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茶的三种命运|鄂茶1号
发布时间:2020-03-23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湖北茶产业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看来,这个话题,不仅在湖北茶产业界内保持着永远的热度,也越来越被公众所关心。 清明前后,茶园新绿,春茗飘香,茶姑手忙,正是一年之中全省百万茶农最亢奋的时刻。
当《大武汉》的主编邀请我,就这个题目写点东西时,我首先的感觉就是,一般的市民也开始关心起湖北的茶产业来。这让我欣慰:我和湖北茶业学会的同仁们,七八年来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
湖北的茶产业,不再仅仅只是几个种茶、做茶、卖茶人的事,而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一个受到大众关注的产业,必然蕴藏着众多的机遇。
谁是标杆
我认为,要找到湖北茶产业的发展路径,首先要弄明白,谁是湖北茶产业发展的目标?
目标都不清楚,怎么谈发展?
从目前来看,茶叶界公认的标杆企业,首当其冲的要属全球跨国公司联合利华的茶叶品牌――立顿;而在国内,天福茗茶是不二选择。另外,国内较为出色的茶叶品牌还有四川竹叶青、八马茶业、张一元、吴裕泰、大益普洱等。
对于标杆的选择,省内的茶企普遍有种不好的心态,立顿这样的跨国品牌,我们学不来;而国内的天福茗茶,主要以专卖店销售为主,与我们还不完全在一个行当,张一元、吴裕泰,也都是销售领域的品牌;与我们类似的,如竹叶青、大益等品牌,规模都不算太大,也并没有特别优异的表现,我们也未必瞧得起。
最好的茶叶企业,好得高不可攀;而其他茶企中,真正能令人信服的并不多。国内的茶产业界,并没有存在像立顿那样占绝对垄断地位的企业。
所以,大家的日子目前都还过得凑合。
只要你开了家茶叶加工厂,只要周边有茶园,只要你对茶叶市场略知一二,你就可以安安稳稳地做个小老板,虽然不能赚大钱,但是一年几十万、过百万的收入,在省内来说,已经可以过上非常舒服的日子了。
在湖北数千家茶叶加工企业中,真正有品牌的只有300多个,其余大多数就属于这种小手工作坊。
即使这样的状态,湖北茶产业在全国,也并不显得落后。
2010年评选的全国茶叶企业百强中,宜昌一个市就占据了四席的位置:宜昌萧氏第5位,采花毛尖、邓村绿茶、龙峡茶业,分别居百强的第21、22、70位。
这一数据说明,至少在规模上,湖北茶企是不输于其他任何一省的。
从整体来看,目前湖北茶园总面积309.6万亩,总产量14.4万吨,茶叶系列产值85亿元。三个数据都指向一个事实:湖北茶产业综合实力已经仅次于浙江、福建、云南三强,居全国第四。
而大家知道,在竞技场上,永远只有冠军才受到大家的尊重,至少也要挤进前3,才受到大家的关注。
这并不牢靠的第4名,其实是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
它预示着,我们有进一步前进的希望,但也很容易就被后来者居上。
三种命运
换句话说,鄂茶实际上处在一个十分不确定的位置上。
等待我们的,可能有三种命运。
第一种,是大家所期望的,就是鄂茶能够顺利地抓住当前的机会,在“东茶中进”的潮流中,培养出2到3家全国茶产业巨头,带动十多家茶业知名企业,顺利将自己位置再往前挪。
在这种状态下,可以预期,喝“湖北绿茶”就会像今天我们喝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思茅普洱一样,成为全国饮品消费时尚。
第二种,就是在眼下全国茶产业大发展的潮流中,鄂茶跟不上整体步伐。我们的品牌,尚在幼年漫长培育过程中,就被国内外抢先发展起来的巨头打垮。湖北300多万亩茶园,彻底地沦为全国乃至全球茶叶巨头的原料供应基地,甘为他人做嫁衣裳。
第三种,就是勉强维持目前不高不低的现状,过着永远提心吊胆的日子。等待着最终有一天,走上前面两种境遇中的任何一个。
在这种境遇中,我们也将保持着目前焦灼的心态。
