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老区的精神_红色老区的答卷
发布时间:2020-03-26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有“小延安”之称的沂蒙,已成为一个特定的文化称谓。 在山东省东南部以及江苏省部分地区,绵延八百余里的沂蒙山区,地近黄海,境内山地、丘陵、平原差不多各占三分之一。这里,自古以来山川秀美,人杰地灵。高高蒙山,浩浩沂水,不仅哺育了诸葛亮等历史名人,近代以来更是中国革命的最重要活动区域之一。
八百里沂蒙山区,县县都有革命遗迹,乡乡都有英雄烈士,家家户户都流传着红嫂的传奇故事。
2011年5月16日,记者自北京乘火车南下,转济南,到临沂,在前后4天的行程中,辗转在地处沂蒙山区腹地的临沂市以及下辖的蒙阴县、费县、沂南县城乡地区,亲身感受革命老区的一草一木,亲耳聆听这里的一言一语。
红都绿区好风光
临沂,古称琅琊,临沂水而得名,是山东省东南部的一个地级市,地近黄海,南邻苏北,现辖蒙阴县、费县以及沂南县等9县3区,180个乡镇、街道,7167个行政村(居),1072万人,总面积1.72万平方公里,是山东省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市。也是沂蒙山区的核心区域,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自古以来,临沂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鲁南古城秀,琅琊名士多”。临沂钟灵毓秀,地灵人杰,诸葛亮、王羲之、颜真卿和珠算发明家刘洪等都出生或曾生活在这里。
临沂更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沂南县,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沂蒙活动的地方之一。1923年,在上海大学读书的沂南苏村镇门家庵子村进步青年刘鸣鸾,接受马克思主义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期间,他每次回乡省亲便传播马克思主义,早期的中国共产党机关报《向导》周报,就是他带到沂南的。
1927年春,沂南一批土生土长的进步知识分子,也相继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展起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党中央就密切关切山东的战局,并为建立沂蒙根据地做出了明确的指示。自此以后,八路军一一五师挺进山东,我党、我军先后在这里创建了滨海、鲁中、鲁南革命根据地,八路军一一五师、华东局和华东军区领导机关、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都曾驻在这里,刘少奇、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经在这里工作、战斗过,是当时华东和山东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
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山根据地人口420万,有20多万人参军参战,120多万人次拥军支前,10万多革命烈士在这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涌现出了闻名全国的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用乳汁救伤员的“红嫂”等一大批英雄模范典型。
硝烟散尽,现在的临沂,与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红色之城一道被列为全国8个红色旅游重点城市。
这里的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是全国革命烈士陵园重点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陵园内,石碑镌刻着61813位烈士的英名,无言地诉说着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位于蒙阴县和沂南县交界处的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坐落在山下的孟良崮烈士陵园内。纪念馆前最显眼处,一座大型花岗石雕塑坐北朝南,陈毅元帅、粟裕大将栩栩如生,侍马而立。
拾阶而上,纪念馆内共分5个展厅,分别为门厅、战役厅、支前厅、英烈厅和双拥厅。此外,馆内地下的多媒体厅,声光电设施再现了当年的战役场景,仿佛时空穿越,情景逼真。
纪念馆后面是烈士墓地,墓地正中是粟裕将军的骨灰撒放处,其后是烈士英名塔,塔身镌刻着在孟良崮战役中牺牲的2800多名烈士的姓名,墓区内掩埋着烈士们的遗骨。
站在纪念馆上,遥望高耸的孟良崮战役纪念碑,三块状如刺刀的灰色花岗石,直入云霄,象征着野战军、地方军和民兵的武装力量。碑高30米,底座为边长20米、高1.6米的正三棱体,组成一个枪托,象征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枪托的周围是红色围墙,寓意“高山下的花环”;纪念碑的上下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象征着军民团结必胜,人民战争必胜。
这样的革命遗迹,红色旅游资源,在沂蒙地区处处可见。记者乘车穿行于这里的山区村舍时,丰厚的红色足迹,令记者一行目不暇接。
与红色文化相映衬,沂蒙山区的青山绿水,是另一大优势。蒙山,古称东蒙、东山,“登东山而小鲁”,这里孔子所指的东山,即是蒙山。蒙山被誉为“天然氧吧”和“养生长寿山”,兼有泰山之雄壮、黄山之秀美、华山之险峻、雁荡山之奇绝。此外,沂河、沭河纵贯临沂全境,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77%,沂河水源地是淮河流域水质最好的地区,沂河风景区被列为首批国家18个水利风景区之一。
老区旧貌换新颜
