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潮涌的江湖|汪潮涌

发布时间:2020-03-30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假如投行业是个江湖, 他就是黄药师      “白武士”      2009年8月,信中利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汪潮涌再一次成为“热门人物”,他介入重整东星航空事件。汪潮涌的出现,被媒体称为东星航空的“白武士”。尽管历经数月,东星航空破产的命运并没有得以扭转。
  在投行业,汪潮涌似乎是一个不按照常理出牌的人。
  汪潮涌和东星航空总裁兰世立是老乡,亦是好友。在汪潮涌介入之前,东星航空一直积极自救,一场是重整而生还是清算而死的拉锯战旷日持久。
  7月17日,北京艾维克大厦东星航空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中航油提出重整东星航空的申请。当时,汪潮涌坐在发布会的后排,并没有人注意到他。8月17日,同一家酒店,同样是东星航空的新闻发布会,汪潮涌坐到了主席台的正中位置,向媒体通报他要重整东星航空的消息。
  在现场的媒体发现,决定重整东星的汪潮涌未见到东星经审计的负债表。因此,他和兰世立的友情,在东星的拯救战中被放大了。
  现在看来,媒体这种放大并不是毫无因由。2009年的航空业上演的是一出“国进民退”的戏。如此这般,汪潮涌并没有多少胜算。
  8月25日,武汉中院否决了信中利重整东星的方案。武汉中院25日的听证会提供的一份财务数据显示,信中利注册资金不够大、营业收入过低。因此法院驳回了汪潮涌的重整方案。
  26日就裁定东星进入破产清算程序。事情最后的结果是:国航接收了其大部分飞行员,并以2120万元的微薄代价成功抄底东星航空部分破产资产。
  东星总裁兰世立与武汉地方政府的交恶,也许能从某一个角度为东星的破产清算提供注脚。1991年,兰世立从省委机关辞职下海,涉足20多个行业,从未有过败绩。在某种程度上,兰的成功依赖于其深厚的政商关系。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据《长江商报》报道,中国航空集团公司受东星邀请才与之进行股权方面的收购谈判,尽管谈判进展良好,但在3月13日,东星突然发布拒绝与中航集团合作的声明。3月14日,“东星航空”被强制暂停运营,兰个人也被小范围地监视居住。
  汪潮涌曾被媒体称为投行圈里的“黄药师”,在智慧、主见之外,亦有信念。
  爱读金庸小说、崇尚豪侠精神的汪也很欣赏这个称呼。“我最欣赏黄药师武功的意境,《射雕英雄传》描述的就是‘桃花影落飞神剑,碧海潮生按玉箫’,凭借一管玉萧,就能发挥巨大的功力。”
  但武侠世界与现实世界岂可同日而语。“所以东星破产清算,是当地政府意志很坚决的一件事。对我们来说,政府公关成本太高,或是投资成本太高,我们选择放弃。”汪潮涌说。
  不过,在所有金庸小说的人物中,汪最欣赏的并非黄药师,“我最欣赏的金庸人物是张无忌,他出身贫寒,但练就一身本领,行侠仗义,救死扶伤。”
  
