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态学视阈下高职院校育人策略的优化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8-06-21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摘 要:高职院校是一个由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因子组成的完整生态系统,各因子彼此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谐共生。指出了当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基于教育生态学视阈仔细分析了问题的成因,并以服务与成就学生为宗旨,从学生、师资、专业、课程、实训条件、就业等维度对育人策略进行优化,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凝练,希冀对同类院校提升育人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育生态;高职院校;育人策略
作者简介:孙兴洋(1964-),男,江苏盐都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人文素质与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课题“教育生态学视域下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对策研究与实践”(编号:2015JSJG445),主持人:孙兴洋/武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36-0027-07
高职院校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构成的特殊生物群落,根据教学生态学关于“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环境条件”的定义,高职院校可视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1]。《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一条明确,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从教育生态的视阈对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考察,系统的审视高职院校从生态系统的输入环节(招生录取)、转换环节(人才培养)以及输出环节(就业创业)等存在的问题,进而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系统分析高职育人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以“服务与成就学生”为宗旨的育人理念来全面优化育人策略,实践成效显著。
一、重塑高职院校生态系统的价值观
(一)此消彼长的动态平衡观
高职院校生态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系统内各要素进行准确协调,从而保障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学校制定招生计划、专业设置、师资引进、实训条件建设等都需按这一特性来确定。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只有充分认识到校内各组成因子间的复杂联系,用系统论来指导学校各项工作,谋求学校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才能确保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兼收并蓄的和谐共生观
高职院校生态系统与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行不断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交换,每所学校都不断地有学生输入与输出,学生作为生态主体在生态系统中被“加工”。高职院校与其外部环境只有相互适应,才能使二者达到协同共生的状态,这是生态因子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这样才能保持高职院校生态系统整体的稳定性,才能促使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结构和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2]。
(三)传承超越的可持续发展观
高职院校生态系统中的各个因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关系可人为控制,人们可以通过改变高职院校自身来促进环境的优化,也可以通过优化环境来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不仅把高职院校看成是一个整体,而且也把它置于人与社会、自然界的相互联系与作用的统一整体中。高职院校要依据自身的生态承载力,保持发展的“度”,使办学与在校生数、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使学校生态系统保持平衡稳定且不断发展的态势。
二、高职院校育人问题的成因及策略优化
高职院校中心工作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透彻分析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笔者所在的学校从教育生态的动态平衡观、和谐共生观、可持续发展观出发,确立了“服务与成就学生”的育人宗旨,从唤醒学生自信,矫正学生品格入手,精心引导学生树立自信,自我认同,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一技之长有尊严地毕业,成为国家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合格建设者[2]。
(一)学生因子生态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1.学生因子生态问题及成因。第一,自卑厌学,学习积极性不高。成因在于:一在客观层面上,高考成绩不高,选择高职院校是学生的一种无奈之举。作为应试教育的失利者,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本着混一张文凭的态度、而非学习知识的态度来学校就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打折扣,并随之产生厌学情绪;二在主观层面上,部分学生高考失利加上高职院校社会地位不高,形成了自卑情结,对努力学习而取得成功不抱期望;部分对口招生的高职学生由于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入到高职教育的课堂,亦无法在课堂学习中很少能够获得成就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下降。
第二,不求进取,自我约束力不强。成因在于:一是学生不能完全适应大学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处在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不能很好规划学业;二是学生自我约束力差。高中阶段的辛苦学习,到了大学阶段报复性地放任自我,男生不去上课主要是迷恋网络游戏,女生不去上课常常在宿舍看小说或电视剧。三是“坏榜样”的示范作用。由于某些少数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和遏止,带坏了其他同学,使得学风江河日下。
第三,自暴自弃,学习效率较低。成因在于:一是学生所学专业与兴趣不统一。学生在选择报考专业是主要依据父母的意愿或就业前景,而当真正接触到这一专业时发现与自己内心所构想的不一致,导致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产生消极情绪,影响去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教学内容专业性、实践性和实用性不强。高职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将来能顺利就业和工作,当课堂中传授的知识不能与学生学习需要相契合时,学生对上课就会产生消极情绪,直接影响上课纪律和听课效率;三是教学方式较为传统。教师若采用“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不增添实践案例或实践经验,无法与学生实现共鸣[3]。
2.解决学生因子生态问题的策略优化。第一,多措并举搭育人平台。笔者所在学校一是通过建石油化工专业文化公园、造建筑工程专业文化长廊、搭电气信息专业文化展区、砌企业文化墙、设理实一体职场情境,融企业文化元素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同学们潜移默化地接受专业文化浸染和熏陶,让学生了解所学的专业,喜欢所学的专业,将专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建立了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和大学生健康成长中心,涉及服务项目40余项,为全校师生提供心理咨询、教学、测评、培训,定期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三是首创悦听、悦读、悦动组成的“悦文化”工程。通过综合素质加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扬帆讲坛、真人图书馆,在真实面对面的互动交流中和校内外专家教授、文化学者近距离聊历史、谈学习、话人生。四是通过必修学分,要求学生记读书笔记、做读书分享;通过造“漂流图书馆”,用“无人管理”模式,创物尽其用、资源共享的学习型校园。五是引导学生参加社团活动、体育俱乐部、志愿服务,按照专业群对口建设专业社团和创新社团,全面对接省级、国家级技能大赛和科创类竞赛。六是学校开通了四条民主渠道,每月一期校长早餐会,旨在了解和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上的烦心事,倒逼职能部门增强为学生服务的意识、院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