同样,湖北茶人也像现在一样,既不服气别人,别人也不服气你。
其实,从“立顿”和“天福茗茶”这两个品牌的成功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相同的经验,就是“建在标准化基础上的规模化”。当然,这条经验的表现形式,“立顿”和“天福茗茶”绝然不同:
和酒一样,茶叶的口味、香气、滋味,受到茶园地域、气候条件、海拔高度以及土壤品质决定,因为没有两片茶叶是完全相同的。
很多茶叶加工企业的老板们都会承认,他们无法保证每批茶叶的品质完全一样。年份不同,气候不同,都会影响茶叶的风味。
而立顿却成功地面对了这一挑战,他们设法在生产环节实现了茶叶品质的标准化。他们网络了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茶业专家,经验丰富,熟悉茶艺科学。
这些专家们组成的调茶师团队,通过精心拼配,严格地确保了茶业质量的稳定,同时让茶叶的风味更加精细,能够适应不同地方的消费者。
而天福茗茶,则在销售环节成功地实现了标准化。
天福在全国1100个专卖店,装修都是统一风格,产品的包装、价格,工作人员的服饰,甚至发型都全部统一。各店促销员的服务流程,也严格进行规范,实现服务的标准化。
这样一来,你走进全国任何一家天福茗茶店,都能享受到相同的服务,以同样的价格买到同样的产品。
这使得消费者对天福茗茶的品牌,产生强烈的信任感。最终,这种信任感转化成为对产品的购买行为。
实体整合
应当看到,茶叶加工、销售企业如果在没有达到一定规模的情况下,谈标准化是没有意义的。
因为只有一点点产量的话,你的产品标准化搞得再好,也无法实现你所期望的经济效益。
而实现一定程度的规模化,需要有雄厚的资金作为实力。而湖北绝大多数茶叶加工企业没有这样的能力。
要达到所需要的规模,他们需要经过漫长而且痛苦的摸索。湖北采花茶业有限公司,就为全省的同行们探出了一条新路。
在今年春茶上市期间,与往年不同,一支来自名茶之乡福建安溪的生力军,正式加入鄂茶队伍。湖北采花茶业有限公司设在安溪的分公司,正式出产以中国驰名商标“采花”为品牌的铁观音产品。
这是湖北茶企首次在省外建立生产基地。以往,只有江浙茶企在鄂设立加工厂,贴牌生产外省品牌茶叶的历史被改写。省茶业学会理事长李传友表示,这标志着,近年来迅速发展的鄂茶,在寻找发展路径上,有新突破。
以往,鄂茶整合,通常采用的是非常松散的“品牌加盟”方式。2007年,采花茶业也走过这样的路,与宜昌、十堰、襄阳、恩施11个县的13家茶叶龙头企业,共同打造采花毛尖品牌。
这种模式,是单个企业在资金链不充足的情况下,通过整合加盟商资金链来建设大品牌,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取得成功。但是,它为采花毛尖下一步整合资源积累了宝贵经验。
吸取教训后,五峰县引进实力雄厚的宜昌国贸集团,对采花公司进行增资扩股,再度整合。
有了商业资本的注入,采花茶业实力大大增强。在省农业厅支持下,公司投资5亿元资金,建立采花茶业科技园和湖北茶博馆。采花茶业科技园的建立,使采花茶业的研发、生产、加工实力,不仅在全省乃至在全国,迅速迈入前沿位置。湖北首家茶博馆的成立,也让采花茶文化的培育,有了看得见的平台。
夯实了企业发展的基础,采花茶业本着“品牌本土化、产品差异化、品质优质化、营销市场化”的发展思路,开始在全省乃至全国,进行实质性的资源整合。2009年,在宜都县,采花茶业有限公司投资控股宜红茶业公司,将中国三大红茶之一的“宜红”茶收归旗下;2010年,采花茶业集团公司分别在恩施市芭蕉乡和宣恩县椒园镇组建了采花玉露茶叶专业合作社和伍家台贡茶专业合作社;2011年,在保康县,集团公司又与店垭徐记有机茶场合作组建采花保康松针茶叶专业合作社。
与原来并无实质合作内容的“品牌加盟”相比,如今的资源整合方式,更符合市场规律,目标也更明确,要么奔着技术,要么奔着鲜叶资源而去。
眼下,除采花茶业外,襄阳、英山、恩施等地有实力的茶叶企业,也纷纷通过实体整合的方式,加快在本地、本省乃至省外的资源整合步伐。■
相关热词搜索:三种 命运 鄂茶的三种命运 玉米的三种命运 三种脚趾看命运
热点文章阅读