  汪潮涌是谁
  
  汪潮涌的人生似乎是从15岁开始的。15岁上大学,19岁成为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最年轻的研究生,20岁赴美留学。在以工商管理著名的罗格斯大学,汪潮涌经历了巨大的人生落差,老师上课的时候,他只有听的份。
  那时,中国还没有股票市场,股票市场是1991年、1992年的事情。因此他不知道证券是什么,也不知道股票是什么。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汪潮涌已经建构起了全面的金融知识。1987年毕业后,22岁的汪潮涌选择了在大通银行工作,从事不动产融资与金融资产证券化业务,因此,他放弃了还有两年就可以拿到的博士学位,成为最早进入华尔街的少数几个中国留学生之一。
  因为在大通表现极为出色,1990年,国际两大权威评级机构之一的标准普尔评级公司通过猎头公司把汪猎归门下,担任纽约结构融资债券部副主任。他成为来自中国大陆的第一位标准普尔高级职员。
  汪潮涌在华尔街的银行站稳脚跟时,国内另一著名投资人沈南鹏还在上海交大数学系读书。1989年,沈南鹏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那时候他的目标是出国攻读博士,成为一个数学家。经过一系列的挫折和努力,他去了花旗,先成为银行家,后成为投资人。
  汪潮涌和沈南鹏之间的共同点是:他们都非常清楚自己的优势,以及如何到达自己人生的山巅。而整个过程中,他们不断地修正自己的人生目标。在每一个阶段,他们似乎都可以成为引领时代的领军人物,拥有主导新世界的力量。
  为标准普尔服务3年之后,汪潮涌担任了香港摩根士丹利亚洲有限公司高级经理,负责中国公司股票融资业务。1995年,他被提升为亚洲公司副总裁并调任北京代表处,任首席代表,是当时华尔街最年轻的驻外首席代表。
  尽管当时的汪潮涌年薪很高,但他却在1998年5月从摩根士丹利辞职。在认识汪潮涌的人看来,在最不该转换轨道的时候,他却转换了轨道。有两个细节有助于交代清楚一些背景。
  1986年汪潮涌还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时,看着华尔街上那些神采飞扬的银行家们,暗暗发誓:“总有一天,我会成为你们当中的一员。”当他在华尔街有所成就后,却认识到,一个中国人在摩根士丹利这样的跨国投资银行中,充其量也就是做到大中国区的负责人,以后的发展就很有限了。
  汪潮涌在美国收到的名片中,很多都会标上“FOUNDER”(创始人),这是一个特别能得到尊敬的头衔,只有那些公司的创办者才有资格标。汪潮涌的好朋友巴菲特,也没有这个头衔。
  汪潮涌说:“在华尔街取得成功的中国人只有两类:一类是学语言出身且能说会道的,另一类是学理工出身且思维缜密的。”他显然属于后一类,数理推理和模型范式是汪潮涌思考的基础。
  
  “奢侈富豪”
  
  1999年,汪潮涌回国创业,他选择了投资业。那时,他已经在华尔街筹措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1000万美金。这些钱部分来源于汪潮涌在华尔街的高薪,另外还得自他在纳斯达克的股票投资。
  那一年,马云用凑起来的50万资本注册了阿里巴巴;陈天桥向人借了50万创立了盛大;沈南鹏出资40万,创立并持有40%的携程股份。与此同时,8848的王峻涛在洗手间瞬间融到200万美元;新浪网获得了2500万美金的风险投资。
  因此,汪潮涌的1000万美金如果拿出来创业,可以创办约160个阿里巴巴和盛大。但如果用于风险投资,可能很不经用。在外界看来,汪潮涌进入投行业,亦是一次不按常理出牌。
  汪潮涌投资搜狐的过程充满了戏剧性。
  同为清华校友,汪潮涌与张朝阳相识较早,张在创业之初就曾邀请汪以天使投资人的身份投资搜狐。汪潮涌口头答应了,但出国回来后,张朝阳的搜狐首轮融资已经完成。
  一年后,双方就第二轮融资初步达成意向,但由于另一主投人迟迟未签协议,闻讯而来的Intel、IDG等其他几个投资公司出了更高的报价,汪潮涌再次和搜狐失之交臂。1999年,搜狐上市前启动第三轮融资,但此时价格已经太高,汪无奈放弃。
  互联网泡沫破灭后,2001年搜狐的股价一度下跌到1美元以下,但汪潮涌仍坚信这是一家优秀公司,以极低的价格受让了英特尔持有的搜狐股份。在“9•11”恐怖袭击带来的股价低迷期,他也一直持有。
  对汪潮涌来说,信中利的成功,并非搜狐一个单独的个案。他的10年投资生涯,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答卷,搜狐、百度、瑞星、华谊、北大青鸟等一个个知名的投资项目,带来高倍回报,也奠定了他在风投界的地位。
  这些投资给汪潮涌带来的是财富,但另一项投资却让汪潮涌成为商业圈的名人,赢得了一个“奢侈富豪”的称谓,并被称为“中国最敢玩的富豪”。
  美洲杯“中国之队”的投入是4亿人民币,当年在某杂志做的“奢侈富豪排行榜”,汪潮涌排名第三,第一名是中信泰富的荣智健,第二名是富华国际的陈丽华。汪潮涌入选的原因就是因为“中国之队”的成立。
  而在当年的胡润排行榜里,荣智健排名第6,陈丽华排名第16,在前100名里,找不到汪潮涌的名字。在财富排行那一栏里,有这样非常含混的字眼:汪潮涌的能力不在于他自己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他结识了多少拥有巨大财富的人。
  谈到2005年获得这项“殊荣”,汪潮涌非常不喜欢,他觉得自己做“中国之队”的理想成分被庸俗化了。
  汪潮涌说自己既不是富豪又不是追求奢侈的人,如果把组建“中国之队”仅仅看成他出于个人兴趣玩票,那这种想法就太简单了。确实,如果只是兴趣他完全可以买几艘船,找几个朋友,在青岛、香港、欧洲、新西兰出出海就行了。
  当记者问及,4年来,“中国之队”是否已实现盈利的时候,汪潮涌如此回答,目前“中国之队”的商业模式主要是通过赞助和广告,来支持整个团队的运营。“投资与回报能够打平,或者略微有些亏损,就算很成功了。这件事更大的回报在精神上。”
  他特意为“中国之队”写的《中国水手之歌》。“我是海浪,告诉你什么是激情;我是大海,告诉你什么是宽广;我是白帆,告诉你什么是追求;我是风暴,告诉你什么是力量……我是中国水手,请和我一起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乡土情结
  
