,经过适当时期的坦诚交流、合作、协商,建立民主、自由、均富的共识,共同重建一个统一的中国。基此认识,特制订本纲领,务期海内外中国人同心协力,共同贯彻。
二、目标 建立民主、自由、均富的中国。
三、原则 (一)大陆与台湾均是中国的领土,促成国家的统一,应是中国人共同的责任。
(二)中国的统一,应以全民的福祉为依归,而不是党派之争。
(三)中国的统一,应以发扬中华文化,维护人性尊严,保障基本人权,实践民主法治为宗旨。
(四)中国的统一,其时机与方式,首应尊重台湾地区人民的权益并维护其安全与福祉,在理性、和平、对等、互惠的原则下,分阶段逐步达成。
四、进程 (一)近程----交流互惠阶段 (1)以交流促进了解,以互惠化解敌意;
在交流中不危及对方的安全与安定,在互惠中不否定对方为政治实体,以建立良性互动关系。
(2)建立两岸交流秩序,制订交流规范,设立中介机构,以维护两岸人民权益;
逐步放宽各项限制,扩大两岸民间交流,以促进双方社会繁荣。
(3)在国家统一的目标下,为增进两岸人民福祉:大陆地区应积极推动经济改革,逐步开放舆论,实行民主法治;
台湾地区则应加速宪政改革,推动国家建设,建立均富社会。
(4)两岸应摈除敌对状态,并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以和平方式解决一切争端,在国际间相互尊重,互不排斥,以利进入互信合作阶段。
(二)中程----互信合作阶段 (1)两岸应建立对等的官方沟通管道。
(2)开放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共同开发大陆东南沿海地区,并逐步向其他地区推展,以缩短两岸人民生活差距。
(3)两岸应协力互助,参加国际组织与活动。
(4)推动两岸高层人士互访,以创造协商统一的有利条件。
(三)远程----协商统一阶段 成立两岸统一协商机构,根据两岸人民意愿,秉持政治民主、经济自由、社会公平及军队国家化的原则,共商统一大业,研订宪政体制,以建立民主、自由、均富的中国。
阅读这个纲领,我不能不承认,这是迄今为止关于两岸和平统一的最完善的重要文件。它同大陆人民对统一的期盼,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可以说是不谋而合,完全可以成为平等协商的基础。可惜的是,李登辉、陈水扁却都放弃了这个纲领;
大陆的主政当局也漠视这个可贵的时机,没有作出积极的回应,结果丧失了为和平统一奠定基础的大好机会。
(三)关键在于民主、自由
分析大陆主政当局拒绝《国家统一纲领》的原因,客观上是1988年价格闯关失败,通货膨胀,人民不满,接着是“八九风波”,极左复辟势力嚣张,改革停滞,当局进退失据,可能无暇无力顾及两岸关系。主观上是为阶级斗争思维所左右,“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
加上自大心理,不愿承认台湾当局颁布的纲领的合理性。但是,最主要的障碍,还是这个纲领把“建立民主、自由、均富的中国”作为目标。民主和自由触动了大陆执政者的最敏感的神经,民主被他们认为是“资产阶级民主”、“西方民主”,自由则被他们称为“资产阶级自由化”。在这种意识形态支配下,要接受以民主、自由为统一的目标,自然是不可能的。
其实,“建立民主、自由、均富的中国”,同毛泽东在1945年提出的“建立独立、民主、自由、统一和富强的中国”,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为什么这些自命为毛泽东事业的继承者的人,却不能接受毛泽东思想的这个重要内容呢?这只能有一个解释:因为他们代表着同自由民主相对立的那个社会群体,民主自由将剥夺他们作为既得利益者的种种特权,破坏他们藉以安身立命的基础。问题的症结就在这里。
时间已经过去了14年,但我认为,台湾当局的《国家统一纲领》在今天依旧有它的积极意义,仍然可以作为两岸执政当局平等谈判的基础。2000年陈水扁曾宣布“四不一没有”,即:不宣布台湾独立,不改变国号,两国论不入宪,不推动统独公投,也没有废除“国统纲领”和国统会的问题。今年2月,陈水扁会见宋楚瑜,两人达成十点共识,其中也包括不会更改“国统纲领”。可见,“国统纲领”至今仍被陈水扁所承认。胡锦涛和宋楚瑜的会谈公报强调以“九二共识”为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政治基础?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其实,与“国统纲领”相比较,“九二共识”只能说是“国统纲领”的一个小小的注释。承认“国统纲领”而拒绝“九二共识”,反映了陈水扁的矛盾和尴尬。我们完全可以用“国统纲领”来敲开两岸当局平等谈判的大门。
