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一种心甘情愿的服从|对权威的服从

发布时间:2020-03-25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在没有弄清楚权威究竟是什么之前,根本没办法讨论政治秩序。关于权威的研究,哪怕是临时性的研究,都必须先于任何关于国家问题的研究。      支配与服从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常见形态,“权威”是这一关系的核心要素。好比大家一起搬沙发,总会有一个人喊一二三来协调行动。这个喊一二三的人就是所谓权威。因为在搬沙发这件事里,他起着支配的作用,其余的人则予以服从。只是世上很多事情远比搬沙发复杂得多。而一旦事情复杂到人们无法不假思索地接受支配,或者心甘情愿地居于服从的地位时,几个最基本的疑问就会凸显出来:什么叫权威?权威是怎么生成的,又如何维系?权威的基础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不弄清楚,很多重要的社会互动就很难延续下去,甚至根本不会发生。特别是人们的政治互动,有关权威的问题解决不了,政治秩序就将面临崩解的危险。在这方面,科耶夫(Alexandre Kojève)的著作《权威的概念》能够提供非常有用的帮助。
  科耶夫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政治哲学家,原名亚历山大?弗拉基米洛维奇?科耶夫尼科夫,科耶夫是他后来的昵称。二战初期,科耶夫参加了法军作战,与队伍失散后留在马赛继续参与抵抗运动。也就在这期间,他写了《权威的概念》。在《权威的概念》中,科耶夫首先强调了“权威”这个概念的重要性。他认为,在没有弄清楚权威究竟是什么之前,根本没办法讨论政治秩序。关于权威的研究,哪怕是临时性的研究都必须先于任何关于国家问题的研究。
  科耶夫还明确反对任何把权威与力量等同起来的错误观念。他不承认权威与力量有任何关系,甚至认为权威与力量是完全对立的,故而从根本上否认把权威归结于力量的理论称得上真正的“权威的理论”。他的这个观点有别于当时的政治学经典论述,也有悖于今天人们习惯了的、像“枪杆子出政权”那样的政治经验。不过假如我们理解了他所定义的“权威”,就会发现他的观点不仅独到,而且很有价值。
  有人说,权威“不及一个命令,但超过一个建议”。也有人说,权威就是一种具有正当性的权力。还有人说,权威是一种作用力,在权威存在的地方,这种作用力就悬置权力,在权威不存在的地方,这种作用力就恢复权力。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但语义模糊。科耶夫对权威作了深刻的分析。他认为权威的本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个人现象。权威要产生,至少得有两个人才行。在这个关系里,一个人是权威的“施动者”,另一个是权威的“被施动者”。从现象学的角度看,与其他社会行为相比,施加权威的行为其主要特点不仅在于它不会遭到它所针对的那个人或那群人的反对。更关键的是,这种行为必须以对方反对的可能性为前提,同时也必须以对方自觉自愿的放弃反对为前提。
  这话有点绕,科耶夫进一步作了解释。他打比方说,如果一个人把另一个人扔出窗外,或者催眠了某个人,这当然不涉及任何权威的问题。因为在这些行为里面,要么没有反对的可能性,要么没有放弃反对的主观意愿。又比方说,如果一个人为了把某人赶出自己的房间而使用暴力,这个过程必然伴随着对方的反对,以及自身行为的改变(来自对方的影响),那么显然这个想赶走对方的人不具备权威;假如这个人仅仅说“请你出去”,对方就离开了房间,由此表明这个人向对方施加了影响,而自身没有受对方的影响,则说明这个人具有一定的权威。所以,科耶夫对权威下了一个严谨的定义:“权威是一个施动者对其他人产生影响的可能性,这些其他人却不反过来对他产生影响,尽管他们能这样做。”
  在《权威的概念》里科耶夫把权威划分为:父母对孩子的权威;主人对奴隶的权威;领袖对群众的权威以及法官的权威。这四种类型又与历史上出现过的四种权威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神学的权威理论、正义的权威理论、真理的权威理论以及黑格尔意义上的荣誉的权威理论。他还论述了在政治秩序的领域内,各类本身具有排他性的权威与宪政主义、分权学说之间的内在关系,整本书的阐发极富创造性。
  近代以来,绝对权威的沦丧已是铁一般的事实。一个国家如何使民众服从,如何保有政治权威,如何维持政治秩序,都成了相当困难的事情。《权威的概念》为这些思考准备了明晰的理论资源。当然,假如一个国家的政治秩序并不依靠权威,而是凭借集体暴力的支撑,那么有关权威的讨论就完全是无的放矢。就像科耶夫所说,这样的国家尚还存在,不过是历史的“偶然”而已。
  
  权威的概念
  作者:(法国)亚历山大?科耶夫
  译者:姜志辉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1月
  定价:21.00元

相关热词搜索:服从 心甘情愿 权威 权威:一种心甘情愿的服从 权威一种心甘情愿的服从 一种心甘情愿的服从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