  在媒体的记述中,汪潮涌有一个非常艰苦的童年。
  文革期间,父母被迫把不到1岁的汪潮涌送到大别山的伯父家寄养。冬天阴冷手生冻疮,饭永远吃不饱,衣服永远不够穿。9岁时,他顶替养父母去水利工地干活,吃的是冻成冰渣子的饭,就着家里托人捎来的咸菜,睡的是临时工棚,早上经常是数着星星出去上工。
  少年的汪潮涌非常喜欢武术,并打算学好武术;再大一点,他就考虑把时间花在体育上,这样,他可以进体校,吃喝不愁。当汪潮涌代表公社参加区里的乒乓球比赛时,机会来敲门了。体育馆外停着一个教练车,汪潮涌希望被教练发现,使尽浑身解数在车旁翻筋斗摆姿势。
  汪潮涌的故事并不像平常电影里的故事,教练始终没有出现,他的体校梦也没有圆。若干年后,他的梦想因为“美洲杯”,在海上得到了践行。
  他的武术梦虽然没实现,但他后来娶了全国武当剑冠军的李亦非,她曾在海淀体校苦练过10年武术。当年在电影《神秘的大佛》、《火烧圆明圆》中都出演重要角色。李亦非在商界也颇有建树。曾任MTV音乐台中国区总经理,现任阳狮锐奇集团大中华区主席。当年,这对来自中国的青年才俊在世贸中心大楼的草地上,一人吹笛,一人唱歌或舞剑,赢得大批老外击节喝彩。
  在体育梦和武术梦之外,少年时期的汪潮涌,另外一个梦想就是当一个悬壶济世的赤脚医生。既能为人接骨治伤,又能在逢年过节的舞狮表演时吃好喝好。
  汪潮涌最佩服的人,是他的湖北黄冈市蕲春县同乡李时珍。
  李时珍少年科场不顺,专攻医学,30 岁时成为当地名医,并入选太医院,官至院判,后辞官返乡,以37年的心血深入祖国各地河山,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撰写中国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一部70集电视连续剧《李时珍》的剧本,是汪潮涌近一段时间写的。
  在他的合作伙伴粉丝网的总经理王吉鹏看来,汪潮涌能一路走来,走到今天,正是因为他身上的冒险和谨慎这两种气质的结合。

相关热词搜索:潮涌 江湖 汪潮涌的江湖 汪潮涌个人总资产排名 汪潮涌在蕲春投资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