当然,以“国统纲领”为平等谈判的基础,并不意味着全盘接受“国统纲领”。但“国统纲领”所提的和平统一的目标,即“建立民主、自由、均富的中国“,应当成为两岸的共识。接受这个目标,实际上只不过是把毛泽东所提出而至今尚未实现的建国目标,重新提上日程罢了。我国目前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严重,提出“均富”比“富强”更有现实意义。而更重要的,是如何实现自由民主。建立自由的社会制度和民主的政治制度,不论是对于两岸和平统一,还是构建和谐社会,以至中国的和平崛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缺乏自由民主的国家,既不可能是真正的和谐社会,也难以获得国际社会的尊敬,发挥应一个大国应有的积极作用。它的崛起只能给其他国家带来担心、畏惧、不安和无奈的屈从。而就两岸的统一来说,大陆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两岸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接近,文化上同源同文同语言,都是统一的有利条件,惟独在社会政治制度上,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大陆没有实行宪法规定的言论出版和集会结社的自由,坚持一党专政、舆论一律,正是台湾民众宁愿维持现状而不求统一,甚至投向台独的根本原因。因此,要争取两岸的和平统一,就必须努力发展社会自由和政治民主;
在两岸执政当局的谈判中作出在大陆推行自由民主的承诺。还需要指出,在处理两岸关系上,大陆有许多可以采取的有利于台湾民众的措施,小焉者如台南农产品的优惠登陆,台湾学生享受平等的就学就业条件,赠送大熊猫等等,大的则有减少东南沿海的导弹数量,扩大台湾参与国际活动的空间等等。但是,就实现和平统一的远景来说,这些措施的影响都比不上推行社会自由和政治民主。大陆的社会自由化和政治民主化,不但可以吸引台湾民众归心统一,而且也是争取台湾执政者接受统一的强大推动力。
与这个问题相联系,还有一个“一国两制”问题。“一国两制”本来就是一个有歧义的概念。就提出者邓小平来说,指的是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则可以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但在港澳台广大民众来说,这不同的两制,一个是自由民主制度,另一个却是专制极权制度。这种认识的差异,港澳民众可以接受,也不能不接受,因为港澳是殖民地,两地回归宗主国,只要能保持原有的制度,人民的利益便不至于受到侵害。因此,把“一国两制”作为回归的原则,问题还不大。台湾却不同,这里的问题不是回归宗主国,而是实现两个地区的统一。既是统一,民众就有选择的权利。你说:我们这里是社会主义,比你们那里的资本主义优越,你们统一过来吧。他们却说:你们那里是专制体制,我们这里是自由民主制度,我们怎么能统一到你们那里去呢。虽然现在说的是“两制”,但早晚总是要趋于“一制”的,那么,最终统一于哪一种制度?台湾民众愿意统一于大陆的制度吗?
可见,处理两岸关系、推进和平统一的关键,还是自由民主。为了表现我们对两岸当局平等谈判的诚意,应当在推动谈判的同时,促进大陆的社会自由和政治民主。首先,在指导思想上应当树立正确的自由观民主观,懂得自由民主是历史进步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宝贵结晶,承认它的普世价值,理解它对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发展的重大意义。同时,从实际问题着手,逐步克服大陆目前存在的某些不民主不自由的现象,如放松舆论统制,改善人权状况,平反冤假错案,严惩腐败官吏等等。在这些方面,有许多事情值得做。以自由民主为主要标志的社会进步,是推动两岸和平统一的最强大的动力。
海峡两岸互相敌对已经有五十多年了,这半个多世纪的兄弟阋墙、恶语相向的局面,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怎样才能改善两岸关系,创造和平统一的条件?千言万语,千头万绪,归根到底一句话,关键在于大陆的社会自由和政治民主。这不但是两岸和平统一的关键,也是能不能构建真正的和谐社会的关键,能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崛起的关键。希望主政当局和广大民众都能够清醒地认识这个道理。
2005年5月15日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