曾经沂蒙山区与同为中国三大著名革命老区的井冈山、延安地区一样,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在区位优势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后,沂蒙人民发扬光荣革命传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治山治水,为支援国家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诸多原因,沂蒙山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到1984年底,临沂地区所辖有沂南、蒙阴、费县、苍山等7个县被国务院和山东省政府列为重点扶持的贫困县,成为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之一。
然而,贫困终是暂时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一说起革命老区,就想到贫穷落后。临沂的新面貌,彻底颠覆了我对革命老区的认识。”今年5月19日,参与人民日报“追寻”活动(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大学生寻访党史纪念地大型主题活动)的张翠,在临沂对记者如此说。而今的临沂市,记者所见,道路整洁宽阔,高楼大厦林立,街道车水马龙,沂河两岸美景如画,河边花红柳绿,游人如织。“老区不再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继1995年在全国的革命老区中率先实现整体脱贫后,临沂近年来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城乡,改善民生,真正实现了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面对媒体记者和到访的小分队,临沂市委书记张少军笑着说。
十年生聚,老区旧貌展新颜。2004年,临沂实现GDP过千亿,人均过万元,成为老区经济的强力领跑者。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552美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
临沂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奇迹”,被总结为“临沂模式”。作者李锦在长篇调查《临沂模式:中国老区跨越式发展的亮丽篇章――“临沂模式”解读》中认为,“革命老区怎样践行科学发展观,实行跨越式发展,山东省临沂市交上一分漂亮的答卷。”
“‘政府有为、民营主力、大市场启动、大城市拉动、产业集群带动、文化强势推动’的‘临沂模式’,作为中国革命老区特色的发展范例,同时揭示了中国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转型的方向与途径。”李锦认为,形成于2006年前后的“临沂模式”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体现。
然而,发展不是最终目的,惠及民生才是根本。“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就是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今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与网民在线交流时曾表示。
今年5月6日,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1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山东临沂 “幸福感指数”在全国294个城市中排名第二。
沂蒙人民的幸福与否牵动着媒体和大众,其实更与老区百姓的切身体会紧密相连。
推开临沂市东苑小区五楼居民刘继伦家的东阳台窗户,眼前仿佛是一幅风景画:2000多米宽的沂河波光粼粼,水平如镜;河这边,宽逾百米的绿地南北延伸望不到头,沂蒙广场上的音乐喷泉婀娜多姿,“红嫂”、“拥军支前”雕塑栩栩如生,嬉戏的幼童、漫步的老人怡然自乐;河对岸,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摩天巨轮缓缓转动。“六七年前,这一带还是杂草丛生、垃圾遍地。现在,我们就像是生活在花园里!”56岁的刘继伦感慨中既有幸福,更有自豪。
沂蒙精神代代传
沂蒙山区是一块红色的热土。在革命战争年代,这里的父老乡亲在血与火中培育出“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临沂人民发扬沂蒙精神,艰苦奋斗,向贫穷和愚昧宣战,又涌现出了厉家寨等艰苦创业的先进典型,“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毛泽东同志曾批示表彰。
改革开放以来,临沂人民继承革命传统,开拓奋进,又涌现出了被江泽民同志称赞为“了不起”、“不简单”、“好样的”王廷江等一大批全国闻名的改革开放典型。1992年7月,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视察临沂,欣然题词:“弘扬沂蒙精神,振兴临沂经济。”
在沂蒙精神的感召下,临沂用五六年的时间,走过了许多城市十几年的建设历程:2009年,临沂市建设国家园林城市,按往常几个月的工程,靠“白加黑”的拼搏劲头,十几天就干出来了;沂河路仅用15天,就拓宽改造成标志性道路“银杏大道”,栽植银杏树3000多棵;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的市规划展览馆,从建馆到布展,前后仅106天。
“创建之初,市里规划城区23条道路同时开工建设和改造。很多人担心说,这么大的工程量干不了、干不好,应该一年修一条或两条路。”临沂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薛铸说,“市领导算了一笔账,就算一年修3条也得7年多,这样的速度,群众能等得了吗?”最后,市里四大班子所有领导冲到一线,每人分片包干责任到人,与时间赛跑,23条道路一气呵成。
“沂蒙精神已经融入临沂人民的血脉之中,成为这座城市的特质和活力,成为这座城市的精、气、神!”临沂大学党委书记丁凤云说。
相关热词搜索:老区 答卷 红色 红色老区的答卷 红色革命老区 红色老区都有哪里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